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消費季活動刺激下,商業場所更多娛樂和體驗項目逐漸開放,兒童教育業態也初顯活力。8月18日,北京商報記者走訪多家商場發現,連鎖早教機構已經在為復課做準備,部分門店率先開始拉新,開通小班課、體驗課等。兒童業態雖然還未全面復工,但商家、消費者的期望卻很高。有分析指出,家庭消費者已成為大部分商場提高消費的主要力量,兒童業態扮演著提升購物中心體驗的關鍵角色,能夠帶動實體商業客流和黏性增長。
謹慎復工
停擺了大半年的兒童早教機構終于開始有所動作。北京商報記者在北京富力廣場看到,紐約國際兒童俱樂部已經開放。
實際上,相比兒童早教機構,兒童娛樂機構其實早已復工。位于北京朝陽合生匯的優瑞卡兒童主題樂園已經開放,周末客流明顯高于平日客流。不過該樂園服務人員表示,周末場內限流30組家庭,孩子在場內玩耍的時間有2小時限制,而平日對于游玩時長不做限制。而北京富力廣場內的Kid Steam兒童樂園也在6月前就開始營業,孩子可以全天多次進入玩耍。
同時,北京商報記者從各大商場了解到,龍湖長楹天街中的兒童游樂大概從5月開始陸續恢復營業;凱德在北京的7家購物中心大部分兒童業態商戶目前還在等待工商部門的復工通知,其中,凱德MALL望京店的兒童娛樂租戶從本周開始正式營業;北京木樨園合生廣場兒童早教、兒童娛樂、親子體驗目前也已陸續恢復營業。
有商場內部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預計在9月左右,兒童教育業態才能實現全面復工。
客流增長
商場已經開始享受兒童業態帶來的紅利。北京木樨園合生廣場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兒童區域的客流逐步恢復,8月10日-16日期間,商場通過兒童親子類活動,如兒童市集、玩水節、愛心義賣等多種形式,回暖兒童親子客群,客流恢復環比增長20%。
龍湖大興天街相關負責人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兒童業態的放開,對于吸引家庭客群和提升家庭客群滯留時間有明顯作用,對于總體銷售額有略微提升。長楹天街相關負責人同樣表示,兒童業態放開后,能顯著吸引目標家庭客群,幫助提升商場特別是西區的客流量,提升兒童業態的銷售額,為后期推廣活動的發力提供支持。
而在此前疫情較為嚴重時期,兒童業態受到的影響相比其他業態更為嚴重,尤其是兒童早教。根據大興天街提供的數據顯示,整個疫情期間,商場中兒童早教、教育、游樂園銷售額總計198萬元,而這198萬元全部是由游樂園產生的業績,教育類門店則是銷售、客流均為0。
復工潮來襲,安全問題仍是機構和商場關注的第一位。北京商報記者從紐約國際兒童俱樂部看到,在家長和孩子進出門店時會進行體溫測量,同時進行消毒。此外,所有家長要求在店內佩戴口罩,并會通過室內廣播不定時提醒。
虹吸效應顯著
兒童業態的全部復工應該是實體商業的眾望所歸。上述早教機構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目前市面上較為知名的幾大早教中心的會員量約為每家門店1000個。但實際上,一個會員的背后至少有2位家長的陪同。
業態的虹吸效應已經凸顯。所謂虹吸效應,就是較好的事物會對周圍的事物產生強烈的吸引力,進而使其他事物向好事物靠攏的現象。例如兒童業態的發展,帶動了商場中餐飲、零售等其他業態的同步恢復。
北京各大商場向北京商報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合生廣場兒童業態在商場總業態中占比約35%;大興天街兒童業態在商場總業態中占比約8%;長楹天街兒童業態在商場總業態中占比約10%;凱德在北京的7家購物中心擁有兒童租戶合計近60家,兒童業態在各購物中心占比平均約為10%。有公開數據顯示,傳統購物中心中兒童類業態比例大約在5%,而目前很多新型社區購物中心將兒童業態比例增大至10%-25%,這主要是為了擴大對家庭型消費客群的吸引力。
兒童業態已經成為撬動購物中心客流、銷售的利器。北商研究院特約專家、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表示,當前,孩子已經成為一個家庭出游的重要決定因素,而不再是單獨消費。當一個家庭到達購物中心時,孩子培訓的同時,家長可能就會在空余時間去咖啡館、書店或美容院等區域休息。或者在孩子結束培訓之后,一家人會去餐廳吃飯、去看場電影等等,這便是由兒童業態產生的“虹吸效應”,可帶動 “1 + 2”或“1 +2+4”等形式的家庭消費。
不過,中國購物中心產業資訊主任郭增利也指出,歷經疫情,消費者對于孩子外出安全還沒有完全松懈,所以相比餐飲業態的恢復速度,兒童教育復工之后,可能需要做好兩手準備。一是對消費者回歸要有耐心,二是需要給品牌發展有較長的緩沖周期。兒童業態對資金和現金流的考驗較大,如果當下完全復工之前的周期中能守下來,這樣的品牌才能逐漸脫穎而出。
對于當下各大購物中心的兒童業態占比逐漸增大的現象,郭增利表示,購物中心在招商中比較看重品牌用戶之間互相拉動的效應。除了主題突出之外,配套業態要與主營服務內容有一定的互補和錯位。但是,往往在購物中心中會出現一哄而上的現象,當趨勢指出餐飲、兒童業態能夠拉動整體商場發展時,招商時就會加大此類業態的占比,這樣反而會讓同類業態在同一個商場中形成競爭關系,最后商場的綜合效益未必最佳。
北京商報記者 趙述評 劉卓瀾/文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