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杜麗娟 北京報道
作為特殊之年采取的特殊之舉,抗疫特別國債的發行進度備受市場關注。按照財政部的安排,7月底特別國債全部發行完畢,而1萬億元的特別國債也以“直通車”的方式直抵市縣基層(省級財政不“截留”)。
8月7日,財政部部長劉昆在接受《人民日報》等媒體采訪時表示,截至7月30日,1萬億元的抗疫特別國債已經全部發行完畢。其中,已有5105億元落實到24199個項目,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抗疫相關支出。
記者從多位財稅人士處了解到,隨著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的順利發行,為緩解地方財政支出壓力,特別國債產生的利息將由中央財政全額負擔,本金則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償還,從而推動財政政策措施盡快落地見效。
確保財力下沉
“要確保財力真正下沉到基層”。對于特別國債的作用,劉昆在接受采訪時如此表示。他介紹,今年7月初,扣除省級按規定留用部分后,抗疫特別國債資金已下達至市縣基層。截至7月30日,抗疫特別國債全部發行完畢。
作為對沖疫情影響的特殊政策,1萬億元特別國債最終能否直達基層,一直是地方政府比較關心的問題。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楊志勇認為,相比分配辦法、資金規模等問題,地方政府更關心特別國債的資金監管力度。“在地方財政吃緊的當前,特別國債的發行對地方穩增長所發揮的作用愈發重要,這是積極財政政策落地的一個表現。”
據了解,為保障抗疫國債順利發行使用,財政部制發了《抗疫特別國債資金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明確了資金使用范圍、分配辦法、下達流程、資金監管等要求,為地方分配使用提供了基本遵循。
按照“中央切塊、省級細化、備案同意、快速直達”的原則,目前省級財政部門正抓緊細化分配方案,以確保資金迅速直達基層。
一位地方財政系統人士評價稱,這說明中央更多的是希望通過特別國債帶動地方更大的投資熱情,預計三季度開始,地方政府的基建投資出現一波上行的行情。
8月6日,財政部發布《2020年上半年中國財政政策執行情況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今年上半年受多重因素影響,全國財政收入下降較多。其中,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6176億元,同比下降10.8%。
隨著推進復工復產和助企紓困成效繼續顯現,從4月起,收入累計降幅逐月收窄,呈現持續向好態勢。但同比看,收入方面下降幅度較大。
財政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特別國債將采取科學分配資金的方式,根據各地2019年財力總量和減稅政策對財力的影響兩項因素進行分配,并對中西部地區適當傾斜。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增長12.8%,其中安排特殊轉移支付6050億元,用于支持地方落實“六保”任務,以應對執行中的不確定因素。
同時,財政部還加強庫款監測,按日實施重點市縣工資保障監測預警,督促指導省級財政規范有序調度資金,切實保障基層“三保”支出需要;對違法違規挪用“三保”資金的,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嚴肅問責、處理到人。
支持區縣產業項目
在完成特別國債的發行工作后,資金投資領域的擴圍也讓地方有更大的財權。
國家發改委下發通知稱,允許專項債及抗疫特別國債支持縣城產業平臺公共配套設施建設。其中指出針對公益性的配套設施建設項目,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財政資金、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及抗疫特別國債予以投入,符合條件的可通過中央財政性資金予以支持。
市場人士分析,受此影響,作為公共設施直接承建人的區縣城投企業,或因政策利好因素加持,使得融資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中誠信國際研究院的報告指出,當前縣城是我國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重要空間、城鎮體系的重要一環、也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紐帶。今年以來受疫情沖擊,區縣級地方政府承受的經濟財政壓力明顯上升,部分縣城的公共衛生、人居環境、公共服務、市政設施、產業配套等方面存在的基礎設施建設的薄弱問題也持續暴露。
在此背景下,國家發改委發文明確指出支持縣城產業平臺發展的公益性配套設施建設項目將主要依靠財政資金、專項債、抗疫特別國債等進行融資,或有利于相關重點項目建設順利推進,助力地區產業發展升級。
中誠信國際研究院副院長袁海霞認為,特別國債為公益性較強的縣城產業平臺公共配套設施建設項目提供資金,將有利于進一步拓寬縣城城鎮化相關重點建設項目的資金籌措渠道,減輕項目資金到位壓力,緩解基層政府財政矛盾。
在她看來,以特別國債的方式解決資金壓力,有助于提升基層經濟的“造血能力”。
今年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特別國債將直達基層地方政府用于公共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抗疫相關支出,同時專項債作為對沖疫情影響、實施積極財政的重要抓手也不斷向重點基建領域傾斜。
根據中誠信國際的預測,年內或有更多促進區縣產業平臺發展的配套基礎設施陸續開工,預計從事市政和園區建設的區縣級城投企業也因此會承接更多重點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