聲明: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唐韌”(ID:RyanTang007),作者:唐韌,授權轉載發布。
換做是你,會怎么回答?
最近有幾個星球內的同學私信我問產品面試題解答思路,我覺得挺有意思的,這里也分享一下。
選了兩個人的問題,他們分別面試了騰訊和字節跳動,工作經驗都在 1 年到 2 年的樣子。
先看面試騰訊的這位小姐姐遇到的面試題,面試官讓她估算一下北京有多少輛出租車。
這種估算類問題我相信很多人在面試中或許都遇到過,大概在 15 年的時候,我和朋友也討論過這個問題。
對于這個問題,遇到問題的第一直覺,你認為面試官考察的是什么?
是一個準確的數據嗎?
肯定不是。
這種估算題,面試官不在乎具體數字是否正確,他們關心的是你定義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
說白了,就算你回答的數字和正確答案相差很大,也沒事兒。
回到上面那個問題,估算一下北京有多少輛出租車?
首先,定義問題。
出租車大致分為兩種狀態,行駛中的和停運的,這里我們把問題定義為「北京有多少輛行駛中的出租車」。
如果再加上一個時間維度,那就可以定義為「在普通工作日,北京有多少輛行駛中的出租車」。
別忽略這個過程,定義問題實際上也是給問題劃定邊界,這樣解決方案也會更有針對性,就像需求一定要有邊界一樣。
問題定義好了,第二步就是分析問題。
因為不要求絕對精確數字,所以我們要給出的是一套估算的計算過程和邏輯依據。
為了得出這個問題的估算答案,我們可以把大公式定義成「工作日乘坐出租車的總人數」/「每輛出租車服務的總人數」。
假設工作日打的士的總人數是 100 萬,每年車每天服務總人數 20 人,那估算的出租車數量就是 5 萬輛。
但這種結論性的估算沒有意義,還是需要一個有邏輯支撐的過程。
接下來,再分析上述公式中的分子和分母如何得出。
對于分子,按北京 2000 萬常住人口計算,通過出租車出行的人口比例假設是 5%(估算值),那就是 100 萬人。
對于分母,我們需要進一步再拆解一下問題,因為出租車是分出行高峰期和平峰期的,這部分需要分開計算。
先看高峰期,北京的高峰期基本是在早上 7 點到 9 點,以及下午的 5 點到 7 點,總共 4 個小時。
在這 4 個小時里,出租車的乘坐率是比平峰期更高的,但也不是時時刻刻都滿載,所以假設是 80% 的滿載率,所以高峰期 4 小時里會有 3.2 小時是滿載的,其余時間空駛。
而高峰期乘客的平均乘坐時長,我們拍腦袋按照單程 40 分鐘計算,如果考慮高峰期堵車情況,可能到 1 個小時左右。
所以,在高峰期每輛出租車能服務的乘客數量就是 3.2 * 60 / 40,也就是 4.8 人。
如果按照平均單程 1 小時算,那就是 3.2 人。
好了,得出了高峰期的平均服務人數大概是在 3.2~4.8 人之間,我們取平均值, 4 人。
接下來就是平峰期的乘坐人數。
如果按照出租車司機早上 6 點出車到晚上 10 點收車總共 16 小時且兩個師傅兩班倒的方式計算,除去高峰期的 4 小時和吃飯、上廁所、換班時間,我們按平峰期總共 10 小時計算。
平峰期的載客率肯定不如高峰期,索性按 50% 計算,即一般時間有乘客,一半時間空駛。
此外,平峰期不堵車,單個乘客平均乘車時長估算半小時,也就是 30 分鐘。
那平峰期單臺出租車服務的平均人數就是 10 * 60 / 30,即 20 人。
按照前面定義問題的解決公式「工作日乘坐出租車的總人數」/「每輛出租車服務的總人數」計算。
在普通工作日,北京行駛中的出租車數量是 100 萬 /(4 + 20),也就是 4.2 萬輛。
這個數據不一定絕對準確,原因是其中的一些變量的數值或者百分比是估算,但基本思路和分析過程是能解決問題的。
有了這個邏輯框架,如果要得出準確數字,只需要通過查閱相關數據的方式進行參數調整就可以了。
上述過程,相當于搭建了一個解決問題的模型,參數可以自由調整,也是過程性的體現。
所以,在定義問題、分析問題過后,還得思考一下,要解決的問題到底是什么?
比如,得出工作日內北京行駛中的出租車數量的目的是什么?
是要做出行市場的規模預估,并做出業務規劃或者產品調整策略,還是要對出租車未滿足需求的那部分用戶做滲透。
搞明白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再看解決方案,就會更具備可落地性。
對于這道面試題,在回答時不要急于作答,可以向面試官爭取多一點的思考時間,最好用紙筆做一個簡單的思路分析和計算。
這類估算題,重點不在于精確的結果,而是分析的過程。同類的估算題,其實都可以用類似的思路回答。
比如再問你,北京有多少個在冊的出租車司機?
還是那個思路,人家不是關注你能給出一個多么精確的答案數字,更多是看你的思考和分析過程。
第二個小哥哥面試的是字節跳動,他的問題就沒那么復雜了。
面試官問了一個問題,當需求增多且研發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你會怎么處理?
對于這個問題,其實只需要抓住一個三角關系就可以了,時間、質量、資源,這三者是相互制約的。且它們三者共同決定了需求的實施范圍。
需求增多,意味著實施范圍增大,對應的,要么時間延長、要么增加資源。如果時間不變且資源恒定,那質量就得降低。
不過降低質量也不是大家期待的結果,所以,通常情況下會做需求拆分。在不影響核心主干體驗的情況下,分階段上線需求,實際上就是對范圍進行了拆分。
可能有人會說了,資源都是恒定的,時間也不能變,老板還要加需求,怎么破?
這種情況下,要么提高已有資源的產出效率,要么延長資源使用時間,說白了,加班唄。
當然,面試時不方便這么說,但圍繞上面三個制約因素做對應的平衡調整的方式,準沒錯。
如果你也遇到了一些有意思的產品面試題,歡迎留言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