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金牌調解”,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江西衛視那個收視率極高的“金牌調解”欄目。在深圳說到“金牌調解”,人們更多的是想到一個人――一個被譽為“金牌調解員”的人。這個人,名叫潘名漢。
1999年8月,潘名漢懷著“特區圓夢”的激情,來到深圳坪山六聯,開始了人生的轉型:從江西大型國企畫眉坳鎢礦的黨委組織部副部長,“轉”為“特區農村”的打工仔(六聯那時候還是深圳市龍崗區的一個村),他成了當時村里唯一的外地人。
新地方,新起點,人生一切歸零,潘名漢開始了他的新工作:文秘。那時村里的“文秘”,其實就是打雜,很多份內份外的事都要做。常常有人鬧糾紛鬧到村里來,村領導就安排他去做調解。他腦子活,口才好,又自學過法律,一宗宗矛盾糾紛,在他的調解下,很快就煙消云散。經過八九年調解工作的歷練,2008年1月,他被深圳市龍崗區聘任為“首席調解員”。從此,他更是把調解工作當作自己的事業來做,全身心地投入,為村(社區)、企業、居民和外來工服務。
近年來,社會處于轉型時期,社區的各種利益沖突和深層次矛盾日益突出,涉及歷史征地補償、房屋拆遷、物業權益、企業勞資的糾紛甚多,尤其是在實施新《勞動合同法》后,物價上漲,企業成本大幅上升,在社區內的一些“三來一補”企業、小型加工廠和違建房屋工地的老板,有的拖欠工資,有的惡意逃匿,引發的集體勞資糾紛驟然增多。作為調解員,潘名漢常常被這些各種各樣的糾紛“包圍”。面對這種情況,潘名漢憑著在部隊、國有企業18年的“實戰經驗”,憑著“政工師”、“經濟師”、“人力資源管理師”的資質,憑著一個外來工的感同身受和做人的思想工作的特長,全身心地投入到信訪調解這片田地里辛勤耕耘。
為了做好調解工作,潘名漢總是做到謙和禮讓,對當事人態度和藹,先請坐、倒茶、拉家常,再做調解。經常是加班加點而樂此不疲,循循善誘、推心置腹地為居民和外來工服務。只要一聽到哪個小區或企業出現糾紛問題,他就會馬上行動,在第一時間趕赴事發現場。社區居民和企業員工只要發生什么糾結的事,都來找他。他總是不厭其煩地向他們解答有關勞動法規,以案例啟示,以真情感化,以法理教化,以身邊事警示,從而讓居民和外來工懂法、遵法、守法,打開心結,化干戈為玉帛。他還注重從社區法案維穩、居民反映的熱點問題,以及企業工廠欠薪引發的矛盾等處入手,認真做好矛盾糾紛的排查,還參與社區書記“接訪日”活動,暢通群眾訴求渠道,及時做好政府公開電話信訪反映情況和民聲熱線投訴問題的處理,使社區居民的訴求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要做好調解工作,沒有過硬的功夫可不行。功夫要過硬就得充電。為此,潘名漢積極參加政法大學法律專業的函授學習,并學以致用,積極向社區提出合理化建議和工作對策,為社區的穩定發展與社會和諧出力。設立企業欠薪保障基金,在居民小區的主要干道、人口聚集的公共場所安裝電子監控系統,有效防范社會治安案件的發生和打擊各種犯罪……他向社區提出的一系列好建議、好點子,都是他在學習中結合社區的現狀而悟出來的。
隨著時代的進步,調解工作需要規范化建設。為此,潘名漢在坪山街道行政司法部門的具體指導下,在社區工作站設置了信訪調解室、法律工作室,實現了“六有”(有機構、有牌子、有人員、有制度、有標識、有場所),并在社區8個居委會和一些企業建立了擁有33名調解信息員的網絡,還健全了社區調解委員會的各項工作制度。
在社區做調解,特別需要奉獻精神。潘名漢有幾個原來的同事,也在坪山的社區做文秘工作,但平日里卻沒有他這么忙碌,也沒有他這么多的煩心事。有的同事見他常常為調解工作放棄了雙休、甚至忘記了吃飯,便笑他說:“阿潘,你比大家多做了一大堆的事,工資卻不比大家多,真是何苦呢……”潘名漢淡然一笑說:“調解工作是苦,但苦中有樂,雖然沒有報酬,但有成就感。”
