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前言
縱覽20世紀的中國美術史,關于傳統與革新、繼承與改良的思潮與論戰紛起,中國畫家不斷地找尋國畫未來的出路和方向,是鏡鑒西方繪畫還是繼續叩問古老的中國畫體系?時至今日,當代畫家用作品交出了不同的答卷,當代畫壇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毋庸置疑,筆墨作為中國畫的獨有的表現形式,任何脫離了筆墨體系的作品無法稱為中國畫。
中國畫中的筆墨有相對穩定的法則和規范,這些法則和規范的建立有助于畫家進入這個有無比探索空間的藝術世界。但是筆墨系統的法則與規范,決不是要畫家墨守成規,而是容許和鼓勵他們有所探求和創新,須能借古以開今。縱觀畫史,自開新面而成大家者,必能窮究前賢血戰古人,又能參合時代精神在藝術上自我演進。借古開今的出發點則是“開今”而“借古”,意是站在當下,在不斷開拓、實驗的同時,把歷史作為參照、對話、挑戰和超越的對象,構成延伸與超越的關系。
本次展覽以“懷抱古今——當代中國畫中堅60家筆墨研究觀摩展”為名,是為了將筆墨作為一個學術課題提出來,邀請當代主流藝術名家展示他們的藝術風格和個性創造,以期引起學術界的關注,重新研究筆墨風格的意義和它的價值。相信參展的這60位風格鮮明的畫家在筆墨上的各自探索成果和他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不僅會對人們有啟發和借鑒的作用,而且會把畫界對筆墨風格的討論引向深入。
本次畫展將以線上藝術展的方式呈現,參與展覽刊登發布的有雅昌藝術網、藝術頭條、新浪藝術、騰訊藝術等近百家主流藝術媒體及門戶網站,流量巨大,綜合瀏覽點擊量預計將達到上億次,一次參展,永久在線,影響深遠,終身受益。
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時代丹青文化傳媒
學術主持:王鏞
學術顧問:趙成民
展標題字:楊力舟
趙景偉
參展畫家
趙景偉,中國著名書畫家,1967年七月生于河南省偃師市一個書香世家,號云臺山人、畫仙。熱愛中華傳統文化。曾在河南省文化宮從事美術工作多年,之后任《中國縱橫》雜志社美術總監。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首批高級畫家(2013年考核通過)、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央中國畫研究院解放軍長嶺書畫院常務副院長、華和廳書畫院副院長、中國青年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青年文藝學會顧問兼美術專家指導團成員、中國紅色文化發展促進會副秘書長、中央國家機關美術家協會理事。現居北京。
作品欣賞
借古開今 有容乃大
——趙景偉國畫作品印象
文/宋曉東
我注意了在中國畫界的幾十位實力派畫家,趙景偉的作品尤其引起我的關注。或許是因為步入當代的寫意花鳥畫后繼乏人,少有他的那種清新剛健、大氣風神的作品,使我饒有興致,開始細讀他的畫作。他的畫給我的第一直感是:神情飛動、積健為雄,也正如張海老師所贊其畫:“情馳神縱”一樣,畫中的荷花、牡丹、飛禽走獸,生意盎然,不僅技法嫻熟、精到,構圖立意也很有傳統的神韻和個人情調。
畫面散發出蕭散清逸,含弘光大的氣息和品格,其間還蘊含著昂揚的精神。正如林語堂所云:“繪畫是中國文化之花。”沒有對中國文化的相應理悟,是絕對不可能在中國書畫領域里有所建樹的。他的畫以氣韻奪人,如:“大風大聲”,骨力遒勁,筆飽墨厚,氣勢雄渾。畫家既繼承了文人寫意的筆墨表現形態,同時又有效地克服了明清文人畫氣弱韻稀時代局限,成功地將唐宋藝術所崇尚的大氣豐韻輸入筆墨之中,力求氣足韻豐,溢出畫表。他善畫大景寫意花鳥,雖筆意縱橫、激情揮灑,卻筆中有物,純化有據,較多地顧及到物形物態與筆墨之間的聯系,不至流于空泛。
此乃趙景偉操守的由正及變的創作思路,正如徐悲鴻所說:“藝有正變,惟正者能知變,變者系正之變,非其始即變也。”在當今畫壇爭奇斗勝、競相變異的時風下,涌現了不少的才子,但也普遍存在筆底空泛的弊端。趙景偉表面上沒有激進派變異的先鋒姿態,而實際上,他正以不急不躁的平和心態,踏踏實實地作著“打進去”又“打出來”的努力。
