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北京觀復美術院
承辦單位:觀復美術館
學術主持:劉龍庭(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
展標題字:范迪安(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參展畫家(按年齡排序):
李寶林 何韻蘭 楊書華 王 濤 楊明義
趙緒成 卓鶴君 蔡 超 張會元 劉巨德
趙成民 譚全昌 劉文隆 崔俊恒 王曉峰
朱道平 顧利君 張樂毅 袁 武 張和平
田 源 杜清波 張京城 陽滿地 李 明
方隆昌 殷立宏 高 磊 樊春瑩 段孝鋼
前 言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經典《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為探究事物原理,從中獲取智慧。對于中國畫而言,畫家為物象傳神,要忠實描寫觀察對象,窮盡物理,就首先必須“格物”,“格物”之后才能“致知”,這個“知”是物之體貌,也是畫家心源所在。“格物”是面對自然和傳統,有一種細致入微的觀察和表現,它不是為了刻畫而刻畫,而是講求傳神、富有生趣的表達。通過格物、致知、乃至進一步對生命與自然思考和體悟,從而在創作上達到傳統、生活、心源三位一體,才能進入到更高的藝術境界。
有鑒于此,這次展覽以“格物致知”為題,意在倡導藝術家在觀察現實生活時,要有一種“格物”的意識和精神。在面對自然、客觀事物的物情、物理和物態,記錄下自己的觀察所得,把它提煉成繪畫語言,最后使自己超越物理羈絆,超然于物象與自我形骸之外,達到內心的豁然貫通。
畫家簡介
李明:字 硯冬,東方書畫研究院畫家,中國傳媒大學美術研究院研究員,1964年生于江蘇,自幼習畫,進修于中央美院,83年進入著名山水畫家王稼駿(已故)畫室工作,悉心研習中國傳統山水畫。參加國內外美術展覽 20余次,并獲大獎,二次舉辦個人展覽,2004年榮獲文化部頒發百杰畫家稱號。
近年來,遠離喧囂,淡泊明志,潛心研究,豐富自己的美學觀點,不俗不媚,形成凝重渾厚而又清新靈秀的畫風,無疑是當今前景看好的中國青年畫家之一,其作品師自然而不失法度,嚴謹又恣意率真,宜觀賞、收藏、具有明顯的升值潛力。
作 品 欣 賞
中國畫分山水、花鳥、人物幾大類,其中山水畫尤為隆重。傳世佳作多,相關論著多,名垂青史的畫家多,而今,熱愛山水畫,專攻山水畫的畫家數以萬計,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李明便是其中之一。
▲作品欣賞
若問,為什么要如此熱衷于山水畫?李明回答:我近半個世紀的孜孜以求。不是為了繪畫而畫,是在描繪內心的境界,是在陳述自己的愿景,是在用筆墨創建一個可以安放靈魂的無上清涼空間。
▲作品欣賞
世上萬事萬物間皆是緣分。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李明有緣在北京拜在山水畫家王稼駿門下,系統學習小寫意山水畫。有緣進入東方書畫研究社,與諸多一線大家交流學習。平臺高了,起點高了,追求的目標也就高了。
▲作品欣賞
有幸在故宮博物院學習,臨摹歷代山水名家名作達四年之久,從荊、關、董、巨,到李、劉、馬、夏,從“四王”到吳、惲。打下了厚實的“童子功”
當年可染先生說;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
▲作品欣賞
在手追心摹歷代名家過程中,建立了一招一式皆有出處的正統表現法則。從歷代繪畫中汲取營養。穿越時空,與先賢對話。追根溯源,夢回千年。從斑駁的巖畫里找質樸,在青銅的紋飾里尋輝煌,從封泥陶范中求真趣,從唐詩宋詞里借意境。
▲作品欣賞
可是,從古人巨大的身影里走出來,卻十分不容易。筆墨當隨時代,高古的筆墨如何印證時代的卓越?中華文明是發展的、是變化的、是遞進的。在歲月的長河里,潮起潮落。中國畫要繼承繁復恢弘的篇章,還要發揚光大,與時俱進。
▲作品欣賞
朝代更迭,江山千秋,傳統的繪畫技藝如何讓現代人心領神會?古人的審美情趣怎樣與當代共鳴?這是當下中國畫家的大課題。李明帶著這個課題去問典籍、問先賢、問蒼天、問明月。從古到今,山水畫本是萬里江山的寫照,所以李明去叩問萬里江山。
▲作品欣賞
幾十年走過風霜雨雪,走過春夏秋冬,酷暑嚴寒。在貢嘎冰川遭遇雪崩,在岷江之濱經歷山體滑坡,汶川映秀感受高崖墜石,在喬爾瑪自駕遇上特大泥石流。一路上艱難險阻,一路上風光無限,一路上不停地采擷,一路上不斷地思考。近半個世紀的篤定求索,把中國畫的人文品質與明月山川的朗朗精華釀于胸中,終于幻化出筆底一輪翰墨清華。
▲作品欣賞
看李明的山水畫,如讀王維詩,吟柳詠詞,山中溪流淙淙,飛瀑驟響,茵茵氣息撲面而來。或空谷鳥鳴,或幽澗蛙聲。其代表作有《空山新雨》《釣煙波》《問月無言且放歌》《清江引》巜天山行》《懷月賦》《煙波柳詞》《山河頌》……立意高雅,陳懷觀道,近照妄求。
▲作品欣賞
問李明;辛勤半生,意欲何求?唯以藝術點燃心燈,照亮生活,不惑一生。
▲作品欣賞
▲作品欣賞
▲作品欣賞
▲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