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北京觀復美術院
承辦單位:觀復美術館
學術主持:劉龍庭(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
展標題字:范迪安(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參展畫家(按年齡排序):
于志學 何韻蘭 杜大愷 王 濤 胡永凱
李乃宙 劉巨德 劉二剛 李克峻 向中林
蔣永江 秦天柱 林漢國 邱永聚 梁占巖
吳泉棠 張立柱 管 強 林容生 田 源
張谷旻 童仁生 趙錦龍 劉俊彪 舒大文
元 馨 張澤中 沈 劍 趙景偉 潘汶汛
前 言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經典《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為探究事物原理,從中獲取智慧。對于中國畫而言,畫家為物象傳神,要忠實描寫觀察對象,窮盡物理,就首先必須“格物”,“格物”之后才能“致知”,這個“知”是物之體貌,也是畫家心源所在。“格物”是面對自然和傳統,有一種細致入微的觀察和表現,它不是為了刻畫而刻畫,而是講求傳神、富有生趣的表達。通過格物、致知、乃至進一步對生命與自然思考和體悟,從而在創作上達到傳統、生活、心源三位一體,才能進入到更高的藝術境界。
有鑒于此,這次展覽以“格物致知”為題,意在倡導藝術家在觀察現實生活時,要有一種“格物”的意識和精神。在面對自然、客觀事物的物情、物理和物態,記錄下自己的觀察所得,把它提煉成繪畫語言,最后使自己超越物理羈絆,超然于物象與自我形骸之外,達到內心的豁然貫通。
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北京觀復美術院
承辦單位:觀復美術館
學術主持:劉龍庭(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
展標題字:范迪安(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參展畫家(按年齡排序):
于志學 何韻蘭 杜大愷 王 濤 胡永凱
李乃宙 劉巨德 劉二剛 李克峻 向中林
蔣永江 秦天柱 林漢國 邱永聚 梁占巖
吳泉棠 張立柱 管 強 林容生 田 源
張谷旻 童仁生 趙錦龍 劉俊彪 舒大文
元 馨 張澤中 沈 劍 趙景偉 潘汶汛
前 言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經典《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為探究事物原理,從中獲取智慧。對于中國畫而言,畫家為物象傳神,要忠實描寫觀察對象,窮盡物理,就首先必須“格物”,“格物”之后才能“致知”,這個“知”是物之體貌,也是畫家心源所在。“格物”是面對自然和傳統,有一種細致入微的觀察和表現,它不是為了刻畫而刻畫,而是講求傳神、富有生趣的表達。通過格物、致知、乃至進一步對生命與自然思考和體悟,從而在創作上達到傳統、生活、心源三位一體,才能進入到更高的藝術境界。
有鑒于此,這次展覽以“格物致知”為題,意在倡導藝術家在觀察現實生活時,要有一種“格物”的意識和精神。在面對自然、客觀事物的物情、物理和物態,記錄下自己的觀察所得,把它提煉成繪畫語言,最后使自己超越物理羈絆,超然于物象與自我形骸之外,達到內心的豁然貫通。
▲作品欣賞
▲作品欣賞
林漢國先生幼承學家,習書、臨摹、治印、讀書,皆為日課,繪事啟蒙于陳哲先生,入古出新,臨池不輟。后就讀于東方美術函授學院,花鳥專業一等獎的殊榮結業。扎實的“童子功”和系統的專業學習,使林漢國先生對中國的傳統筆墨有了深入的理解并付諸于筆尖端段。其書時而爽利清澈,時而嫵媚灑脫,得魏晉之筆意,融宋元之筆法,有書寫自然、信手拈來的從容自在。其畫法承明清寫意花鳥之傳統,花鳥蔬果在其筆下,樸實平淡,別具一格。整體上,林漢國先生的書畫,格調高雅,剛柔并濟、自然飄逸、別具雅韻。
▲作品欣賞
▲作品欣賞
到自然中去,是一種生活情趣,更是一種藝術成長。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也就是林漢國先生的藝術主張。林漢國先生不惟花鳥寫形,而為花鳥寫神,他將大自然中真實的物
象經過自我的洗練,通過花鳥的形態和動勢寫出其神韻風姿。這得益于他長期深入生活,觀察大自然的結果。他用實際行動激勵著他的學生在藝術創作中要貼近生活,在生活中尋找藝術創作的源泉。從生活中發現大自然的美,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增加自己的創作激情和靈感,并充實到自己的創作中去,用感恩的心、用敬畏的心、用平和的心、用愛的心與大自然溝通。林漢國先生真正領悟到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真諦,連續創作出了不同題材的國畫作品,如《荷塘》系列、《山村》系列,這些作品使平常景象顯現其風姿綽約。
▲作品欣賞
有人說眼光決定人生,眼光的高下決定了你選擇的方向。眼光的獨到之處又是另一個世界。物以稀為貴!林漢國先生深度研習吳昌碩大師的書法精髓,并對石鼓文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其書體象形性明顯減弱,點畫已經化繁為簡,等粗的線條替代了粗細不均,飾化消失,間距漸趨統一,結構章法趨向規整,跟小篆相比,它仍以圓轉為主,偶見方折,點畫曲折纏繞,結體繁復而飽滿,沒有小篆的劃一,頗顯靈動遒美。書為畫骨,書為心畫,在這一點上,從其創作的國畫作品中可見一斑。
▲作品欣賞
▲作品欣賞
▲作品欣賞
品味,乃是一個人的情操、修養、品質、品德的綜合體現,品味的高下決定了書畫水平的高低。林漢國先生曾說道:“多向先賢學習,多讀書、勤動筆、寫時代、銳創意、戰勝自我才是最
重要。” 這就是林漢國先生的一種文化修養,更是一種品味吧。“中國書畫自有其源,各有分流,我們應該將傳統的源流,在繼承和發揚中延續,前進中發展。”林漢國先生高屋建瓴地亦為當代美術教育提出了一個方向。
▲作品欣賞
▲作品欣賞
▲作品欣賞
▲作品欣賞
已過花甲之年的林漢國先生,仍在孜孜以求,為書畫、為教學而努力著、拼搏著。記得臧克家先生曾有詩云:“老牛自知夕陽晚,不待揚鞭自奮蹄。”現不妨再加上一句“半生躬耕未服老,龍騰云中馬伏櫪。”這也就是對林漢國先生“龍馬精神”的光輝寫照吧。
201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