趙景偉的畫風屬于“半工半寫語體”或稱作“小寫意”畫。由于畫家兼顧到物態、物形、物色、物性的寫實性和筆、墨、色的生動性,兼顧到文人意趣、個性、才學與欣賞者普遍接受的可能性。他的畫在美學情趣和工致程度上介于大寫意語體和工筆語體之間。它和大寫意語體并無嚴格的分界,只是筆法和主觀性程度的差異。因為他的畫是以半工半寫畫法營造的大寫意氣氛。如果說寫意畫是現實與浪漫的結合,主現與客觀表現的統一,那么,大寫意一路更傾向于浪漫主義,是浪漫中的現實,有自我背后的共性;半工半寫的小寫意一路更傾向于現實,是現實中的浪漫,有共性中的自我。
從17世紀的惲壽平、18世紀的華嵒之外,上承陳洪綬的三任(任熊、任薰、任頤)尤其任伯年以鮮活生動的造型和明麗可人的色彩成為半工半寫的樣板。趙景偉在傳統技法上下過一番苦功,但是,與眾不同的是,他雖依傍古法,但只取其勾勒、點簇、潑墨交替互用的一面,卻舍棄賦色鮮活明麗的一面,又融會了陳惇、徐謂、八大具有高逸情趣的水墨精神!使自己走上了一條崇尚“水墨為上”的藝術之路。
趙景偉的畫作在造型上不走極端,沒有乖張怪戾的變形,避免了因夸張容易產生的粗率與空泛,雖不如工筆那樣精謹,也沒有刻意雕飾的“制作”處理,卻避免了流于匠氣拘于形似的風險。他的作品以筆墨的豐富性,表現生物的鮮活性而見長。在設色上甚是淡雅或只是在主題部分設色,故而亦雅俗共賞,只是比例上調整為“雅七俗三”。他不逐潮趨利,不望風使舵,始終把握著在充分繼承傳統的理、情、意、境、趣和表現法度的開掘中,保持著清醒和自覺、自悟。他重視繪畫的語言的錘煉與豐富,尤其注重使繪畫語言之變更適于現代人精神生活與情感交流方式的須要。
為此,不僅在語言的變異中發揚“寫生”、“寓興”與“寫意”的傳統及近現代賦予創造性的傳統,更著意于繪畫性的追求,強化視覺張力,發展直指本心的視覺語言。對西法的引進不再限于描述性的寫實技巧,而是在具象再現中不同程度地引入表現主義因素、抽象主義因素。對傳統的發揚也不拘泥于舊有的格律化程式,而是力圖突破原有的造型觀、構圖式、筆墨法,營造著更為廣袤自由的藝術時空,構筑著更單純強烈的藝術形象,表達著更真誠、更生動也更多樣的審美感悟,創造有別于前人而獨具個性的新風格。
可以明顯地看到,趙景偉創造新風格的方法是對原有繪畫語言象物抒情諸因素進行解析,取其一端,加以強化,使之發揮盡致,逾越前人!比如,對他的水墨寫意花鳥中的水痕、墨跡,廓而大之,夸而張之;再比如牡丹畫作中的情馳神縱,瀟灑飄逸,而不失富貴風韻,已突破了原有的筆蹤,把妙在控制與非控制之間的水墨表現力推向極致!與此同時,他亦著意引入其他畫法與視覺樣式,使之融合為一,形成新的架構,重組新的秩序。正比如在他的作品《風搖玉容醉》中水墨與碧綠的結合,《殘荷聽雨》是雙勾設色與沒骨結合,《嘗鮮圖》中猴子與山中野樹的結合等,從中又顯示出在取象、構境、寫情等方面繼承傳統又超越傳統,取法西方又變化融通的一些共同趨向。
情景交融,妙趣橫生。同時,又把自己的詩詞以及書法引進畫面之中,形成了一種新的文人畫藝術風格。流露出了畫家濃厚的文化素養,抒發自己有動于衷的感受、融動與體悟。我尤其值得稱道的是,趙景偉已變小情小趣為構筑宏闊的意境,畫庭園花卉之美而不局囿于一花半葉之趣,而能夠于芥子中見大千;畫果山美猴之趣,亦不止于自由野逸之情,而是放眼于原始森林,表現大野雄風強悍瑰偉的奇情,謳歌原始果樹幽深豐茂生生不息的哲理。這種近乎旨在擺脫城市噪聲與環境污染的高曠情懷與全新旨趣,可以說是難能可貴的。
另外,《山居圖》、《秋水長天》、《踏雪尋梅》等作品都呈現出畫家的這種審美特質,畫面中空間深度感很強,造出的意境不僅是詩意化的,而是更生活化的,表達更貼近自然的空間氛圍,手段在于拉大墨色濃淡與用筆的虛實程度,有一種強烈的宏觀意識。給人一種立意開闊、氣勢宏偉、磅礴大氣而不失精微,生動勃勃而意蘊無限,給人以尚趣、尚勢、尚風、尚力、尚韻、尚法的藝術感染力和震撼力!趙景偉擅長多種題材,畫路很寬,表現手法也多樣豐富,但他既不囿于古人,也不似于他人的形象程式,而總付之于新的審美感受和創立新的程式。不僅善于采多家之長而自出新的情態意趣,還勇于開拓題材新的表現領域。
他非常強調尊重自己的感受,不斷調整創立和豐富屬于自己的繪畫語言和筆墨形式,而求得一種平實的典雅、樸素、善美和恬淡的渾厚華滋,使其作品在位置的經營、構圖的張力、意境的追求都具有時代的新意。趙景偉為人誠樸,不愛言論,惟潛心作畫,追求一種至真至誠、遠離虛華的人格志趣。崇尚簡靜、恬淡、天真之意境,故號“畫仙”。有人稱之“大智者若愚”。也正是這種真誠使他能擁有那么多支持和關愛他的朋友;也正是因為真誠,才使他能夠戰勝自我,脫胎換骨;也正是因為真誠,才使他能夠借古開今,得其水墨寫意畫之精髓!我相信,趙景偉其畫將會在中國畫壇上閃耀出絢麗的光芒,相信我們的期待不會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