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簡介
劉藝青,1964年生于遼寧黑山。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蔣兆和研究會會員。北京市懷柔區美術家協會顧問。文化部國韻文華書畫院特聘畫家,《中國書畫》雜志社書畫院院聘畫家。北京翰高畫院副院長。
2003年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李少文工作室研究生班學習。數十幅作品入選全國性美術大展或獲獎。
2016年應國家體委邀請為世界手球聯合會主席哈桑·穆斯塔法畫像并以國禮贈送。
2018年獨立創作完成北京市政府重大歷史題材項目工程《唐太宗征遼》(3米×10米)
部分作品入選《美術》、《美術研究》、《人民畫報》、《世界知識畫報》、《水墨研究》、《中國當代人物畫小品集》、《水墨視界》……等書刊;部分作品被國家或個人收藏。
作 品 欣 賞
走進生活 藝術長青
——劉藝青繪畫藝術略評
刻一
縱觀中國繪畫史我們得知,要成就一個中國畫家,至少需要從三個方面去進行藝術修煉:首先是對中國繪畫乃至中國文化傳統的學習;其次是畫家心性的蒙養與挖掘;再次是對生活的感悟和歷練。
充滿陽光的地方| 184x188
第十一屆全國美展遼寧展區優秀
2009年參加民生·生民—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學術邀請展
對傳統文化和繪畫傳統的學習,使畫家掌握中國畫基本的繪畫技能,養成高尚的人生觀和藝術觀,是成就中國畫家的基礎,也是每個中國畫家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畫家心性的自我發現和深入挖掘成就的往往是畫家的個性化情感、意境傳達和個性化的繪畫語言。曾受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的畫家劉藝青,無疑打下了堅實的傳統繪畫基礎;性格純樸敦厚的他,選擇了寫實風格的人物畫創作,使其藝術語言與其心性同構。以上兩點,已構成了劉藝青的繪畫藝術走向成功的堅實基礎。
絲路之光 | 188x186cm
明理的藝術史家清楚,傳統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為當代畫家提供豐富、成熟的傳統繪畫語言,使其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接通文脈,并選擇適合自己情感表達的繪畫語言符號;另一方面,高度程式化的中國畫傳統,往往使眾多畫家難逃程式化的牢籠,從而泯滅個性,失去自我。在中國繪畫發展的長河中,經過大浪淘沙,只有那些繼承傳統又能突破傳統,形成自己鮮明藝術風格的畫家才能沉積下來,成為他們所在時代的代表畫家。
靠海| 183x181cm
2014年入選全國第十二屆美展
藝術風格的形成,藝術語言的確立,離不開生活的蒙養。人們常說“生活是藝術的源泉”,此言不虛,畫家只有不斷地深入生活,才能發掘新的創作題材,激發新的創作靈感,才能創作出感人至深的繪畫作品,其藝術生命才會生生不息。在與生活的對話,與自然的交流中,不僅畫家的思想情感得到陶染,而且其藝術語言也得到提純與升華。另外,許多藝術語言和繪畫方法的歸納與創新都來自畫家對自然、生活的觀照與表現。劉藝青深諳此理,并身體力行進行畢生的實踐和探索。
山河 | 200x200cm
2011年入選金陵百家中國畫展
作為一位人物畫家,劉藝青所關注的生活并沒有局限在某一狹窄的領域,從都市女性到鄉村學生,從苗族老人到農民工等,劉藝青對其身邊經歷過的各式各樣的人物角色都進行廣泛的涉獵,目所綢繆,情所觸動,訴諸筆墨,將飽含情感的生活形象物化到其作品中。劉藝青沒有設定特定的筆墨程式和特定的人群去表現,卻善于抓住感人的、現時性的場面去描繪,因此其畫面所呈現的人物動態往往更生動,所傳遞的情感也更為真摯感人。由于敏感于生活并深入到生活的深處,劉藝青常常被其所表現的人物所感動,致使他在其作品中傾注十分的感情,這種感情融入筆墨成為感人生動的筆墨,這種感情融入形式則成為有意味的形式。雖然從大體上看劉藝青的繪畫選擇的是寫實風格,但由于融入以情感為核心的形式意味的探索表現,其作品在表現對象的品格和畫家自我心性之間找到了微妙的關聯與共鳴。品讀劉藝青的作品,往往會被其入微的細節刻畫和某些精巧的畫面結構處理所打動,這一方面得益于其扎實的繪畫功底,另一方面更得益于其對生活體察、感悟的深度,正所謂“看得多遠,則畫得多遠”。
向大師致敬 |145x160cm
2015年參加第六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
“關注當下,深入生活”已成為當代中國人物畫的主要特征,這是對中國傳統人物畫固定題材描繪的修正,是當代人物畫蓬勃發展的主要原因。劉藝青緊緊把握時代精神,身體力行,不斷從生活中吸收養分,對當代中國人物畫進行深入的探索,無疑是有益的,有價值的。
家園 | 205x175cm
2019年被評為全國第十三屆美展遼寧展區優秀作品
祁福 | 180x96cm
2009年獲感恩重建—紀念5.12汶川大地震全國美術作品展優秀獎
腰鼓隊員 | 180x96cm
2017年入選香港回歸二十周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被組委會收藏
愛上雪 | 180x96cm
花開依舊 | 180x96cm
天地玄黃 | 180x96cm
獲2010年中國畫展優秀獎
知己有恩 | 180x96cm
娶洋妞 | 180x96cm
2011年參加人文北京學術邀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