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偉
8月1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深入做好新增財政資金直接惠企利民工作,鞏固經濟恢復性增長基礎;要求進一步落實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政策措施,助力市場主體紓困。
讓財政金融政策精準施策,支持中小企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暢通其血脈,提振其循環動能。
截至8月上旬,今年新增2萬億元財政資金中,3000億元已絕大部分用于減稅降費;直達管理的1.7萬億元除按規定預留的抗疫特別國債資金外,97.8%已下達市縣。此外, 疫情之下的貨幣政策選項,中國不僅做到了不“大水漫灌”,而且還堅持針對實體經濟的一貫目標,既幫助中小微企業渡過市場難關,既解決其融資難、融資貴的沉疴痼疾,又提振其市場信心。因此,中國多貨幣政策工具的綜合運用,釋放的流動性,一直堅持對中小微企業的滴灌作用,確保流動性的精準有效。
較大的流動性,在二季度開始發揮效應。一方面,這些流動性不僅具有普惠性質,彌補了市場資金整體不足的短板,也給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微企業進行了“輸血”,更給全市場挹注了信心。另一方面,財政政策也積極發力,減稅降費力度加大。貨幣政策給市場流動性“做加法”,財政政策給市場主體減負“做減法”,加速推進復工復產復商復市的步伐。在此情勢下,二季度央行開始逐步調整疫情期間的貨幣寬松政策。
雖然上半年中國經濟尚未“轉正”,但是二季度經濟增長3.2%,在全球依然一枝獨秀。對此,世界銀行(WBG)認為,中國經濟雖然今年放緩至1.6%,但2021年經濟增長或猛增至7.9%,這將是中國經濟增速在2012年“破8”以來近十年的新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則認為,全球經濟今年萎縮4.9%,中國將是全球唯一正增長的經濟體。
情勢發生了變化,貨幣政策以及財政政策也會適度調整。貨幣政策可總體概括為:一季度適當寬松,二季度適度收緊,但無論松緊中國都沒有“大水漫灌”。
中國經濟第三、四季度和全年經濟“接力轉正”不是問題。但受制于全球疫情和逆全球化的外部風險因素影響,中國經濟依然面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外部市場受阻,內需市場不振,尤其是支撐實體經濟基礎的中小微企業,依然需要更多的資金支持和減輕負擔。故而,貨幣政策還需保持一定的流動性,“直達性”地精準幫扶中小微企業。畢竟,在內外市場環境的壓力下,中小微企業的市場“造血”功能不強,還需持續不斷“輸血”,保其生存才能提振活力。保市場主體就是保社會生產力,保中小微市場主體就是“留得青山在”。
針對內外形勢變化,中央提出了“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其實,內循環不是靠大型市場主體“領銜主演”,激活中小微企業的市場活力才能使內循環可持續下去。
大企業抗壓能力強也無資金短缺之虞,融資難融資貴則是中小微企業的結構性難題。因此,貨幣政策釋放的流動性,必須補上中小微企業缺金少銀的短板,這樣才能確保貨幣政策精準投放的有效性。尤其是樓市蠢動和股市喧囂之時,貨幣政策更要關切中小企業,確保釋放的資金不被截留和跑冒滴漏。畢竟,大投資的“花錢買增長”和樓市、股市刺激的內循環動力是不可持續的,讓中小微企業充滿活力才能夯實內循環的基礎,實現內外循環的相互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