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前言
縱覽20世紀的中國美術史,關于傳統與革新、繼承與改良的思潮與論戰紛起,中國畫家不斷地找尋國畫未來的出路和方向,是鏡鑒西方繪畫還是繼續叩問古老的中國畫體系?時至今日,當代畫家用作品交出了不同的答卷,當代畫壇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毋庸置疑,筆墨作為中國畫的獨有的表現形式,任何脫離了筆墨體系的作品無法稱為中國畫。
中國畫中的筆墨有相對穩定的法則和規范,這些法則和規范的建立有助于畫家進入這個有無比探索空間的藝術世界。但是筆墨系統的法則與規范,決不是要畫家墨守成規,而是容許和鼓勵他們有所探求和創新,須能借古以開今。縱觀畫史,自開新面而成大家者,必能窮究前賢血戰古人,又能參合時代精神在藝術上自我演進。借古開今的出發點則是“開今”而“借古”,意是站在當下,在不斷開拓、實驗的同時,把歷史作為參照、對話、挑戰和超越的對象,構成延伸與超越的關系。
本次展覽以“懷抱古今——當代中國畫中堅60家筆墨研究觀摩展”為名,是為了將筆墨作為一個學術課題提出來,邀請當代主流藝術名家展示他們的藝術風格和個性創造,以期引起學術界的關注,重新研究筆墨風格的意義和它的價值。相信參展的這60位風格鮮明的畫家在筆墨上的各自探索成果和他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不僅會對人們有啟發和借鑒的作用,而且會把畫界對筆墨風格的討論引向深入。
本次畫展將以線上藝術展的方式呈現,參與展覽刊登發布的有雅昌藝術網、藝術頭條、新浪藝術、騰訊藝術等近百家主流藝術媒體及門戶網站,流量巨大,綜合瀏覽點擊量預計將達到上億次,一次參展,永久在線,影響深遠,終身受益。
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時代丹青文化傳媒
學術主持:王鏞
學術顧問:趙成民
展標題字:楊力舟
許一川
參展畫家
許一川,(名 許志廣 / 筆名 笑冰 / 號 長風堂主、龍虎山人等),當代著名美術家國家一級美術師、教授, 被譽為中國書畫百杰,當代實力派六大家,2018年被央視評為“中國當代書畫十大領軍人物”,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國畫創作研究院副院長中國詩書畫協會副秘書長,中國書畫研究院藝術總監中國中外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中國國際友誼書畫院專家委員,中華國禮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北大培文學院課程研究員,新加坡神州藝術院特聘高級榮譽顧問上海國畫研究院副院長。
許一川,祖籍河北,現居廈門。在北京、廈門、南昌、銀川均設有工作室和美術館。曾在北大、廈大大等多所院校任教。擅長重彩水墨山水,兼工人物、花鳥。對美學、詩文、攝影、書法、金石也有較深的涉獵與研究。他植根傳統融匯中西,以時代人文精神入畫創作,為當代以“濃墨重彩紀實寫意"手法表現時代江山領軍人。
作品欣賞
揮濃墨重彩 繪盛世江山
--我在中國山水畫創作實踐中的思考與感悟
文化一詞是指“文明進化”“文治教化”。它囊括科學、藝術、法律、道德、風俗、宗教等,是人類最珍貴的進化成果。回顧人類三大文明史,唯有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綿延至今。
縱觀世界繪畫史,只有兩類繪畫體系流傳于世。一類代表西方繪畫,簡稱西畫,另一類就是代表東方繪畫的中國畫。而唯有中國畫是冠以國籍,是被世界公認的繪畫藝術,乃是我們民族之驕傲!兩千余年的中國畫發展一脈相承,同中國文脈相系相通。“文以載道”,其中山水畫(寓意江山社稷)自獨立分科以來,伴隨國運興衰,名家名作更是群星閃耀,文人墨客以此抒發感懷,指點江山,留下了不同時代的印記。
從代表盛唐的李思訓父子的金碧山水,到北宋的山水畫,偏重于全景式地客觀整體地描繪自然,以雄渾、壯闊畫風表達作者崇高情懷,其如王希孟為代表的大青綠《千里江山圖》和以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為代表的“廣視野、大氣勢”的山水畫。時至偏安一隅的南宋,則多是“剩水殘山”的小景,以秀麗、工細為勝,更具作者主觀情思意味。
而宋亡轉入元代,國運衰退,漢民族淪為賤民,士大夫則用哀筆沉墨表達國亡家破、山河涂炭之情懷,這就是史稱“文人畫”的起因。如以黃公望為代表的《富春山居圖》等。此后,到明、清,“華貴、雄勁、陽剛”的院體派畫風逐步衰落,而“文人畫”成為畫界追逐主流,畫家多慕學前人,創作也是多表達個人情趣,體現所謂“書卷氣”,主觀臆想,不重“外師造化”。筆墨上追求超然物外的灑脫,筆力上秀潤纖細,韻味力求柔美,而色彩則偏于媚俗。雖然也出現了如明“四家”,清“四僧”等諸多名家,但總體上流于平庸,多小品,缺乏創新力作,也是世事人心寫照。由此可見,書畫承載世風、表現時代,也是作者情志的體現。
