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不驚人,思不休
21世紀國際藝術大家研究--袁武專題
文/張明(子源)
特殊的時代造就非凡的人物,非凡的人物造就非凡的業績。
古希臘柏拉圖哲學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學因此而被稱為“理念論”。
所謂“理念論 ”,柏拉圖指“看得見的東西即形狀,轉義為靈魂所見的東西”。這種"理念論”則暗合了中國哲學中的”意象”人文觀,意象理論,是中國古典美學中的重要審美特質.《周易.系詞》中已有“觀物取象,”“立象以盡意之說“”袁武先生的人物畫創新,“其形而上”的哲學意蘊里的“理念”與柏拉圖“理念論”不約而同,可謂人文歷史中千年回眸的一襲“思想碰撞”,乃英雄所見略同!
看到袁武的人物作品,大眾去欣賞,覺得作品中的人物,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真真顯露出:地域風情;土地滋養下的“眾生相”,這些作品帶有樸素的“人性本真”并呈現出一卷卷蒼天之下的活脫、千變的“生靈圖式”。觀之,有一種親切感,一種強烈的“鄉愁襲人心頭。那些雖然“藝術化”了的人物作品,在大眾看來,一如:“如影隨形的父母兄弟”;猶如休養生息的鄉鄰,敝一眼,一種厚重的生活氣息撲人眉宇,過目難忘,舜間產生“同構、同質、同趣、同命、同化”的人性自覺共鳴!。而在藝術專家看來,袁先生的人物作品不僅僅有生活積淀,在樸素的生話及生命寫照里,更強烈的感悟到一種“崇高的人文情懷,一種有著哲學思考的藝境,一種真實的大美學意味,和形而上的“大生活”、“大理念”涵蓋下的“超拔的藝道境象!”通俗的講,就是“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細細品讀袁先生筆下的人物:“更典型、更形象、更具有強烈的個性特征”。比起生活中的人物原型更夸張、更生動、更深沉、更精采、更意象化”,更具有思想性,更具“人格化”持質!統觀袁先生的人物作品,我感到有以下“理念化”的審美特征:
一、一種內在精神主線統攝。
二、一種神性意象表征。
三、人物造型的“純性”、“純化”境界。
四、形神妙得,
五,“詩性原則”和“詩畫一律”。
六、雄渾美。
七、隨境創新。
袁武先生認為:“沒有刻劃人物個性的能力,是人物畫家的致命弱點”。“每個時代文化語境下的個體的人,每個”階層的人物,因時代變遷、更替;文化固化或融合;民族風情;及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差異化,人物的內心世界在外在形像上,會留下特別的印跡。要善于細心觀察,去捕捉個體差異性。“要在司空見慣中發現美來”。因為生話是千面的,人的情緒也是隨機多變的;心境是復雜的,矛盾是“存在”的。人物形象表征當隨時代、時段、時間、時機,“隨機應變”,特別是在寫生中和創作中,要抓住主、客體的“此時、此景、此性、此情、此境”,去發現,去創造,去升發。袁先生還認為,“寫生除了“寫物記形”、“寫物認知外”,更重要的還在于“寫意賦性,即時生發,寫我心中之景、之情、之思、之感,以及矛盾心境下的“復合美”。所以袁先生在寫生創作中有:感觸、感動、感想、感慨、感佩、感悟。”他認為“寫生就是創作,在寫生時,抓住“天人合一”的契機,善于利用“天地之變,變于四時,變于時辰的“天機”。地球日行八萬里,磁場、氣場和信息參數變化了,形象思維和意象思維及表現手法亦應隨“天干”、“地支”的變化而變化”。
