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還在追熱播劇《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的時候,才霍然發現有一批尖尖上的80后,已經陸續開始邁入40歲的隊列,就連同感覺還未從魔法學院畢業的小孩兒"哈利波特"居然也剛過完40歲生日,驀然回首已經人到中年。轉眼間,原先被60、70后占據制高點的EMBA,也開始慢慢涌入一批又一批的80后。復旦大學-華盛頓大學EMBA 15班校友張章,算是早早闖入項目的80后之一。如今,剛畢業三年正臨界40歲的她笑言自己正開啟"人生的下半場",四十歲而已,最美的夢想才開始。
為夢想重新揚帆起航
有人說,人生的上半場活給別人,人生的下半場要活給自己,張章算是典型杰出的踐行者。
"前半生"她將十幾年的職場生涯獻給了學校和外企,從一名值得尊敬的211高校教師和企業大學校長,轉型成為令人敬畏的知名外企培訓和組織發展的人才顧問,"下半場"張章決定重啟自己的事業。因此,她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自主創業,而支持她走出舒適圈闖入新天地的動力就是"夢想"。
"在外企繼續發展不僅已經預見了瓶頸也不是我的愿景,我一直有自己的創業夢,就是希望通過自己的能力與經驗幫助很多人去改變這個世界。"張章堅定地說道。
而今,這個夢想已經展翅飛翔,她的身份是睿仕管理大中華區合伙人、組織發展和領導力的資深顧問,主要職責是運營睿仕管理咨詢相關項目及課程,設計和實施組織發展和領導力相關企業培訓,這既延續了之前從業的專長,也為她的愿景奠定了基調。
事實上,想要實現夢想需要求真務實的精神,不是僅憑一腔熱血和盲目樂觀就能取得成功。盡管企業培訓是張章最為擅長的領域,但是從外企職場精英轉型成為創業者,這身份的轉變和身上的包袱并不輕松,從咨詢項目的跟進升級發展、成本利潤控制到公司人才組織管理,都是一個接一個實實在在的挑戰,而非紙上談兵和教科書上的理論。她認為在公司管理方面,是有理論短板與缺失的,而復旦大學-華盛頓大學EMBA項目系統化的商學教育理念,恰好彌補了這些空白點。
因此,選擇就讀復旦大學-華盛頓大學EMBA項目對張章來說算是一場有備而來的計劃。"復旦大學本來就是很多人憧憬的高等學府,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又傳承著純正的美式商學教育,因此我希望這個優質的EMBA項目能助力到我未來事業的發展,這就是我讀書的初心。"
學以致用刷新思維模式
復旦大學-華盛頓大學EMBA項目治學嚴謹在業界有口皆碑,張章感慨到:"課程真的太難了。尤其遇到數模、財會這些需要運用到公式計算的課程,都是要自己一個個算出來,這其中的艱辛只有自己知道。"
拿下這些難啃的骨頭真的有意義嗎?真的能讓人受益或學以致用嗎?面對記者的問題,張章的回答非常肯定。"可以說每門課程對我都有很大幫助,對于我現在所從事的職業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從財務知識、競爭戰略到組織影響力,每一門課上所學到的經典理論模型,在經過案例分析的應用與推演后,都已經慢慢滲透到她的血液。在日常工作中,她會將剛捂熱的理念馬上運用于實際項目,學以致用在她身上體現地淋漓盡致,而結果也是令人喜悅的。
譬如財務知識,張章自豪地表示,自從學成之后,她總習慣親手算一遍財報,用專業的財務邏輯找到問題的焦點與根源,同時也敢于向財務人士發表自己專業的意見和建議,這對于企業預算成本的控制以及未來方向的把握都是大有裨益。
又譬如,《組織政治和非職權影響力》這門課,在張章眼里它應該算得上是一門具備高屋建瓴特點的"索引式"課程,具有刷新思維的洗禮作用。它對個人商學理念的體系化梳理,起到正向引導作用,同時授予實用的軟硬技能,包括人才盤點、組織架構等,這些知識點對于線性思維的外企人來說,簡直就像是撥云見日,打開了一個全新世界。一個鮮活的案例就是,張章將這些知識融會貫通地運用在當時服務的外企客戶中,她將自己的思維眼界游離在體系之外,通盤考慮企業客戶的人才配置、領導班子的績效目標,最后和客戶的領導團隊一起成功地把銷售額從7億提升到了30多億,這樣的成績令人驕傲。
令張章印象最深刻的課程是《戰略管理》。一方面任課教授Lamar犀利尖銳的講課交流風格讓她難以忘懷,另一方面她從課上汲取到的精華運用得駕輕就熟,例如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戰略復盤等一系列經久不衰的模型工具,都讓她在培訓工作中嶄露出更為卓越的表現。如今Lamar教授因個人原因現就職于哈佛大學,但是他的睿智、風趣、情趣都讓張章懷念不已。
復旦大學-華盛頓大學項目所蘊含的知識十分浩瀚,用張章的原話就是"即便我努力地學以致用,但我目前運用到的知識還不到項目授課內容的5%",畢業后她還是會反復溫習以往的知識。
恰同學少年友誼珍貴
會有一部分聲音認為,讀EMBA就是混圈子而已。實際上,選擇復旦大學-華盛頓大學EMBA項目的人群多是外企高管精英,他們工作繁忙職業穩定,讀書取經謀求職場發展空間才是最核心的目標,而所謂的圈子應該只是水到渠成、順勢而為的存在。
張章也毫不避諱地表示,剛入學的時候,幾乎每一個學員都是自帶光環和社會標簽。隨著小組劃分,每個組員在共同完成課業中,友誼的種子開始生根萌芽。如今,同學之間聊工作、談困難已經習以為常,甚至互為軍師或組建智囊團。
記憶猶新的是曾經一個難以攻破的知名大型國企項目,前期執行團隊已經打退堂鼓的時候,張章在同組學員的鼓勵與共同參與下,通過各自擅長的領域外加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最后在結束期限前順利完成了國企項目目標,自此大家的感情越發堅固,相互幫襯,以己技之長補他人之短的共贏方式成為友情的表達。
如今回頭看,復旦大學-華盛頓大學EMBA項目仿佛是張章"人生下半場"夢開始的地方。如果說,張章的創業夢如同一艘遠洋的航船,EMBA項目就像港灣,這里賦予了她創業的信心和勇氣,給予了她深厚扎實的知識體系儲備足以令她擁有長足的動力去遠航,而校友和母校則隨時翹首期盼航船的滿載而歸,并隨時給予最誠摯和及時的援助,一起踐行"培訓咨詢助力他人改變世界"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