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前言
縱覽20世紀的中國美術史,關于傳統與革新、繼承與改良的思潮與論戰紛起,中國畫家不斷地找尋國畫未來的出路和方向,是鏡鑒西方繪畫還是繼續叩問古老的中國畫體系?時至今日,當代畫家用作品交出了不同的答卷,當代畫壇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毋庸置疑,筆墨作為中國畫的獨有的表現形式,任何脫離了筆墨體系的作品無法稱為中國畫。
中國畫中的筆墨有相對穩定的法則和規范,這些法則和規范的建立有助于畫家進入這個有無比探索空間的藝術世界。但是筆墨系統的法則與規范,決不是要畫家墨守成規,而是容許和鼓勵他們有所探求和創新,須能“借古以開今”(石濤語)??v觀畫史,自開新面而成大家者,必能窮究前賢血戰古人,又能參合時代精神在藝術上自我演進。借古開今的出發點則是“開今”而“借古”,意是站在當下,在不斷開拓、實驗的同時,把歷史作為參照、對話、挑戰和超越的對象,構成延伸與超越的關系。
本次展覽以“借古開今---當代中國畫筆墨60家線上學術觀摩展”為名,是為了將筆墨作為一個學術課題提出來,邀請當代名家展示他們的藝術風格和個性創造,以期引起學術界的關注,重新研究筆墨風格的意義和它的價值。相信參展的這60位個性筆墨風格鮮明的畫家在筆墨上的各自探索成果和他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不僅會對人們有啟發和借鑒的作用,而且會把畫界對筆墨風格的討論引向深入。
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時代丹青文化傳媒
學術主持:王鏞
學術顧問:趙成民
展標題字:楊曉陽
參展畫家
丁觀加 于文江 王曉輝 王培東 王天勝 王孟奇 王鴻雁 王國強 尹潔 田文虎 龍萬和 葉暉 仲中曉 伊賢彬 朱鐵川 汪天亮 汪晶德 張少川 張復興 張培成 李魁正 李延聲 杜大愷 吳桐森 吳明禮 鄒士華 楊忠義 楊國彪 楊金星 楊愛群 鄭旭彬 鄭向農 鄭國華 周偉釗 周智慧 林任菁 趙群 趙小石 趙根成 趙貴德 趙緒成 趙金忠 界山雪 南海巖 姚思敏 唐思領 徐忠斌 徐志偉 聶干因 董小明 董繼寧 高卉民 閻中柱 蕭海春 黃少華 韓書力 童仁生 蔡超 鑒克 管強
徐志偉
參展畫家
徐志偉,別署徐塗,祖籍無錫,1961年生于北京。自幼習書畫,多年不輟。工山水,兼擅花鳥;偶作書,且治印。2012年始從師吳悅石先生學習。
作品欣賞
負雅志于高云
——并作習畫自敘
文/徐塗
原名志偉,后更畫名作塗,別號塗父。自幼習畫,源于乃兄,兄能畫我亦能之。上小學后,能畫之長日顯,遂被校方薦至市、區學畫,先于市少年宮國畫組,后于東城區少年宮美術班。市少年宮離家不遠,步行即可,區少年宮在安內大街的方家胡同,因此家長給買了月票,令當時學童羨慕不已。時自以為,同學當中敏而好學、點到能通者非我莫屬。遂畫筆不輟,研習至今。
清趣 2014年
吾意在滄浪 2014年
初花鳥、人物、山水皆畫,花鳥臨宋人冊頁入手,山水習《芥子園》,并遍臨當代名家,尤以錢松巖為最愛。其名作《紅巖》《三峽燈》、《泰山頂上一青松》、《長城內外》等等都逐一臨過,特別如《紅巖》、《三峽燈》等都臨過多遍。而后得以看到更多的古代名家名作的印刷品及故宮繪畫館展出的歷代名作,更為古代先賢的藝術成就所折服,開始對中國山水畫傳統執迷追摹,宋元明清均有涉及,且有幸得到坊間遺叟線鶴汀老先生的悉心指教,打下了一定的傳統基礎。當我第一次觸及石濤時就被他畫風所吸引,但線老師建議我多臨“四王”,說“四王”是山水入門的最好門徑。這話的確不虛,但我并不很喜歡“四王”的畫風,而對石濤的野逸多變、筆墨淋漓卻情有獨鐘。當然石濤對一個初學山水的人來說,學能上手確有難度,但喜歡就是學習的動力。我暗自在石濤上下功夫,直到有一天老師看到我畫的“石濤”,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夸我“墨氣不錯”,之后還給我找了許多當時還難得一見的石濤資料,這一來,我確實獲益非淺,再加上老師的提點,我的“石濤”開竅了。