根據袁先生藝術人物作品創作的七大特質,我在下面略作淺論。
一、袁武先生內在精神主線的統攝穎運。
研究袁先生的藝術作品,我們不能繞過對他本人“人本秉性”、“人格修為”、“人文境遇、“審美理念”的研究。作為北方漢子的袁武先生,他胸中蘊藉著雄渾壯美的基因。他經過系統的“科班”嚴格訓練的他,無論是史學、哲學、美學、文學、藝術學都達到了“形而上的造境。”早期在技法和理論上,還是徐悲鴻、蔣兆和藝術體系,既“中西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訓練模式”。一方面,人物造型訓練既尊崇中國畫傳統的“以形寫神”的線性造型,又結合西畫的科學理性的“人體解刮”人體科學造型訓練。縱觀中國近現代藝術史,可以說,中西結合的人物寫生和創作,在近現代和當代,使得中國畫人物畫的創作,有了明顯的“轉運”、“突破”、“發展”,涌現出一批既有中國傳統藝術精神,有時代特征的藝術家和扛鼎作品。
20世紀早中期的蔣兆和先生就是一位曠世杰出的人物畫創新大師。
蔣兆和先生的人物畫,除了注重形象個性生動、真實外,究其世界觀,是一種悲愴、悲閔的現實主義的指向。在他的“流民圖”中,他著重挖掘那個時代人物的內心情緒,即貪困、流離失所、無望、無助、哀動的市井小人物的悲愴境遇。在將兆和的人物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他“現實主義”、“自然主義”、“科學結構主義”藝術傾向。
袁武在蔣兆和的藝術特征中,汲取精華中的“現實主義”和“線性原則”外,進行變通和提升,更重要的是他在作品中沖觸“雄渾、博大、蒼莽、隱忍、厚重、拙樸、壯美”的審美特質,和人性的“內聚的力量”,在形而上和形而下方面,他除了重視中國性外,他兼容并蓄西方現代藝術觀念,西方油畫技法中的大塊面,整體性作了合理吸納。袁先生的作品更注重作品的時代性,和差異性,另外,他在追求當代“展廳效應”及強烈視覺沖擊力外,我們更多的感受到了他形而上的“人文觀懷”。袁先生筆下的藏民和東北市民,我們感受到了他在用心把生活轉化成形、神契機。期圖向社會受眾予以啟示、和呼喚!他的筆墨語言的訴述,是對生靈、生命的尊重,是為“眾生豎碑立傳”。我們看到他的偉人、名人作品,不是簡單的畫像,他進行的特殊的“造像、造境、造魂”,不是把偉人名人用模式化的“高大全,紅光亮”的政治模式化寫照,或叫神化領袖形象,是為了還原偉人名人的“歷史真實”,和人性的的歸結還原,從而謳歌了人民和英雄改變歷史的豐功偉績,是用藝術對“神性”與“人性”的雙重人格特征的鮮明的確認。他用樸素的“人性化”、“平常心”個性“定制化”的理念,把人物放在中國五千年輝煌的文化語境中,指出文化糟粕和文化精華并存的二元論,但更主要強調了中華文化的厚度、溫度和無限強大的包容力、輻射力、穿透力,嬗變力!因此袁先生的作品具有思想性,具有“人本、人性、人格”的歷史唯物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二合一的表征。他把平民“神性化”,把偉人、名人“人性化”的表現,這在古今中外繪畫史上,可以說是一種高屋見瓴式的,具有哲學意味的高級創新!
