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前言
縱覽20世紀的中國美術史,關于傳統與革新、繼承與改良的思潮與論戰紛起,中國畫家不斷地找尋國畫未來的出路和方向,是鏡鑒西方繪畫還是繼續叩問古老的中國畫體系?時至今日,當代畫家用作品交出了不同的答卷,當代畫壇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毋庸置疑,筆墨作為中國畫的獨有的表現形式,任何脫離了筆墨體系的作品無法稱為中國畫。
中國畫中的筆墨有相對穩定的法則和規范,這些法則和規范的建立有助于畫家進入這個有無比探索空間的藝術世界。但是筆墨系統的法則與規范,決不是要畫家墨守成規,而是容許和鼓勵他們有所探求和創新,須能“借古以開今”(石濤語)。縱觀畫史,自開新面而成大家者,必能窮究前賢血戰古人,又能參合時代精神在藝術上自我演進。借古開今的出發點則是“開今”而“借古”,意是站在當下,在不斷開拓、實驗的同時,把歷史作為參照、對話、挑戰和超越的對象,構成延伸與超越的關系。
本次展覽以“借古開今---當代中國畫筆墨60家線上學術觀摩展”為名,是為了將筆墨作為一個學術課題提出來,邀請當代名家展示他們的藝術風格和個性創造,以期引起學術界的關注,重新研究筆墨風格的意義和它的價值。相信參展的這60位個性筆墨風格鮮明的畫家在筆墨上的各自探索成果和他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不僅會對人們有啟發和借鑒的作用,而且會把畫界對筆墨風格的討論引向深入。
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時代丹青文化傳媒
學術主持:王鏞
學術顧問:趙成民
展標題字:楊曉陽
參展畫家
于志學 于源春 馬亞杰 么順利 萬徐良 孔維克 孔永軍 王西京 王本杰 王國梁 王建虎 王建忠 王樹立 王燁 王佑學 王家璇 業德駿 江文湛 朱春秧 莊曉雷 畢建勛 呂效書 孫君良 邢昕 安昕昕 張振學 張仁芝 李乃宙 李希勇 李新聲 杜應強 吳濤毅 楊力舟 楊國彪 楊占山 羅寧 尚濤 鄭力 金鴻鈞 苗重安 周志義 周銘 周朝暉 胡明哲 胡永凱 姜寶林 晏本立 鐘應舉 趙克儉 趙偉乾 趙倩 梁文博 郭石夫 秦天柱 郭文濤 宿萬盛 謝冰毅 喻繼高 魯慕迅 詹水秧
李新聲
參展畫家
李新聲,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中國藝術研究院硏究生院,曾為北京工業大學中加學院副教授,現為上合組織藝術顧問、上合組織公益大使、中國人民大學客座教授、中國國家博物館書畫家、澳大利亞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書法家協會理事。
作品欣賞
拜訪畫家李新聲先生
作者/吳金梅
約先生數月有余,未得見先生。先生若游僧,旅天水,宿義烏,越新疆,橫渡太平洋,幾無定所。其自義烏歸,余自廬陵赴京,終有一見。初見先生,其笑容可掬,謙恭平易,蕩然無存某些名家凌厲之氣;與先生談,感慨良多,陡感自己若井底之蛙,既不得見天地之廣度,亦不得見人心之厚度,更無從知曉人各有別,天壤之別。
與先生遇,可謂奇緣。人海茫茫,人頭攢動,仰而觀,噪音不絕;俯而視,盡見踵足。人生豈有俞伯牙鐘子期之幸哉?
然,一幅幅畫作,靜靜從眼前滑過。百幅作品匯成一個浩大的獨特世界,讓人不得不垂首震撼。先生山水,與傳統迥異,他突破了傳統山水畫的主觀因素和概念化局限,以寫意濃彩注入筆端,融真情于細膩筆墨中,結合時代要求,呈現著獨具風情的塞北特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我明明看見,廣袤無垠大地上,燦爛雪花漫天舞,奔跑戀人狂歡笑......蕩漾在蒼穹底下的天籟之音,融化著枝椏玉瓊,梨花帶雨,瑩瑩點點......我仿佛親臨,紫氣氤氳,若云若霧,詩意起伏......身體被幸福烹蒸,視覺被柔情熏醉,思維被意境牽引!
