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良利:1966年生于山東冠縣。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徐悲鴻畫院書畫院副秘書長、《中國書畫》雜志社書畫院特聘畫家、中國現代原創美術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容珍堂畫院副院長,聊城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藝財富簽約畫家。先后深造于中國美術家協會首屆中國畫高級研修班、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中國藝術研究院賈又福山水畫工作室碩士研究生課程班及唐秀玲藝術工作室。
曉春亭 180cmX190cm 2013年
高臺仙居圖 83cmX245cm 2017年
歸園田居圖 96cm×180cm 2020年
紅色記憶 180cm×190cm 2011年
秋山幽居圖136cmX68cm 2017年
萬古清音圖 83cmX245cm 2017年
萬古清音圖2 83cmX245cm 2017年
萬古清音圖之二 96cm×180cm 2020年
武陵清幽圖180cmX96cm 2019年
山水畫,不只是藝術家觀物達情、憶寫江河林木的手段,更是歷代文人墨客尋找心靈歸宿、構建精神家園的重要抒懷途徑。孫良利就是一位執著于山水藝術探索,孜孜以求、從不言倦的畫家。
孫良利1966年生于山東冠縣。自幼喜愛詩詞、書法和繪畫。初習寫意花鳥畫、人物畫,后轉攻山水畫。自2000年先后深造于中國美術家協會首屆中國畫高級研修班、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中國藝術研究院賈又福山水畫工作室及唐秀玲藝術工作室。經過專業系統的理論知識學習和山水畫技法的探索,他領悟到學習山水畫必須走臨摹、寫生、創作相結合的路。因此他重新從宋畫入手,體悟其構圖、筆墨、意境之精妙。此外,他還重點臨摹了范寬《溪山行旅圖》、王蒙《青卞隱居圖》、龔賢《溪山無盡圖》、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等經典范本,閱讀了李成、郭熙、李唐、倪瓚、黃公望、髡殘和八大等畫家的代表作。這些都為他之后的山水畫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孫良利堅信,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20多年來他以飽滿的熱情走遍祖國各地,走進大自然進行寫生。通過對太行山、張家界、泰山、黃山、桂林、壺口、天山等處的實地考察,孫良利搜集了大量的創作素材,然后綜合景物在腦海里的印象,創作出了一大批山水作品。
以線為骨、以書法線條造型是孫良利山水畫的一大特點。自中學時期,他就開始練習書法,40多年從未間斷,尤善小行楷和隸書。
孫良利在創作山水畫的過程中線與墨并用,以濃淡相間的墨法表現山石植被的光影,又用長短粗細不一的線條勾勒山石脈絡的紋理。畫中線與墨交相呼應,氣韻生動、變化萬千。
樹是孫良利山水畫中一個標志性的繪畫符號。他筆下的樹,主要是受宋畫影響,尤其是范寬《溪山行旅圖》的影響,再加上他長期寫生和主觀意識的加工而呈現出來的,線條質樸、筆墨雄健,枝葉穿插自然。墨線勾夾葉,填以赭色,色彩清新;墨筆鋪毫點葉,墨彩濃淡變化多樣,層次豐富。
“個性化的筆墨語言,不可能來自于對古人的照搬,更不可能來自對現代人的東拼西湊,只能來自對大自然的深入觀察。發現別人未發現的美,轉化成筆墨符號,在自己的創作中反復提煉應用,才能成為個性化的筆墨,才能創造出獨特的美。”這是山水畫家孫良利近幾年來,對山水畫創作的感悟。
從其近期山水畫作品《秋山逸興圖》《高臺仙居圖》《溪山清幽圖》中不難看出,他始終以道家思想為根基、以傳統筆墨為基礎、以當代人的審美觀為引領,在時代變革中堅守著意象觀照與寫意表現的中國畫基本創作特征,注重意境的表達,將寫實與寫意、抽象與具象相結合,充分發揮豐富的想象力,運用獨特的筆墨語言把不同時間、空間的景物巧妙地組織在畫面中。由此不難看出,他的山水畫不是機械地在描繪和再現自然,而是在和自然對話,是畫家內心情愫的表達。
縱觀孫良利的山水畫作品,我們可以看出他在不斷追求色與墨、點與線、勾勒與皴染的變化和統一,寄逸興于物外,融妙思于毫端,力求達到意境幽遠、氣韻生動的境界。
藝無止境,愿孫良利在今后的藝術道路上更進一步。(附圖為孫良利作品)
(作者:張淑敏,杭藝齋主,自由撰稿人,擅長美術評論。)
2020年9月2日發表于《中國書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