做調解,其實是門“技術活”,潘名漢堪稱精通這門“技術”的專家,他深諳“講話的技巧和藝術”,善于揣摩事主的心理而“對癥下藥”、打“攻心戰”。2011年7月,社區內的東成廠一員工偷物料遭辭退后在廠里“賴”著不走。廠人事經理請潘名漢出面調解。潘名漢了解到這個員工在內地當過教師,愛面子,便實施“攻心戰”,花了3個多小時推心置腹講道理,對方曾經“為人師表”的尊嚴終于被激發了,隨即默然離去……
這些年,社區內企業勞資糾紛頻繁發生,這種現象引起了潘名漢的高度警覺。細細分析每樁糾紛的來龍去脈,潘名漢清晰地認識,很多糾紛是可以預先得到防范的。因此,他召集社區所有企業廠長和社區、居委會干部、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長集中學習,結合工作實際和案例,為大家授課,消除大家對新《勞動合同法》的誤解和疑慮。他還指導10多家企業簽訂勞動合同,并為這些企業制定了一套規范的規章制度。
在多年的調解實踐中,潘名漢探索創新出了一套新方法――“四個一”調解模式,即:“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第一調解、第一回訪”調解方法。“第一時間”即:社區領導在“第一時間”獲得社區各類矛盾、糾紛信息;“第一現場”即:積極組織調解員直接到企業、小區、居民家中,進行“第一現場”調解;“第一調解”即:安排相關專業的調解員,作為“第一調解”參與主導調解;“第一回訪”即:矛盾糾紛達成和解協議、雙方履行相關條款義務后,調解員實施“第一時間回訪”,跟進督促協議的履行。潘名漢把“四個一”調解模式稱為“陽光調解”,他把他的“理、情、法”調解“三字經”融入“陽光調解”,用“陽光”的明朗彰顯“理”,用“陽光”的神圣昭示“法”,更用“陽光”的溫暖承載“情”,灑向社區的一片片土地,灑向社區人們那一顆顆渴盼“陽光”的心靈……
“四個一”調解模式所產生的顯著成效,引起了深圳市相關部門的極大興趣和密切關注,深圳市司法局的領導來到六聯社區檢查考核,對社區以“四個一”調解模式促進和諧文明的探索和實踐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六聯社區在社會經濟轉型時期,在各種利益沖突和深層次糾紛矛盾日益突出,各類矛盾糾紛增多、難度大的嚴峻形勢下,圍繞創建“平安文明和諧宜居社區”主題,大膽探索、創新和推行“四個一”調解“新模式”,堅持領導班子例會“議案”、成員“包案”與上級信訪司法部門聯合“調案”,形成了一種切合社區實際的好模式、好機制,將各類矛盾糾紛化解在社區、小區、企業,這套做法值得全市推廣借鑒。
“四個一”調解模式所涉及的大都是面向基層的實際工作,而基層的實際工作,卻也要有理論來指導,然而理論在基層卻是塊短板。為此,潘名漢便利用業余時間,結合社區實際,埋頭筆耕,寫下了許多充滿理性思慮而又有指導意義的文章:《當前“城中村”社區違法犯罪現象透視與防范》、《進一步推進和諧社區建設的幾點淺見》、《淺談“城中村”社區文化建設的缺失與對策》……其中,《淺談“城中村”社區文化建設的缺失與對策》榮獲龍崗區第二屆社區文化藝術節論文“二等獎”、深圳市第八屆“鵬城金秋社區文化藝術節”桃源居杯社區文化征文大賽“三等獎”。潘名漢認識到,思考后的寫作,對社區工作是總結、梳理、提煉,對自己也是思想境界的提升,能夠幫助自己拓開更高層次的眼界,心中也就對自身所在社區在社會和時代的坐標上有了更精準、更高端、更美好的定位,這也是他作為六聯社區的宣傳委員的自我定位,因此,宣傳推廣六聯、提升六聯的品牌形象、壯大六聯的軟實力,便成了他日常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為了對六聯進行全方位、立體式、深層次的形象展示和包裝,在有關領導支持下,他還計劃組織專業人員、發動社會各屆人士為六聯設計社區徽標、創作主題形象廣告詞、提煉與確立“六聯精神”……
