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偉杰先生所著《普及美學原理》出版以來,引起國內學者熱議。近日,北京市美學會與四川文藝出版社在京舉辦相關學術研討會,會上,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金林先生從存在與美的角度開題,深入分析了兩者的關系。
所謂普及美學,邱偉杰先生的觀點是,美的最高境界本來就已普及到眾人,他的這個“普及”的概念,其實更接近“普惠”,即人人生來就具有本來美,梅蘭竹菊,性情和品秩不一,但都是天然不可取代之美。在消費社會中,人們被經濟物化,尤其在西方話語霸權凌壓威逼之時,仿佛只有一種美的標準,世界各地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都日趨邊緣化,美成為公式,成為格式,如果不在這個范式里,就會被社會限定在失敗者的行列中。為此,重新回到本來美,不忘初心,已經成為重建新時代文明的迫切需要。
而二十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存在主義哲學試圖尋找人類精神新的出路。但所謂存在的努力,幾近失去意義,在茫茫的虛無中給物質主義、技術主義留足了位置。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金林闡述了“存在之痛”與“普美主義”的內在關聯。他基于時代的生存境遇和思想狀況,強調“存在之痛”實乃勞動形而上學或技術形而上學,由此化解“存在之痛”的方法似乎就是克服勞動形而上學或技術形而上學。這種徑直的化解或歸于形而上學,或局限于存在論層面,難以落到經驗的存在者層面上來。王教授認為,“普及美學”的意義當在上述背景或框架中來定位,它具有鮮明的價值立場或思想傾向,或可名之曰“普美主義”。以美的品質來化解“存在之痛”,這種思想旨趣難能可貴,的確觸及了當代困境下的真實存在。
王先生說:“邱偉杰先生的普及美學,仿佛有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的精神,其理論與實踐的努力,試圖切實地為這個社會提供一種方案。他不是不知道存在之痛,不是不知道當前的社會范式,卻竭力去身體力行,這是難能可貴的。邱先生談到生活方式的革命,從生活方式入手,讓美的本質回歸。”
在《普及美學原理》一書中,邱偉杰談到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正是美學的立場影響著生活方式,正是自我生活方式的丟失迎來了他人生活方式的介入,由此,他人的產品大行其道,自我的經濟和消費嚴重萎縮。這個觀點,在當下內循環啟動時刻尤為重要,它從美學思想上為民眾建立文化自信提供了依據。當每個人的本來美綻放的時候,衣食住行以及其上的需求將深化、細化、廣化,那么,自我的豐富需求必然拉動自我的生產和消費,這是供給側改革和內循環經濟的內在保證。十四億人民,全民美麗,為建設美麗中國將釋放出無窮的活力。(文/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