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北京觀復美術院
承辦單位:觀復美術館
學術主持:劉龍庭(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
展標題字:范迪安(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參展畫家(按年齡排序):
李自強 苗重安 朱松發 鄧子敬 裘緝木
王 濤 林 濤 吳悅石 趙成民 朱道平
陳良敏 孫建東 萬 鼎 張偉平 張志民
韓敬偉 秦 海 陳 鵬 李 洋 林容生
胡寧娜 謝冰毅 寇月朋 陽先順 方 向
韓 璐 何曉云 云門張巖 高 云 潘汶汛
前 言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經典《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為探究事物原理,從中獲取智慧。對于中國畫而言,畫家為物象傳神,要忠實描寫觀察對象,窮盡物理,就首先必須“格物”,“格物”之后才能“致知”,這個“知”是物之體貌,也是畫家心源所在。“格物”是面對自然和傳統,有一種細致入微的觀察和表現,它不是為了刻畫而刻畫,而是講求傳神、富有生趣的表達。通過格物、致知、乃至進一步對生命與自然思考和體悟,從而在創作上達到傳統、生活、心源三位一體,才能進入到更高的藝術境界。
有鑒于此,這次展覽以“格物致知”為題,意在倡導藝術家在觀察現實生活時,要有一種“格物”的意識和精神。在面對自然、客觀事物的物情、物理和物態,記錄下自己的觀察所得,把它提煉成繪畫語言,最后使自己超越物理羈絆,超然于物象與自我形骸之外,達到內心的豁然貫通。
畫家簡介
云門張巖,1974年生,中國致公黨黨員。畢業于山東藝術學院,獲藝術碩士學位,師從張志民。現為山東省文聯文藝創作研究院專職畫家 中國國家畫院青年畫院畫家 山東畫院青年畫院副院長 山東畫院簽約畫家 山東美協副秘書長,理事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作 品 欣 賞
離經不叛道
——云門張巖的生命記憶
文張嫣格(專業:文藝學博士)
當水墨畫壇喋喋不休地談論“筆墨”、“非筆墨”之時,云門張巖作為當代水墨的中堅力量,根植傳統水墨的筆墨精神,以“古”入“今”,以“變”求“不變”,大膽機智地訴求于“傳統”,建構了一種開放而寬泛的美學視域,從而突破當代水墨的新維度。毋庸置疑,他在保持了傳統的書寫性的前提下,關注當下大眾的生存狀態,以及對當代社會現狀的思考,對生態自然的強烈呼喚。在其內在結構、文化邏輯和視覺機制上均與傳統一脈相承,不同的只是在精神世界的重建,這一重建進程也是對傳統文化再認識的過程。
▲吳門懷古 180×140
云門張巖自幼習畫,作品中既有中國傳統藝術功底,又對西方哲學、藝術、美學有深廣的涉獵,其人生學養、視野寬度和思維深度皆具大家風范。在當代水墨面對深厚的傳統文化與浮躁的當下文化的對峙下,藝術家必須有明智的自我抉擇力,他從自然—社會圖景、地域—文化視野、觀念—筆墨語言等多個角度來呈現水墨在當代的真實生存狀態,揭示當代中國的文化精神景觀,既追溯傳統筆墨淵源,按得住傳統語言的命脈,又立新生思想,重新建構起與畫家生命相連的當代性,在不斷地矛盾沖突與探索張力中呈現出嶄新的藝術表達。當然,“離經不叛道”,在自然與社會的交往中,他既是整體,又是整體中一座孤立的橋,在時間與現實之間,創造出狀態下的美,是一個有生命記憶的藝術家。
▲何處惹塵埃
云門張巖的畫中充滿了詩意的神秘、圖像的隱匿性以及視覺的張力,他鐘情于畫面構思和裝飾性的玩味,古典文人畫意象與當代視覺意象并置,運用符號化的語言形式,隱現出一個真實存在卻未現的理想之境,試圖尋找古今往來的對話,在畫面中探尋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契合點。在其作品中,藝術家本人是缺席的,而那些斑駁婆娑的光線則賦予作品濃郁的詩境,當我們注視著這些場景時,感受到的是一種視覺的距離,這種距離既屬于藝術家本人的,也屬于每一個有生存體驗的人。這種視覺距離延伸為心理距離,缺席內化成在場,即通過場景來承載藝術家的創作理念。
▲游園
他在藝術道路上隱含著一種開放的心靈狀態,發根于中國的文化脈絡,將藝術與個性精煉的表達,始終彰顯主體價值的重要性,透過自然的社會化,去探討通過“風景”來表達當代的文化癥候以及個人的文化訴求。在當代水墨先后遭遇“文化的焦慮”、“身份的焦慮”以及“語言的焦慮”之時,立足傳統藝術這一主線,尋找風格與形式轉化的契機,才能最終確立藝術家文化身份的歸宿。難能可貴的是,云門張巖在不斷地踐行著。
▲游園
▲游園
▲游園
▲游園
▲游園
▲游園
▲游園
▲游園
▲游園
▲游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