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頭銀幣
袁大頭是民國時期主要流通貨幣之一,“袁大頭”是對袁世凱像系列硬幣的口語俗稱,嚴謹點說叫“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北洋政府為了整頓幣制,劃一銀幣,于民國三年(1914年)二月,頒布《國幣條例》十三條,決定實行銀本位制度。《國幣條例》規定:“以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厘為價格之單位,定名為圓”,“一圓銀幣,總重七錢二分,銀八九,銅一一”,“一圓銀幣用數無限制”,即以一圓銀幣為無限法償的本位貸幣。根據這一規定,于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 先后由造幣總廠及江南造幣廠開鑄一圓銀幣,幣面鐫刻袁世凱頭像,俗稱“袁頭幣”或“袁大頭”。
清代國幣稱為龍洋,以銀幣為主幣,主要有光緒元寶、宣統元寶、大清銀幣等,總重量為(26.3--27克),含純銀六錢四分八厘(25.7856808克),其含銀量90%進行鑄造。當時錢幣的換算關系和人民幣一樣,以十進位,1元等于十角,一角等于十分,一分等于十厘。自從《國幣條例》公布以后,天津造幣廠就開始鑄造袁大頭1元銀元,后來,南京、廣東、武昌等造幣廠也都開始陸續鑄造發行袁大頭銀元。由于袁大頭1元銀元幣型規整,圖案新穎,有明確的重量和成色,容易識別,因此,袁大頭銀元很快就被老百姓接受,并很快在全國的范圍內流通。因袁大頭壹圓銀幣幣型劃一,成色、重量有嚴格規定,很快受到了社會認同和接受,在國內金融市場上逐步取代了清朝的龍洋,成為流通領域的主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