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前言
縱覽20世紀的中國美術史,關于傳統與革新、繼承與改良的思潮與論戰紛起,中國畫家不斷地找尋國畫未來的出路和方向,是鏡鑒西方繪畫還是繼續叩問古老的中國畫體系?時至今日,當代畫家用作品交出了不同的答卷,當代畫壇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毋庸置疑,筆墨作為中國畫的獨有的表現形式,任何脫離了筆墨體系的作品無法稱為中國畫。
中國畫中的筆墨有相對穩定的法則和規范,這些法則和規范的建立有助于畫家進入這個有無比探索空間的藝術世界。但是筆墨系統的法則與規范,決不是要畫家墨守成規,而是容許和鼓勵他們有所探求和創新,須能“借古以開今”(石濤語)。縱觀畫史,自開新面而成大家者,必能窮究前賢血戰古人,又能參合時代精神在藝術上自我演進。借古開今的出發點則是“開今”而“借古”,意是站在當下,在不斷開拓、實驗的同時,把歷史作為參照、對話、挑戰和超越的對象,構成延伸與超越的關系。
本次展覽以“借古開今---當代中國畫筆墨60家線上學術觀摩展”為名,是為了將筆墨作為一個學術課題提出來,邀請當代名家展示他們的藝術風格和個性創造,以期引起學術界的關注,重新研究筆墨風格的意義和它的價值。相信參展的這60位個性筆墨風格鮮明的畫家在筆墨上的各自探索成果和他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不僅會對人們有啟發和借鑒的作用,而且會把畫界對筆墨風格的討論引向深入。
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時代丹青文化傳媒
學術主持:王鏞
學術顧問:趙成民
展標題字:楊曉陽
參展畫家
于志學 于源春 馬亞杰 么順利 萬徐良 孔維克 孔永軍 王西京 王本杰 王國梁 王建虎 王建忠 王樹立 王燁 王佑學 王家璇 業德駿 江文湛 朱春秧 莊曉雷 畢建勛 呂效書 孫君良 邢昕 安昕昕 張振學 張仁芝 李乃宙 李希勇 李新聲 杜應強 吳濤毅 楊力舟 楊國彪 楊占山 羅寧 尚濤 鄭力 金鴻鈞 苗重安 周志義 周銘 周朝暉 胡明哲 胡永凱 姜寶林 晏本立 鐘應舉 趙克儉 趙偉乾 趙倩 梁文博 郭石夫 秦天柱 郭文濤 宿萬盛 謝冰毅 喻繼高 魯慕迅 詹水秧
于源春
參展畫家
于源春,山東萊陽市人。國家一級美術師,一帶一路國禮藝術家,山東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教授,國畫高研班、美術系導師。中國國畫研究院副院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理事,中國美術家網顧問,文化部鄉土藝術協會書畫院副院長,中國工美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協會會員,中外書畫藝術交流協會副會長,山東老教授書畫研究院直屬畫院副院長,山東通俗文化研究會書畫院顧問,齊白石書畫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美協山東美術家協會會員,文化部高級美術、書法教師,中國國畫院副院長,原中國青年書畫家協會、現代青年書畫家協會副主席,山東省書畫學會副秘書長等職。
作品欣賞
絢爛之極 富貴平淡—--
記著名畫家于源春的花鳥畫藝術
著名美術評論家/陳偉虹文
《宣和畫譜》中論花鳥畫的審美功能,有“粉飾大化,文明天下,豈無補于世哉”之說。從黃家富貴到徐熙野逸,從宋徽宗的《芙蓉錦雞圖》到徐渭的《雜花圖》卷,或精麗艷逸,或墨彩華章,或絢爛之極,富貴平淡,或水墨淋漓,筆為心聲。中國花鳥畫這一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成為延續千年底蘊深厚的民族瑰寶。
“筆墨當隨時代”。近百年來,在新文化運動中,中國畫經歷了歷史性的變革,花鳥畫也發生了從“外”到“內”的轉型,迎來了花鳥畫發展的全新階段。當代著名畫家于源春的花鳥畫創作便崛起于這個時期。他以雄強恣肆的筆墨,簡約傳神的造型,以傳統為法,以自然為師,走出了傳統,走進了現代,走進了自我的獨特語言之中的轉型,迎來了花鳥畫發展的全新階段,走進了自我的獨特語言之中。