二、袁先生水墨人物中的“神性意象表征”
關于神性的說法,最初來源于古希臘的神話。 古希臘神話中的神,既有神性的一面,又兼有人性的一面。作為神,他(她)們身上既有神的屬性,也有人的屬性。他(她)們一方面顯現一種不偏不倚的獨立的神意識,在神性介定里,仰仗神的神智,俯瞰世界,行救世贖人的道。有時神也扮演著人的角色,顯示出人性中的懦弱、自私、短視、貪婪、佼詐、愚昧,通過人的行為,試圖給世人一面鏡子,讓人們覺察、反視人性的裂根性。無論是中國的藏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終極目標都是教化人達到覺悟、解脫的境地。袁武先生的人物作品,特別是“西藏祈禱人像圖”,通過一個個典型的藝術形像,我們能夠清晰地感覺到佛的存在。因為袁先生筆下的人物,是那樣虔誠,那樣摯著,那樣莊重、神圣,讓觀者面對這樣的肖像時,自然把神性和人性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佛祖是神圣的,佛法是神圣的,人的摯著昰神圣的,信念是神圣的,透過袁先生筆下一幅幅祈禱圖中的“眾生相”,我們參悟到了袁先生內心世界的崇高和神圣。作為具有“人性、人格、位格、高格”于一身的畫家,在他為神性的眾生造像的時候,神性的“崇高”先感動了作者本人,繼而作品便感動了觀眾。這其中的奧秘便是柏拉圖“理念論”所指的“看到的東西,即形狀轉義為靈魂所見的”。袁先生作品之所以具有震攝心魂的效能,是因為袁先生懂得,也善于用“通感轉化”的轉義神器,讓作品帶有靈性的光輝!
三、袁先生作品的“純性”特質和“純化”意蘊
在中國藝術理論體系中,有“充實至極入簡約”之說。在生物技術界,物質的提純是將“混合物“”中的雜質分離出去,以此提高純度。藝術上的“純化”,就是:“刪繁就簡”把紛繁的大千世界,進行高度概括、濃縮、簡約化,所以中國藝術的最大特質之一就是一“簡約美”。大凡偉大的藝術家,對藝術的“純性”和“純化”都有一套系統的法理成規和卓越識辯及轉化秘訣。
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故事,和18世紀、19世紀反映現實生話的作品,如《最后的晚歺》,《拾稻穗》等,畫面大部分,大都采用同極色、類似色,以求畫面統一、整體,畫家用光的明暗,營造虛實關系,把不主要的東西虛化,把主題突出出來,這也是一種主題思想意境純化的特定用意。中國理論家魯光宏認為:“繪畫的純性與境界,是一個涵蓋面比較廣的問題,概括起來應當從兩個方面來考慮。那就是:藝術家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生活感悟與繪畫語言的“純性”和藝術家在其作品里顯出來的“精神世界” ”。亞里多德說:“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19世紀法國雕塑家羅丹認為“一件偉大的藝術作品,任何局部的精采,不能比整體更重要”。都是指出了藝術整純性的重要性。。因此,我在看袁先生人物作品的 “表現技法、經營布局、主題集中”都顯現出了:大主題、大空白、大集中、大和諧” “純性意”。其中強調“境界和章法純化”統一;“主題和技法的純化”統一。這種“”純性的統一”是袁先生高級的大智慧在藝術作品中的典型反應。所以,袁先生的作品,無論是藏民《朝圣圖》,還是東北抗聯《生存》圖,還是北方《市民圖》,很少用背景和多余的東西。袁先生認為“簡約是中國人文藝術的一大持質,作品要簡約,一切圍繞表現主題,讓觀眾的關注點,集中在洞察人物個性;人物的心靈世界上”,
