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前言
縱覽20世紀的中國美術史,關于傳統與革新、繼承與改良的思潮與論戰紛起,中國畫家不斷地找尋國畫未來的出路和方向,是鏡鑒西方繪畫還是繼續叩問古老的中國畫體系?時至今日,當代畫家用作品交出了不同的答卷,當代畫壇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毋庸置疑,筆墨作為中國畫的獨有的表現形式,任何脫離了筆墨體系的作品無法稱為中國畫。
中國畫中的筆墨有相對穩定的法則和規范,這些法則和規范的建立有助于畫家進入這個有無比探索空間的藝術世界。但是筆墨系統的法則與規范,決不是要畫家墨守成規,而是容許和鼓勵他們有所探求和創新,須能借古以開今??v觀畫史,自開新面而成大家者,必能窮究前賢血戰古人,又能參合時代精神在藝術上自我演進。借古開今的出發點則是“開今”而“借古”,意是站在當下,在不斷開拓、實驗的同時,把歷史作為參照、對話、挑戰和超越的對象,構成延伸與超越的關系。
本次展覽以“懷抱古今——當代中國畫中堅60家筆墨研究觀摩展”為名,是為了將筆墨作為一個學術課題提出來,邀請當代主流藝術名家展示他們的藝術風格和個性創造,以期引起學術界的關注,重新研究筆墨風格的意義和它的價值。相信參展的這60位風格鮮明的畫家在筆墨上的各自探索成果和他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不僅會對人們有啟發和借鑒的作用,而且會把畫界對筆墨風格的討論引向深入。
本次畫展將以線上藝術展的方式呈現,參與展覽刊登發布的有雅昌藝術網、藝術頭條、新浪藝術、騰訊藝術等近百家主流藝術媒體及門戶網站,流量巨大,綜合瀏覽點擊量預計將達到上億次,一次參展,永久在線,影響深遠,終身受益。
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時代丹青文化傳媒
學術主持:王鏞
學術顧問:趙成民
展標題字:楊力舟
張海龍
參展畫家
張海龍,國家一級美術師(正高職稱),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齊齊哈爾書畫院院長,農工黨中央書畫院理事,齊齊哈爾市政協委員,農工黨齊市前進書畫院院長,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訪問學者。
作品欣賞
一管之筆抒胸臆
一一張海龍山水畫賞析
文/徐濤
中國的山水畫,是一種表現山川之妙并能為人類尋求某種精神寄托的畫種。他的核心還是離不開傳統,那種寄情于山水中的情懷是西方風景畫無法比擬的。那么山水畫的發展還需在繼承傳統中去吸收其他藝術的精華為我用則為一種出路。這其中就有許許多多年輕畫家勇于這方面的探索,堅持從傳統中吸取營養,并加以現在的材質、觀念及世界其他藝術的融合,傳承發展著山水畫。張海龍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比較突出的代表。
張海龍先生一直堅持根植傳統,深入生活,道法自然。從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嘗試著集各家之長,其中有陸儼少的筆法,黃賓虹的墨色,宋元的意境。他的作品即有青綠重彩又有水墨造境,造就了他的筆墨素而不板,設色艷麗而不失古雅,畫面豐滿、結構明確、工整勁利,很好的把握了氣、韻、思、景、筆、墨的山水畫創作六“要”。表現了“景”和“情”,“形”與“神”的相結合。更為可貴的是他的山水畫很好的體現人對自然的情懷,以及對生命自我的觀照。王微在《敘畫》里說:“古人之作畫也,非以案城域,辦方洲,標鎮阜,劃浸流,本乎形者,融靈而變動者心。靈無所見,故所托不動,且有所極,故所見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筆,疑太虛之體,以判軀之狀,盡寸眸之明。”這就要求山水畫家能夠高瞻遠矚,由表及里,使客觀與主觀精神相聯系,以“一管之筆,疑太虛之體”。
在堅持傳統的同時,張海龍先生還在嘗試著用西方的色彩、圖式來表現全新的具有時代氣息的山水畫,雖然有了很多西方的元素,但還是在中國畫范疇內,這樣的嘗試極為難能可貴,這更彰顯了一個畫家的追求和責任。正因此,張海龍先生的作品毫無時風的浮躁、污濁之感。他以畫者的眼光肯定與否定著自己每一筆的筆觸,以淡定從容的姿態面對著萬變的自然。張海龍先生守護著心中一方凈土,走過千山野壑只為心中執念,看他的畫能感覺到畫家有一種想拋去凡塵俗念而隱于秀麗山川的隱士情懷。他的山水畫有氣勢宏博又有旖旎靈秀之感。一筆一劃無不勾畫出蒼山的道勁,溪水的柔和,心靈與外物相交相融凸顯對純樸、靜謐、安然生活的向往。
“山水畫寫自然之勝,亦寫吾人之心”,觀山則情滿于山,賞水則意融于水。張海龍先生以孜孜不倦的畫者行風畫遍山水的春夏秋冬,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在畫面的空間表現上即表現客觀世界,同時又表現主觀世界,給人咫尺千里的美感。清代畫家方土庶在《天慵庵隨筆》中說:“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畫家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在筆墨有無間。”張海龍先生傾心研讀,力于實踐,運用虛與實的對比手法在筆墨之間賦予藝術品以無限的生命力。正是這種對藝術的虔誠的態度,使之張海龍在文化語境中很好地定位自己,在繼承中去創新,必將建立自己的藝術語言和體系,并創作出具有時代氣息的鴻篇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