歲月悠悠,白云蒼狗。轉眼間,潘名漢就在六聯生活和工作了17年。17年嘔心瀝血的付出創下了驕人的業績,羸得了六聯人的認可。特別是他做調解工作的出色表現,在六聯更是無人不佩服。從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調解工作中的2008年開始至今的9年間,他獨立完成和參與社區矛盾糾紛調解就將近300宗,調解率為100%,成功率在98%,沒有出現一宗因調解不當而使矛盾激化,沒有出現一宗調解讓事主反悔的事,沒有出現一宗民事轉刑事的事件。其中在為妥善處理科迪技工學校股權紛爭事件、坪山時裝城業主集體堵路等許多重大矛盾糾紛過程中,更是展示出他的神奇能耐,那是他摸索出的“理、情、法”調解“三字經”與“四個一”調解法的神威。這神威,是他用生命智慧和人格魅力糅合而成的“神器”。這“神器”,使得矛盾化解在社區、消除在萌芽狀態,避免了矛盾糾紛的激化、群體性事件的發生,促進了社區的和諧,使社區實現了“四個無”:無因調解不妥當而矛盾糾紛激化、無因調解不及時而集體上訪、無因調解不成功而出現民轉刑案件、無因調解不作為而引發群體事件。
卓有成效的社區調解工作,有效地推動了社區和諧文明建設,使六聯這些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深圳市響亮的“明星社區”,先后羸得了眾多的殊榮:廣東省“先進體育”社區、深圳市“六好平安和諧社區”、廣東省“充分就業達標單位”、深圳市“安全文明標兵小區”、深圳市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市級先進集體、深圳市新經濟和新社會組織“先進基層黨組織”、深圳市新經濟和新社會組織“先進基層黨組織”、深圳市人民調解先進集體、深圳市宜居社區、廣東省居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社區、廣東省宜居社區、深圳市愛心社區、深圳市和諧勞動關系先進示范點、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
社區集體的榮譽果實,無疑也浸潤了潘名漢的汗水和智慧。這汗水和智慧,融鑄成佩戴在潘名漢生命領空的光榮“勛章”:龍崗區“人民調解有功個人”、坪山辦事處“五五普法”和“維穩及信訪先進個人、深圳市兩新組織“優秀黨務工作者”、坪山新區和坪山街道“優秀黨務工作者”、“信訪調解工作先進個人”、“優秀黨員”……
“心里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工作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這是潘名漢為自己制定的“座右銘”,多年來,潘名漢把它擺放在案頭,銘刻在心頭,并落實在行動上。這平樸無華的“座右銘”,詮釋出的一種信念、一種操守、一種使命,融入“金牌調解”桂冠的“金牌”之中,成為一種名叫“陽光”的珍貴元素,在“陽光調解”的運行軌道上輻射出陽光般的愛,灑在六聯社區這方日新日異的土地上……
******《深圳坪山作家》創刊號,2017年第1期作品******
本文作者簡介:
冰山,江西贛州人,畢業于江西師范大學中文系作家班。著名作家、詩人、媒體人。已在《詩刊》《星星》《詩歌月刊》《綠風》《百花洲》《星火》《飛天》《滇池》《草原》《當代詩歌》《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歌曲》《廣州日報》《羊城晚報》等數百家報刊發表文學作品360余萬字。出版有《夢幻與變奏》《仰望與飛翔》《第五個季節》《彩波蕩漾春之河》《云卷云舒》《拓荒者的背影》《歷史的跨越》《坪山風采》《詩意東坑》《熱土飛歌》《中國名鎮東坑》《在鳥眼里睡眠》《南粵風采》《坪山:世紀的跨越》《水底的火焰》《青橄欖》《南粵一線》《南粵先鋒》等20多部文化專著;有作詞歌曲《摘草莓》編入小教音樂輔導教材;獲國家、省級文學大獎60余次,現為力群傳媒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