袁先生認為“在一幅作品里,技術性的方法要純化,要統一,技術性的統一更要服從主題精神的統一,為了主題需要,要敢于舍去不需要的,要求“不全之全”。從以上袁先生的高論中,我才明白,為什么袁先生的許多作品中“只畫需要的”。很多作品中,不畫出上半身,不畫下半身,不畫衣領,不畫袖口,不畫手臂,用一只手和一張臉組成了一幅“”完整”的作品。這種“不全之全”、這種純化、簡約,是道家一陰一陽之為道”,“有無相生”,“無為而治”的學說在袁武藝術作品中的整合實踐。
能在藝術作品中,用整體“純性”、“純化”、“簡約”營運作品,是上升到藝術大家后,才能觸及把玩到的“藝術真理”,袁武先生就是這樣一位藝術大家”。
四,袁先生作品中的“神形妙得”
“以形寫神”出自東晉顧愷之《摹招妙法》,指出畫家在反映客觀現實及描摹對象時,不僅應追求外形的美,還應追力求內在的精神本質,這是中國人文藝術的觀照表征。石魯先生《學畫錄.造型章》中曾這么闡述“神”的內涵的:“畫貴全神,而神有我神。入他神者,我化為物,入我神者,物化為我”。然二合為一則全矣。” 上文說的“我神”就是畫家自身的人文、人格精神。石魯先生主張“既要注重對象客觀中的神,也要側重主觀人文內質的神”以求“形神合一”,“物我諧同”。石魯先生的觀點,主要用意是創造性的提出“以神寫形”,“遷想妙得”。袁武先生非常認同石魯先生的“神形論”,“先神而后形,然后“由形而復神”。形象地闡述了繪畫過程是一個由表入里,由感性到理性,由整體到局部再回到整體的這么一個創作過程。石魯主張“形可靜取,神當動觀”。袁武先生的作品,可以說是實踐“神形論”的高手,他的人物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以神寫形”,然后由神入神,以神定形,形神合一。
因此,袁先生筆下的人物神、態,呈現了千姿百態,透出濃濃的地域風情個性、差異性。這些形神妙造,非常明顯地被畫者賦于了人格精神,及獨到的“內視心象”??吹竭@些人物形象,神態,一種悲閔、蒼涼、隱忍、企盼、無耐、希冀、不屈、慈善、智慧、樸素”等等,觀之讓人心靈為之震撼!為之同情,為之動容,為之驚奇!總之,靈魂被震攝了;靈魂被洗禮了,靈魂被凈沭了,靈魂隨之升華了!
五、袁先生作品的“詩性”和“詩畫一律”
我們關注到,袁先生作品有一種“詩性”和“詩畫一律”的人文自覺。說到詩性,必須先說一下“詩性思維”,“詩性思維”又稱原始思維,意指人類兒童時期所具有的特殊思考方式。其特征是“主客不分”,運用想象力,將主觀情感過渡到客觀事物上,使客觀事物成為主觀情感的載體,從而創造出一個“心物合融”的主體境界(林雪鈴),詩性思維與日常思維有著本質的不同,因此,思維的“悖常性”即是它的第一特征。“思維的悖常性”是指中外詩詞及中外繪畫創作不受“邏輯輯思維”、“定勢思維”、“職業思維、“約定俗成”等思維定式的束縛,從而“變生”新的思維角度;思維感悟;和思維形象。如王令:《暑旱苦熱》詩句這樣寫道 “清風無力屠得熱,落日著翔飛上山,昆侖之高有積雪,蓬萊之遠常遺寒”。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此二首詩運用“奇特的想象”,創意出氣勢恢弘、高深、曠遠的境界,大有“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劉勰語)”的氣慨,充盈著浪漫主義的詩性情懷。
在繪畫上詩性的例子很多,如宋代沒骨寫意畫家梁鍇,他的《潑墨仙人圖》,和明清時期的徐謂、八大山人筆下的“簡約水墨”作品,就是詩性統攝下的“'非邏輯”之作。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不泥古,無常法,突發奇想,打破常規,把“臆想”的仙人,不衫不履、非人非魔的獨到思維發散,表現得精采絕倫。徐謂,八大的水墨,善于絕陳奇出,在無意識中把個體淺意識幻覺表現得淋漓盡至。