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原志愿軍第3兵團12軍34師106團團長武效賢1957年親筆文章《上甘嶺戰役537.7北山戰斗回憶記》
和
原志愿軍第3兵團12軍34師106團干部股干事杜念滬口述
女兒武燕平整理
目錄
一.引子 我的父親母親
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
1.參加籌建軍事學院
2.基本系教務干事
3.婚姻自由的追求:解放初期軍隊中的婚姻模式
4.認識武效賢: “雖然個子不高,但干凈利索, 人很精神”
5.他是我可托付的人——愛情花開
三.領命出征
1.我選擇與愛人一起征戰沙場
2.雄赳赳氣昂昂, 跨過鴨綠江
四.上甘嶺戰役
1.上甘嶺戰役背景
2.537.7和597.9高地爭奪戰
五.106團上陣
1.106團的任務
2.生死訣別
3.上甘嶺陣地戰況
4.一定要讓每位英烈魂歸故里
5.改變戰術
6.新戰術的效果
7.戰斗勝利,陣地慰問
8.再見上甘嶺---難忘的28個日夜
9.愛與和平
六.后記
四.上甘嶺戰役
1.上甘嶺戰役背景
從1950年6月25日戰爭爆發至1952年10月兩年半的時間里,我軍對敵方發動了五次重大戰役,以高昂的代價和犧牲,予以敵人沉重的打擊。此時,戰線基本上對峙在三八線的南北地區。為了爭取在公平合理的基礎上解決朝鮮問題,敵我雙方開始了停戰談判。敵方為了增加談判籌碼,迫使我方就范,計劃用代號為“攤牌行動”的軍事行動,向三八線以北的我方進行攻擊。
海拔1061.7米,峰巒疊起,溝塹縱橫的五圣山坐落在三八線以北,它象一座天然的堡壘向南守護著北朝鮮。敵方要向北攻擊,必須越過五圣山。一旦五圣山失守,那么從五圣山向北至平壤幾乎是一馬平川的平原地帶,敵人的機械化部隊便可長驅而入,而我方則再無險可守。所以,只有守住五圣山等山地天險,才能阻擋敵方的進攻。
聯軍第八集團軍軍長范弗里特的戰略思考是采取小規模的進攻行動,使我方陷于被動的防守地位。他們秘密地對戰地反復進行了長時間的精密勘測,制定出詳盡的作戰計劃,企圖在中線打開志愿軍防御的大門。范弗里特是個火力制勝主義者,他的拿手好戲是運用火海戰術,即使用美軍作戰規定允許限額的五倍甚至向上不封頂的彈藥量對敵方實行滅頂式的轟炸。范弗里特的口頭禪是:“沒有什么陣地是十萬發炮彈解決不了的。如果十萬發不行,那就再來十萬發!”凡是美軍將要踏足之地,他都要先把它炸成沒有生命跡象的焦土。軍史將之稱為“范弗里特彈藥量”。
五圣山山洼里有個名叫上甘嶺的小村莊。它的南邊有兩座無名山頭高地,右手邊高地海拔597.9米,左手邊高地海拔537.7米,敵方分別稱之為三角嶺和狙擊手嶺。這兩個高地加起來約3.7平方公里,是普通地圖上都找不到的地方。三角嶺高地共有十二個陣地,狙擊手嶺有兩個南北相對、形同駝峰的山嶺,一共九個陣地。
根據“攤牌行動”的作戰方案,范弗里特的如意算盤是用其第8集團軍2個營的兵力,在16個炮兵營280門火炮和200多架飛機的支援下,計劃以傷亡200人的代價,在5天時間里占領三角嶺(即上甘嶺)及狙擊手嶺。
1952年10月14日,朝鮮已經進入了寒冷的冬天。風越刮越緊,雪越下越大,氣溫近于攝氏零下30度,嚴寒刺骨。猛烈的北風卷著飛雪,向志愿軍戰士們迎面撲來。歷時43天、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以597.9和537.7高地爭奪戰的形式打響了。
天剛蒙蒙亮,美軍以約300門大口徑火炮、27輛坦克、40余架飛機對上甘嶺兩個陣地進行了近一個小時的狂轟濫炸。炮火最猛烈時,平均每秒落彈高達六發之多。據考證,14日這天,美軍共向上甘嶺發射、投擲了約20余萬發炮彈、15.5萬余發重機槍子彈、233枚航彈。如此猛烈的炮火,摧毀了我軍全部的地面工事。劇烈的爆炸造成了天塌地陷的強烈的沖擊波。在昏暗的坑道中,志愿軍守備部隊的戰士們被頭上劇烈的爆炸震得上下翻滾、五臟俱裂、宛如置身于恐怖的地獄之中。有的戰士甚至被活活震死!