我依稀聽到,呼喚者的聲音,對久逝歲月的呼喚,對逐漸拉開的故鄉的呼喚,對寧靜時光的呼喚,對愜意恬然的呼喚,對倉廩殷實無欲無求人生的呼喚......荷葉田田,鴛鴦戲水香徑間,游魚歡騰池深處,孤獨的旅者,翹首遙望......人生之憾,有酒盈樽,座無對人!睹著一幅幅意境極其悠遠、主題頗為深刻的奇作,我默然。忽而寫意,繼而寫實;勾勒渲染相隨,濃淡虛實相生,干濕互照,點線交織,墨色并濟,剛柔相合......該多寧多靜多簡多沉,才能創作出如此不喧不鬧大素大雅厚重與張力共存的大美之作?我輕叩先生微信門扉,簡單介紹,表達來意。先生寡言,但無芥蒂,問行文條件。"為君行文,不談條件。"先生訝然,良久不語。
接下來的聊天,涉及創作,延及江湖,歸于抄襲......先生慍于抄襲,忿于固步自封,但語流始終平和,未有義憤填膺之勢。其對模仿和抄襲概念的獨特界定,對江湖和創新的包容理解,讓我多了一份驚喜。京城千里之遙,愚心撫之愈近。最后終于背起行囊,踏上了北往的列車。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畫如其人。先生寧靜,臉上寫滿祥和,言談溫潤若空谷回音;故事講述,語流舒緩綿長,不激不厲。
先生原某單位職員,豐厚收入,沒有拽曳其自由的藝術之思。辦公室一方桌,是先生忙碌后休閑的后花園。丹青翰墨揮灑間,消解了疲勞,稀釋了枯燥,填充了靈魂,甚而有了若雪紛飛的意外收獲。無心插柳和有意栽花,總是充滿著許多奇幻,最終讓人啞然一笑。也許因為志趣,也許因為名,也許因為利,但我更愿意相信是靈魂的回歸,李新聲先生毅然決然地放棄機關工作,赴中央美術學院深造。在強手如林的中央美院,除去天資,剝去功力,剩下的就是勤奮了!先生就學期間每天四點起床,為室友打好水后,就開始作畫。此舉既可以消化老師當天的教授,又可以換得薄資以供求學之用。本科生和研究生們游弋于網絡間,先生卻醉心于自己的創作學習中。
潛龍勿用,韜光養晦。先生六年央美、二年藝術研究院求索間,拜學了高端的老師,累積了更為專業的繪畫功力,結識了異彩紛呈的精英學子......于志學、盧禹舜先生引領李新聲走向塞北的故鄉,獨創出屬于李新聲唯有的塞北情調;吳冠中、黃永玉、賈又福、陳平老師賦予李新聲創新的技法理念,促李新聲在繪畫過程中,始終銘記,不抄襲,不走尋常路;而李新聲在求學間的韌性勤奮,又足以讓他在八年之后自由飛翔;默默的李新聲在對藝術的堅守中有幸成為中國國家博物館書畫家。
先生言談,不離平臺。是的,國家博物館、人民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的平臺,讓先生擁有了別人難以企及的鮮花和掌聲,無論是榮寶齋個展的成功舉辦,抑或中南海對先生國畫的收藏,除掉先生內功,或多或少斬不了這份情絲。但,我似乎更理性地追索到,善良的本質,堅忍的精神。任何領域,高端角逐,唯有善良!
事實上,先生應該是認同我的觀點的,因為他在講述的過程中,始終叮囑靜坐一旁的我的孩子以及同行的我的學生:與人處,要低調;與友行,要付出,莫問回報。先生畫風,名及中外。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美術機構及私人藏家不辭辛苦,漂洋過海,抵李新聲先生家。先生所有畫作精品,被外籍友人一卷而空,從此,李新聲先生成為澳大利亞美術界精神的支點,他被聘為澳大利亞美術協會副主席、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
浙江福建新疆甘肅陜西江西,先生往返其間,步履丈量著自己對藝術的熱愛,也不斷檢測到大家對自己畫作的喜愛。先生畫作,告別了塵世喧囂,與推土機時代相背,而又不苑囿傳統的讓視覺疲憊的大山大水;它是泉間溪流,叮咚有聲;它是空谷幽蘭,清香自遠;它是午夜小曲,溫潤不噪;它是一種渴望,一種孤獨,一首靜靜流淌在每一個人心頭的禪詩!
對權力無終極的渴盼,對金錢無底線的追逐,往往帶來精神負累,負累中,清幽雅靜的一灣,就是靈魂的棲息地。我們渴望一輪明月,照著柳下漫步的身影;我們憧憬一片雪國,聆聽自己心跳的聲音;我們渴念暮色老林下,有伊人相隨的情景......先生性格靜雅,喜覽群書,尤其禪學。每顧禪書店,皆一本本送我。先生以佛學思維入畫,亦以禪心示人。與先生行走數日,覺先生胸懷,如其畫面之浩蕩廣袤;其同學有疾,先生傾囊相授;佛門有求,送畫作20幅,活佛贈以舍利。赤誠之心,換以愛歸,為人處事,皆出于此。
先生擅畫,亦書,早年學二王,后米芾,終定于伊秉綬。行書行走爽朗曠達,隸書拙傻可愛甚趣。先生書法,多以贈友傳情,少苛金以求。鄰居一老太,以一百元之幣,購其二手沙發,臨行前還索先生一字,先生笑而為之。人生長途,我們枕戈待旦;而先生,微笑靜行,若詩,若歌......愿靜者愛隨。
文章作者:吳金梅,當代著名作家、美術評論家,《北京美術》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