畢加索繪畫理論的“啟醒”,得益于中國“詩畫一律”、“詩性”原理,他把自由的“意象思維”駕駛在天馬行空的道境中,創造出了天真爛漫的夢境世界。和非常理式的“魔幻世界”。袁武先生的藝術思維模式是“中和”觀照下的詩性模式。他的水墨人物畫,千姿百態,打破“學院派”體系中的“明暗規律”、“人體比例”、“透視規律”等,完全進入詩性的浪漫世界,他善于捕捉“大腦”中的一瞬間感受,用“散淡意識”,“我行我素”、“抱樸守一”式的淺意識去作畫,讓心靈聽從“天道”、“天使”的呼喚,真正進入“天人合一”的隨性佳境。袁先生作品的詩性、詩意,大都頃向于“性善”、“樸厚”、“蒼桑”、“悲壯”、”博大”、“雄渾”及人本原始的人性內聚力量!和“詩意化”的特殊造境。
袁先生繪畫的另一特質便是“詩意特質”。宋以來”詩畫一律”的觀點成為主流,蘇東坡稱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宋徽宗親仼畫院院長時,出繪畫考試題目時,考試題目都是詩句。“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蘇軾在寶繪堂論中說:“君子可以寓意于物,不可留于物,雖微物,足以為病”寓意于物”是超越物象之上的審美大境,是藝術精神和人性的解放!我們看到袁先生的“男性作品”,有“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釣”;“賴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證戰幾人回”。雄渾、豪放美。袁先生筆下的”女性作品”,有一種凄美的、幽怨的唯美的陰柔之風,如“楊柳岸曉風殘月”,“誰家今夜扁舟子,何時想思明月樓”。有一幅冬雪作品,以東北冬雪后為背景,女孩憂郁的眼神,透露出悠悠故土之情,青春萌懂的思戀之情,也許是懷舊之情??粗嬅娣路鹉?ldquo;聽到”一曲幽思、哀怨、凄美、浪漫的詩意化的愛情音樂。以此,我們洞見了作者內心深處,有著詩人的天賦;有著詩人的情懷;有悲天閔人的胸臆。在面對這幅“詩意的音樂畫面”,一瞬間,我被這種造境觸摸到心靈深處最柔軟的凈土,我的心境被同化了,被陶醉了........
六、袁先生作品中的“雄渾美”
雄渾美是格物之上的胸境,在中國美學里被稱作陽剛之氣。袁先生骨子里透出一種陽剛豪氣,我想支撐于他的這種豪氣動因,來源于他對命運的不屈,對藝術創造的歷史責任。所以,在他的筆下,人和景、物,都沖融了大寫人的氣格和人格。在技法上,他善于用大塊墨團,蒼渾、雄拙、金石味的線條,塑造人物,人物的粗壯、健壯、深沉、樸厚、摯傲、倔犟,都是畫者大寫的人格精神寫照。仿佛,他筆下的人、物,像巍峨的崇山峻嶺,在意境上“形、意互相轉換”,“山即是人”,“人即是山”。袁先生認為“人物畫要大筆墨、大氣象、大寫意、大個性、大特征、大境象、大修為”、“人物畫家要通匯“物形”、“象形”、“意象”和抽象,更要通匯“人本”、“人性”、“人杰”、“人格”的互補關系去創新。他認為“畫家要從陳舊的技術中走出來,超越技術的束縛,”讓自由精神和人文精神閃耀時代的特征”!袁先生還說:“一個普通的藝術家,一輩子靠技術吃飯,一個優秀的藝術家一輩子靠感覺吃飯,而一個藝術大家,一輩子靠有靈魂的個性創造立命于世”。袁先生還主張“做道德精神的發生器,努力鑄造自我的“”人格”、“品格”、”位格”、”道格”。做塑造偉大靈魂的光榮使者”!說的太精采,太有哲理和境界了!
因此,我們看袁先生東北抗聯《生存》,每一張面容上都寫著赫然的大字雄渾。那一張張飽經苦難、蒼桑的臉;那一張張不屈不撓的堅定信念的表情,在平實、樸素、冷寂中,顯現出一種頑強生命力的氣場!袁先生這些用全情生命力寫就的“人性”、“神性”,不止是生命探索中的藝術形象的妙手偶得,而是從他靈魂里流出的神圣民族魂的自覺、救贖情懷和悲天閔人式的高貴的“雄渾”大境!