近讀于源春的上百幅寫意花鳥畫新作,筆法雄健,氣勢縱橫,墨色融洽,情趣盎然,工細嚴謹處精致入微,耐人回味;狂逸奔放處酣暢淋漓,動人心魄;精雕細刻處不凡逸筆草草,氣勢如虹中蘊藏著苦心經營。畫家緊緊抓住生機蓬勃這一生命特點,著意捕捉花木繁茂,藤樹纏繞,郁郁蔥蔥的繁榮景象背后所潛隱的生命活力,使作品洋溢著勃勃的生機和清新的時代氣息。畫家在情與景、形與法之間尋找互動的效果,使傳統與現代、個性與和諧之間達到一個新的層面,昭顯著鮮明的個性特征與藝術才情。于源春深受齊魯文化的滋養,少時便由外祖父、著名畫家、教育家馮憑先生啟蒙繪事,大學期間又先后師承于希寧、姚治華、高冠華、婁師白、徐北汀、歐陽中石等當代名家,潛心傳統,血戰古人,使得畫家具備了扎實的筆墨能力,也為他日后的藝術創新奠定了基石。
幾十年的筆墨耕耘,使得于源春的筆力用線成為繞指柔鋼。秉承傳統,骨法用筆,墨法多變,氣韻生動,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在他創作的《秋韻》中,用筆中鋒為主,中側結合,直與曲穿插有致,疏與密恰當處理,放與收靈活運用,剛與柔完美體現。筆之所至,見筆見形,水墨所及,濃淡相宜。“筆中要是有蒼潤,墨法應須入有無”。明代吳門大師沈周的藝術追求在于源春的藝術實踐中達到契合。畫家作品的另一大特色是對色彩的和諧運用達到了心手自如的境界。唐代張彥遠認為“上古之畫,跡簡意淡而雅正”,“中古之畫,細密精致而臻麗”,“近世之畫,煥爛而求備”。于源春的作品極盡用筆的輕重緩急,用墨的濃淡枯濕,運用雙勾設色與沒骨、水墨相結合的體格,“師古人之心,而不師古人之跡”,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塑造出或濃墨重彩渾厚華美或水墨清潤雅逸韻致的藝術形象。作品中由點線墨色交相輝映的蒼潤、秀雅、沉雄、宏闊的意境,似真似幻,似經意似不經意,從有法到無法,從無法再到有法,水墨氤氳,氣象萬千,以一種渾然天機之趣,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從而開拓了花鳥畫一個新的審美領域。
古人云“筆無生活不靈,畫無真情不神”。白居易亦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羅丹也曾感言“藝術就是感情”。無情無藝,于源春深諳此道。盡管身兼中國國畫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書畫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外書畫交流協會副會長,山東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教授、國畫高研班、美術系導師等職,工作繁忙,但他從不放棄對藝術本真的孜孜追求,幾十年如一日,潛心作畫,廣收博取,注重畫外功的培養和修煉。他偏愛松之高潔、荷之不染、梅之清氣、菊之不凋,以詩言志,以歌詠懷,以書寫意,以畫抒情。他畫的荷花、荷葉、荷梗、荷草,前后呼應、左右揖讓,畫花精描細繪,著意設色,畫葉重按輕提,層次分明,毫無寂寞之感,多生機燦然之趣。同時,他注重自身與自然的交融,真實感受與心靈幻化的和合。他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在“外師造化”與“中得心源”的融合方面傾注了極大的心血。陸游有詩云“揮豪當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學畫亦是如此,師今人不如師古人,師古人不如師造化。莊子所云““栩栩然之蝶”由三步曲而成,蝶之為蟻,繼而化蛹,終而成蛾飛去。黃賓虹先生講“師古人者,化蛹之時代;師造化者,由三眠三起成蛾飛去之時代也”,要成為“栩栩然之蝶”,必須要走向生活,用我家筆墨吐我,“胸中之塊壘”。中國花鳥畫歷經千年的繁榮與衍變,如何在當今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延續其固有的生機與活力,如何創造具有時代精神的視覺經驗和圖式,如何為當代人貢獻新的精神資源,是人們共同思考的課題。于源春的花鳥畫作品,表明畫家深諳傳統的開放性與變革性,以一種氣貫長虹的穿透力打通了傳統,進而創造出了新的傳統。在中央文化干校研習書畫的時間中,京城良好的文化藝術氛圍,使得畫家的藝術觀念和藝術追求又有了長足的進展。在北京畫展的成功舉辦,讓人們從其蒼、雄、秀、逸的作品特色中深刻感悟到了畫家卓而不群的風格氣度。
泰戈爾說“如果鳥翼上攜上了黃金,鳥兒就不能飛翔”,藝術永無止境。歐洲、澳洲、俄羅斯及東南亞各國的藝術交流、訪問、探索之旅,使得畫家能和自己崇拜的世界級大師的作品對話,并積累了豐富的藝術信息。因此,我們深信,于源春一定會在新的藝術起點上卸下鳥翼上的黃金,飛向更高、更遠的藝術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