直至近百年國門打開,西風東漸,尤其是在毛澤東提出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文藝方針的指導下,中國畫傳承創新出現生機活力,山水畫出現了如李可染、傅抱石、關山月等諸多大家。他們吸取古今中西繪畫成果,注重中國畫獨有的寫實與寫意精髓,筆墨創新,銳意探索,為中國山水畫繼承與發展,為后人樹立了榜樣,開辟了視野,也為所處的時代留下了不朽的杰作。
而今,我們身處盛世的畫家,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更有責任使命繼往開來。在“中華崛起,文化強國”的今天,我們畫家的使命不應該是一味地模仿前人,而應當不負時代,有所建樹。深入生活,創作雅俗共賞、中西共識的精品力作,對于引導中國畫健康發展和對國內外文化交流、普及審美教育、振奮民族精神、提高國家軟實力極為可貴而重要。
以何種傳承方式、藝術語匯,面對世界展示國粹,傳播中華文化?如何面對國人,用創新筆墨來表現時代?作為當代畫家的一員,我深感自身肩負的責任,也一直在探索思考這個問題。
我們“不能改變世界,但可以施加影響”。歷史證明,唯有以“大愛情懷”為出發點,獨具個性與時代印記的經典力作,才會有生命力。因此,我近十幾年來,以赤子之心、微薄之力,避開外界干擾,平心定氣,有感而發,創作了諸多記錄中華崛起的原創作品。在山水畫方面,探索嘗試以“濃墨重彩、中西交融”的獨到筆意“繪時代江山,抒家國情懷”。
2013年秋,首先在三清山就地采風,創作完成了《三清山圣境圖》1米×12米的全景長卷,并于當年11月在北京第八屆文博會展出,大獲好評。獲獎后,備受鼓舞,萌生了創作《最美江西四大名山全景紀實寫意》系列作品為“盛世江山立傳”的計劃。而后歷時三年,身體力行,陸續寫生采風,就地創作,于2015年完成了1米×10米的《中華道都龍虎山仙境圖卷》和 1.1 米×20米的《盛世匡廬一覽圖卷》;又在2016年春,完成了1米×20米的第四卷——《日出井岡山紅色搖籃全景圖卷》,首次以中國畫新手法創作完成了江西四大名山全景紀實寫意系列山水畫長卷。
“青丹重彩”江西四大名山紀實寫意系列長卷,在藝術構思上,秉承中國畫“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理念,注重“以形傳神,以形寫意”,強調“情景交融,氣韻貫通”,表現時代江山;秉承“搜盡奇峰”,深入生活,實地徒步采風,了解掌握當地自然地貌、人文歷史資料,融匯于心,構思,打腹稿,再構圖,勾小稿,征求各界意見,修改后定稿,最后胸有成竹,落筆一氣呵成,做到“由法度而來,舍法度而去,方見自我,超脫物外”。
表現形式服從于內容題材,將自然景觀、人文歷史和時代風貌三者有機結合,在表達意境、寫實布景的同時又要“否極泰來、虛實相間”,留有余念,讓觀者步入其中,又能穿越畫面,產生聯想的審美境界,做到畫外有畫,在有限畫面中表現無限時空的對立統一。
在創作形式上,采用中國傳統長卷形式,在運用散點透視方法時,突破了一幅畫不是平遠就是高遠或深遠的陳規局限,在同一畫面中依據景觀地理位置與構圖審美需要,做曲線式視角變換,做到氣韻、章法與觀眾欣賞習慣有機聯系,既考慮了畫面審美內涵,又兼顧了景觀的地理走向,讓人于欣賞作品時,能親切自然地游走畫中,領略名山氣韻全貌的同時,得到審美享受、人文關懷、地理歷史認知,甚至看到典型景觀位置。為中國山水畫長卷創作擴展了表現方式,豐富了表現內容,即給大眾提供了通俗而經典的文化藝術精神產品。正如習近平主席強調的,“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
在筆墨語言表達上,以濃墨勾勒潑灑成其骨、為其底,輔以青(鈷藍、石青、群青)丹(朱砂、朱磦、曙紅)原色調配相間,冷暖對比為主調,兼以黃綠,輔以云水涌動留白,借以達到氣韻貫通,形成強烈視覺沖擊。拓展了山水寫意新的表達方式,而將“抱樸寫實”的以形傳神的創作手法將寫實與寫意兼備,創作內容上一改舊“文人畫”重筆墨、小情趣的“得意忘形”,也區別于當下讓人費解的叛離藝術審美本性的所謂“現代派”怪異作品,而探求這樣以“青丹重彩”寫實的直觀造型為基礎,將寓意、內涵、氣韻、寫實、寫意融合其中的具有時代特征、人文精神、審美意識的藝術手法,對描繪祖國盛世河山會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在一定層面上豐富了中國山水畫的表現張力、作品的感染力與震撼力。
“藝無止境”,我深知自己在傳承發展民族藝術的道路上僅僅是一個探索者,將來的路是“任重道遠”,定會向前輩大家學習,以“衣帶漸寬終不悔”之志力求有所建樹。
藝術的本質是表現真善美,使人在欣賞中得到人文關懷、愉悅身心,促進人類的文明進步。我在作品創作上,堅持“抱樸守拙、意在筆先,外師造化、中的心源,形神兼備、以形寫意,古今中西融會貫通”的理念。從藝之初,就受郭連河、黃衍恩師教誨,研習古今藝術大家傳記作品及藝術史論,從中受益匪淺。將“書畫如其人,人品即畫品”銘刻于心,深知藝術作品“格調高下”取決于“人品道德”素養的道理,堅信“相由心生、境由心造”的關系,故除繪畫專業外,一直注重文史哲、美學綜合修煉,秉承老一代藝術家進取的精神,在有生之年,盡己所能,完成“為大好河山立傳,為中華崛起寫真”的夙愿。
許一川
戊戌年正月寫于北京長風堂
本幅作品題頭題序為古今明老師
古今明先生,系當代書畫大家原周恩來總理的秘書共和國第一禮賓官。
本幅作品題頭題序為古今明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