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宋戈 實習記者 肖世清 每經編輯 廖丹
8月6日,央行發布了《2020年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梳理了貨幣信貸、貨幣政策、金融市場運行等方面情況,也指出下一階段主要的政策思路。
報告指出,總體來看,穩健的貨幣政策成效顯著,傳導效率進一步提升,體現了前瞻性、精準性、主動性和有效性,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明顯增強。
下一階段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金融、科技和產業形成良性循環和三角互動,協調好本外幣政策,處理好內外經濟平衡,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創設兩個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
上半年受疫情沖擊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戰。對此,央行采取了一系列貨幣信貸支持政策,著力穩企業保就業,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
具體看來,一是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在金融市場開市后提供了1.7萬億元短期流動性,三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釋放了1.75萬億元長期資金。
二是落實好三批次1.8萬億元再貸款、再貼現額度,截至6月末,3000元億專項再貸款和5000億元再貸款、再貼現已經收官,截至7月27日,1萬億再貸款、再貼現政策已支持地方法人銀行累計發放優惠利率貸款4573億元,對支持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是創設了兩個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和穩企業保就業:一個是對2020年年底前到期的普惠小微貸款本金、2020年年底前存續的普惠小微貸款應付利息,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根據企業申請,給予一定期限的延期還本付息安排,最長可延至2021年3月31日,并免收罰息。
另一個是創設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計劃,提供4000億再貸款資金,向地方法人銀行按其實際發放信用貸款本金的40%提供優惠資金支持,切實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
推進金融風險處置,深化金融機構改革
作為實體經濟的“輸血”機構,銀行對小微企業的發展起著關鍵作用。報告提及,上半年高風險中小金融機構處置順利實施。積極化解一些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多年隱藏的風險,最大程度保護債權人合法權益。推動省級人民政府“一省一策”制定中小金融機構風險處置規劃。
比如,2019年5月24日,包商銀行因出現嚴重信用風險,被央行、銀保監會聯合接管,并全面行使該行的經營管理權,委托建設銀行(601939,股吧)接管包商銀行業務。2019年10月,改革重組工作正式啟動。2020 年 4 月 30 日,蒙商銀行正式成立并開業。
下一步,根據前期包商銀行嚴重資不抵債的清產核資結果,包商銀行將被提起破產申請,對原股東的股權和未予保障的債權進行依法清算。此外,有關部門正依法依規對相關人員進行追責問責。
協調好本外幣政策,處理好內外經濟平衡
在貨幣政策趨勢方面,報告指出,下一階段,央行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前提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其次,報告提及,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完善跨周期設計和調節,處理好穩增長、保就業、調結構、防風險、控通脹的關系,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金融、科技和產業形成良性循環和三角互動,協調好本外幣政策,處理好內外經濟平衡,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具體來看:一是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
二是積極發揮再貸款、再貼現和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的牽引帶動作用,做好穩企業保就業工作。積極推進兩個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加大對保持就業崗位基本穩定的普惠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加強精準調控效果,做好穩企業保就業工作。
三是發揮貨幣信貸政策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作用,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進一步完善“三檔兩優”存款準備金框架,建立健全銀行增加小微企業貸款投放的長效機制。
四是深化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完善人民幣跨境使用的政策框架和基礎設施,支持人民幣在跨境貿易和投資中的可自由使用。
五是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切實發揮好金融市場在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和防風險方面的作用。加強債券市場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建設,以發展促創新,提升債券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加強制度建設、完善債券市場管理制度,促進制度標準統一,提升債券市場效率;支持民營企業發行債券融資;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完善債券違約風險防范和處置機制。
六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
七是繼續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確保風險總體可控、持續收斂,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支持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和完善治理,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增強金融機構的穩健性。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