我們的對手美軍是一支戰略戰術素養極高的軍隊。在美國建國后的100年里,幾乎年年進行海外戰爭,積累了豐富的海外作戰的實戰經驗。我軍面對的美7師,更是一支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王牌部隊。尚且不論其壓倒性的、延及縱深的空、炮、坦克火力協同戰斗攻擊力,其強大的后勤保障能力和規模毫不遜色于前方的戰斗耗費,比如美軍醫護單位,由前線衛生營、運輸隊、擔架隊組成,人數數以千計。所配備的直升機、坦克裝甲運兵車、大量的各型機動車輛,能迅速完成物資前送和傷員后運至裝備精良的后方醫院。步兵攻擊時,組織嚴密,章法有序。攻擊部隊編成突擊隊、預備隊、勞工隊、運輸隊等,各司其職。戰斗攻擊分波進行,一波接一波。攜帶大量機槍的突擊隊占領陣地后,配置自動武器超出突擊隊一倍以上的預備隊馬上接替。攜帶制式器材的勞工隊立即構筑臨時工事,投入守備。勞工隊的工兵修筑工事水平高,可在短時間里完成地堡、戰壕、布置鐵絲網等工事。他們往往在山頂、山腹和山底處修建三處陣地,便于攻守自如。那個年代,美軍已經每人都配備了防彈衣。
2. 537.7和597.9高地爭奪戰
上甘嶺戰役于10月14日凌晨開始,參戰部隊為中國人民志愿軍三兵團下屬第15軍和第12軍。軍首長分別為秦基偉和李德生。具體參戰的是15軍第45師133、134、135三個團,15軍29師86、87二個團,12軍31師91、92、93三個團和12軍34師106團,共九個團的兵力,加上戰役中陸續補充的2000余新兵,共4.3萬余人。投入炮兵火力:計山、野、榴彈炮133門、火箭炮24門、迫擊炮292門、高炮47門。
聯軍的作戰方式是天亮以后,先不惜工本地使用大炮、飛機和坦克的火力協同進行地毯式轟炸,摧毀我軍地面工事,縱深封鎖切斷我軍補給和增援渠道,迫使我軍陣地孤立無援。在炮火向前延伸后,密集的步兵以戰斗隊形向我陣地開展波浪式沖鋒。我軍在坑道中一躲過轟炸,就跳出掩體迎敵,短兵相接,輕重武器并用,直至白刃肉搏。處于劣勢死地時,我英勇的戰士不惜以用身體堵槍眼、拉響爆破筒的方式與敵人同歸于盡。以這種方式壯烈犧牲的我軍戰士留下姓名的就有38人之多。由于我軍報著“寸土不丟”,“人在陣地在”的戰斗原則,對白天丟失的陣地,不分晝夜地進行反攻收復,常常形成晝失夜反的局面。這種多次反擊、多次收復的戰法,雖然戰果可觀,但是在反擊中我方用兵過多,投入戰斗倉促,面對裝備精良、斗志頑強、訓練有素的敵軍,我軍傷亡巨大。開戰后的頭7天中,15軍45師投入戰斗的兵力達到了21個連,占全部兵力的77%還多,各連的傷亡都超過了半數,個別連隊只剩下幾個人。到10月23日開戰后的第10日志愿軍45師傷亡超過4000人,反斜面坑道中的殘存的兵力,已經不成建制,45師就此失去了反擊力量。
除了三兵團陸續給十五軍補充了2000多兵員,指揮作戰的15軍軍長秦基偉還決定從軍部的直屬部隊和機關中抽調人員補充四十五師。被抽調的機關人員源源不斷地向坑道增援補充,師團兩級機關的連勤雜人員很快就都用光了。10月24日晚,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秦基偉將自己的警衛連96人派往597.9高地。結果在通過上甘嶺山腳下的炮火封鎖區時,遭受到巨大傷亡,只有24人到達一號坑道。十五軍自成立以來,大小數百戰,還從沒用上軍警衛連,初次上陣損失就這么慘重,直到戰役結束秦基偉還痛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