在石濤的“大海”里蕩漾、揣摩,我發現近現代山水畫家自成高格者無不得益于石濤,特別是當代山水崇尚自然即師造化之風更是多脫胎于石濤,因為石濤是明清畫家中最親近自然的一個,他的許多畫都是寫生得來,當然他的寫生并非今天的對景作畫,但你能感覺到他是得真山真水之情、大自然變化萬端的啟示,不然,你無法體悟他那險絕的峰巒,恣肆的林木,燦爛的色彩。當代山水大家中許多人都可從石濤處找到根源。當你在故宮藏畫中看到其精品《金山龍游寺圖冊》的某一開,會驚呼“李可染”。我曾特別鐘愛的錢松巖更脫不開石濤的影子,因而少時曾與畫友諍言:“現代山水畫善學者只須得石濤露破綻處(多變風格中未逮之處)半鱗只爪,生發開去,發揚光大,即可以得天下。”
扁舟 我意扇 2018年
山居 山圜半壁 2007年
老梅山房扇 2018年
91年參加北京扇形畫邀請展時,正值我對石濤的探究深入淺出之時,當時畫了一批畫,力求蛻變并形成自己的東西,后來展出來一看,石濤的印跡還不少,只是在扇形本身形式感強的基礎上加進了一些現代構成因素,使畫面形式感更為突出。看來求脫變并不是那么容易。這以后十多年自己沉浸于攝影,畫幾乎處于停筆狀態。2003年春鬧非典因無處可去,在家貓著,就翻出一些從前的畫,有一幅畫了一半的畫是當年看了黃秋園畫展之后起的稿,可能是當時有點不服氣黃秋園,覺得他學石濤未能自出機杼,除了繁復為他個人性格所至,而這繁復之風卻將石濤庸俗化了,石濤的超拔脫俗之氣在他這兒已經蕩然無存,有的只是沒落之感。我當時忽然悟到:黃本無如是成就,他的浮現不過是當時有人拿死人說事罷了。原本為石濤之風再起而激動的心又變得有些落漠。所以原本挺較勁兒地畫了張復雜的構圖,終因這心氣不高畫了一半便撂在那兒了,一放就是十多年。非典期間找出來一看,還能收拾,于是接著把它完成。雖然當時還沒去過廬山,但題作《匡廬深秀》,反正我想像中的廬山理應如此,何況重拾畫筆正需要這樣的畫底子練練手。
扇形頁子之一 1991年
扇形頁子之二 1991年
傳統的東西本應多畫,可現代人都急于發展自我,強調個人的風格語言,對傳統只能是走走過場,沒幾個有信心真正地打進去再走出來,所以當下的中國畫浮泛的畫風居多,遠沒有古人的畫耐看。也許是因為中國畫傳統的積淀太厚,生怕掉進去就出不來,這種擔心對才氣差的人來說當然不是多余的,但你不深入進去怎么能得到中國繪畫的精髓?所以如今的畫兒,畫得不如古人高妙。石濤的一生所畫是一個畫法寶庫,由于重“師造化”技法多從對大自然的體悟中總結而來,因此多姿多彩,一掃其同時代日近呆板的風氣,為后世山水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上世紀90年代起,我曾潛心研習過石濤不同時期的畫風,至今也難脫石濤的影響。但我并不后悔,因為我相信在石濤諸多有開創性的風格中,尚有未曾被其或后來者完全展開的,我力圖在他的技法寶庫中尋找,尋找有如《金山龍游寺冊》一般被后人徹底展開的線索。
梵境彤云圖 240x90cm 2006年
2012年,我開始師從著名畫家吳悅石先生。在先生的悉心教導下,開闊了眼界,提高了認識,明確了今后要走的路。從那時開始沉下心來,拒絕世俗紛繁的干擾,養心養性,將心更多地撲在畫外。前人有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此乃書畫家蒙養心胸之箴言。吳師亦常言:“重要之休養和歷練則在畫外”。八年過去了,雖然我現在不能像過去一樣埋頭在筆墨里,但我會時常將心放逐于中華文明五千年之文化星空,任由蕩漾,任其漂泊。
八年了,先生的話言猶在耳。記得曾臨摹過古人的一方?。贺撗胖居诟咴?。其心我屬,高云之下,神馬都是浮云。
古塬春早 68x68cm 2008年
枯筆山居圖 26.8x24cm 2017年
梅花書屋 27x24cm 2012年
山居圖之一 26.8x24cm 2017年
小品七 12x12cm 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