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昌校宇
8月14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7月份,市場銷售繼續回暖,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203億元,同比下降1.1%,降幅比6月份收窄0.7個百分點;環比增長0.85%。其中,商品零售28920億元,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增長0.2%。1月份至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4459億元,同比下降9.9%,降幅比1月份至6月份收窄1.5個百分點。1月份至7月份,全國網上零售額60785億元,同比增長9.0%,比1月份至6月份提高1.7個百分點。
數據背后釋放了哪些積極信號?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雖整體仍為負值,但沒停下降幅收窄的腳步,而商品零售月度同比增速由負轉正,網上零售增速繼續維持在高位,充分反映消費市場正持續回暖。究其原因,在國民經濟整體運行態勢不斷好轉的大背景下,曾受疫情影響較大的餐飲、文娛、旅游等領域都在日益復蘇,廣大居民對于后續經濟走勢的預期也逐步改善,消費信心趨于增強,再加上前期種種政策效果的兌現以及直播帶貨、生鮮電商、在線教育等新型消費業態的熱度不減,消費市場的回暖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月度同比增速已經從年初的-20.5%回升至7月份的-1.1%,這說明居民消費能力有了較大改善。逐月降幅收窄反映出市場強勁的復蘇力,疫情導致的消費場景缺失影響基本消除,居民回歸正常消費生活。”德邦基金股票研究部高級經理揭詩琪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付凌暉在發布會上介紹,“7月份,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中,飲料類、糧油食品類、日用品類商品同比分別增長10.7%、6.9%、6.9%。消費升級類商品銷售持續改善,7月份,汽車類商品增長12.3%,6月份為下降8.2%;通訊器材類、化妝品類商品分別增長11.3%、9.2%。”
揭詩琪分析道,“從細分品來看,7月份,汽車類、通訊器材類、化妝品類商品單月零售額增速接近或高于10%,說明疫情防控趨于穩定后,居民對消費升級(非必需品)類商品消費強力反彈;糧油食品類、日用品類商品單月零售額增速維持在5%—11%之間,說明剛性需求類產品具有良好的穩定性。”
對于“接下來應如何推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保持增長”這一問題,揭詩琪認為,各地政府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出發,推出一些促進消費的舉措。一是,協助困難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優化企業服務。對于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企業,應及時掌握其經營狀況,從稅收、融資、行政審批等方面提供幫助。二是,引導消費,拉動零售額增長。利用各種節假日、平臺購物節等活動,采取合理的促銷措施引導居民消費。三是,做好市場監督管理,嚴格監控商品價格,維持市場秩序穩定,為居民提供一個良好、舒適的消費環境。
“考慮到二季度經濟增長由負轉正,國民經濟運行已經重回正軌,雖然消費端的復蘇進程整體要慢于生產端,但持續向好的態勢已是有目共睹。”付一夫建議,為進一步提振消費市場,接下來還應從四方面發力:第一,應特別重視后疫情時代新消費的重要地位,如直播帶貨等,著力布局并出臺相關支持方案,以此來推動新消費的健康發展;第二,應注重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積極發展文旅、會展等產業,繼續支持包括吃、行、游、購、娛等在內的夜間經濟發展,進而帶動各地消費的提振;第三,有條件的地區應布局免稅消費,聯合相關企業加快建設市內免稅店,以此來促進消費的回流;第四,應進一步支持中小微企業的生存和經營,從而穩住民眾就業,有了穩定的工作,才能擁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才能解決消費上的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