七、袁先生人物技法的“隨境創新”特征
中國藝術講究“道、技、器合一”,“技”是在“道”的統領下去作為的。中國藝術講“線性”特質,講“渾然一體”,講“整體的和諧與變化的的統一”,講“豐富與簡約的辨證關系”。袁先生作品的形態特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方面,以線性為基礎,他把面與線,主與次,線的顯性和隱性處理得巧奪天工。如《東北平民圖》,線的處理常用”鐵線描”,線性注入大篆厚重凝重,又把金石味和草書的流動帶入運筆中。線是剛勁的線,又是靈動的線,線中帶情,線中帶意,線中帶“書寫性”和當代性。
第二方面:以抗聯《生存》為例,這類作品把“線性”隱在快面之中,畫面呈現“隱性線”。用“積墨法”,和“破墨法”,“沖墨法”,“接墨法”營造面性結構,同時用鞏膠水制造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時空氛圍,在神奇的墨塊的穎運中,一組“冰雕的抗聯戰士”,被刻劃得詡詡如生,應該說比生活中的人物:“更生動、更典型、更悲壯、更威武”更顯英雄本色。這種“冰雪人物畫的問世,是在中國人物畫的發展中,中西方法論在當代的變通創造性的成功實踐,是驚天地泣鬼神式的個案獨創!”是前無古人,后啟來者的大造化!
第三方面:以“大河奔流”為例,這組繪畫,以偉人、名人為范本,把人物的偉岸、平實、個性,作了雙向的鋪陳渲染。除了賦于人物神性特質外,還特別用心的突顯這些人物的“人性”、“人本”的一面。這種別具匠心的“穎運”,是袁先生深思熟的是他區別于古人、今人在哲學上的一大思辨建構。
我們還看到,這類作品的背景都鋪以“仿古山水”,但這種人和山水人物合和統一,都是袁先生自我個性方法的展現,這種作品的的畫外音表述:中華五千年的文明,五千年文化積淀下,中華文化熏陶下,人才輩出,試圖說明,自從三皇五帝,英雄輩出的基因,是中華厚重文化的津潤的結果。中華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是無窮的!
袁先生這三個階段的風格是有層次的,是有風格區別的,是根據“造境”的需求而設定的,每個“方面”都有他獨具匠心的創造謀略。這些作品展示于世人的時候,觀眾和學術界仁人,被他的獨創的佳構;獨到而神秘的技術,奇妙的造境而驚奇!并為之擊掌稱道!更為他在形而上的道境而折服!
自中國人物畫:《游春圖》啟始,到唐代、宋代、元、明、清,到現代的蔣兆和、李伯安、周思聰、馮遠、劉文西等等之后,中國寫意人物又異軍突起了一位大家:袁武先生。
進入21世紀以來,袁武先生的新水墨物作品,已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作為創作“朝圣圖”的袁武先生,也像“朝圣者”一樣,在藝術的朝圣路上,以“殉道”的付出精神,不畏艱難,奮力攀登中國藝術的“喜瑪拉雅”。袁先生主張:“做道德精神的發生器”,要努力鑄造自我的“人格、品格、位格、藝格、道格”,做一位塑造真性靈的光榮使者”!袁先生在藝術的道路上,納于言、敏于思、敬于業、工于勤、悟于道。正如孔子所云:“志于道,依于仁,據于德,游于藝”,也像莊子所描述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儀,萬物有成理而不說”。這種大美境界正是袁先生獻身藝術的最高標桿。 蘇格拉底認為:一切知識,均從疑難中產生,愈求進步,疑難愈多,而疑難愈多,進步愈大。”在全球文化語境下,我們拚棄那些浮躁的淘金者的行為。象袁武先生及其他的“藝術拓荒者”一樣,為了藝術的神圣,“空諸一切”用全情投入藝術神秘的王國。尼采有幾句名言:“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是一座橋梁,而非目的,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我們飛得越高,在那些不能飛翔的人的眼里,就越是渺小的。大海沒有可怕的深度,就沒有美麗的水面。強烈的希望,比任何人一種已實現的快樂,對人生具有更大的激奮作用!”。
讓我們藝道諸君,展開“強烈希望”的翅膀,積極去追趕為藝術沖天的“藝術朝圣圣者”——袁武先生!
張明(子源)
美術評論家,書畫家,北京大學訪問學者,首都師范大學科德學院客座教授。
袁武簡介:
1959年9月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84年畢業于東北師范大學藝術系,1995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獲碩士學位?,F任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副主任、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全國青聯委員。 作品《大雪》曾獲全國第七屆美展銅獎,作品《沒有風的春天》曾獲全國第八屆美展獎牌,作品《天籟》曾獲首屆楓葉杯國際水墨畫大賽金牌獎,作品《涼山布托人》獲首屆全國國畫人物畫大展優秀獎,作品《九八紀事》獲全國第九屆全國美展銀獎,1997年被全國文聯評為中國畫壇百杰,作品《親人》獲1998年全國抗洪英雄贊美術作品展覽一等獎,作品《涼山布托人》入選百年中國畫大展,作品《生存》獲解放軍文藝獎,作品《夜草》入選2003年北京國際雙年展,作品《抗聯組畫·生存》獲全國十屆美展金獎。
張明 藝名:子源、沭禪、晉隅,郁楓。北京大學訪問學者,首都師范大學科德學院客座教授,中國中外名人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中青城投文化旅游集團藝術顧問。中國新意象主義創始人,中國當代實力派藝術評論家,實力派書畫大家。中國彩墨漢字創新第一人,中國萬米書法長卷創新第一人。中國狂草大家,美術理論大家,中國風新人文彩墨漢字獨創大家。中國新人文攝影大家,中國現代豪放派及婉約派詩人,中國新散文作家,國際藝術策展人,新空間新慨念文旅策劃大家,國際大型活動策劃專家。
90年起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下屬:中國中外名人文化研究會藝委會任主任(中國文聯國家一級社團,與中美協、中書協同級別)。20多年參與策劃:國際美術、國際書法專集主編及大展大賽總策劃。30余次任國內外大展、大賽評委會主任、副主任、秘書長。以團長的身份,帶領國內外藝術名家赴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澳門、歐美等囯交流、講學、辦展。其作品被黨和國家領導人,外國首腦、名人、博物館收藏。2015年一2016年,其彩墨漢字藝術作品赴歐州六國巡展,受到歐洲六國美術界的極大關注。目前由張明先生親自撰寫的藝術評論文章:《20世紀國際藝術大家研究》一書,正在編寫中,書中擬收錄對38位國內外藝術大家的評論文章及圖例,預計30萬字,目前正在對國際內外藝術大家采訪中。集理論、中國畫、書法、新當代水墨家于一身的當代大家,沉寂京都30年,大隱于市,潛心做學問,是當代少見的全方位的鬼才。“他總結了中國書畫藝術: “是在系統規定性中尋求自由,是不激不勵的中和之道;提出了中國藝術中的時間與空間的哲學關系是中國人文藝術是差異化的形而上的獨創、獨特的文化系統,還總結了:“中國藝術的人人精神秘密是:中國文化的根性原則系統支撐的,中國人文精神中的“意象”特質是一種“中和之技”道”的世界觀” 等等把藝術理論上升到哲學思辨的高度去觀照。同時指出:“西方抽象藝術命題是個偽命題”,張明先生的哲學思辨在學術界引起了極大的共鳴!并引起許多專家的關注、認同、討論。其作品,以雄渾為特質,表現精神世界心靈的幻化詩境,把畫境上升到形而上的高維空間的人文大境界!大造化!其理論及作品獨到的精神視角和大創造,大突變、大奇變的表征,反映了他全面修養和獨上高樓的大開悟的精神嬗變出新的人文自覺。他這種理論與實踐雙修的藝術大家,在當代實為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