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前言
縱覽20世紀的中國美術史,關于傳統與革新、繼承與改良的思潮與論戰紛起,中國畫家不斷地找尋國畫未來的出路和方向,是鏡鑒西方繪畫還是繼續叩問古老的中國畫體系?時至今日,當代畫家用作品交出了不同的答卷,當代畫壇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毋庸置疑,筆墨作為中國畫的獨有的表現形式,任何脫離了筆墨體系的作品無法稱為中國畫。
中國畫中的筆墨有相對穩定的法則和規范,這些法則和規范的建立有助于畫家進入這個有無比探索空間的藝術世界。但是筆墨系統的法則與規范,決不是要畫家墨守成規,而是容許和鼓勵他們有所探求和創新,須能“借古以開今”(石濤語)??v觀畫史,自開新面而成大家者,必能窮究前賢血戰古人,又能參合時代精神在藝術上自我演進。借古開今的出發點則是“開今”而“借古”,意是站在當下,在不斷開拓、實驗的同時,把歷史作為參照、對話、挑戰和超越的對象,構成延伸與超越的關系。
本次展覽以“借古開今---當代中國畫筆墨60家線上學術觀摩展”為名,是為了將筆墨作為一個學術課題提出來,邀請當代名家展示他們的藝術風格和個性創造,以期引起學術界的關注,重新研究筆墨風格的意義和它的價值。相信參展的這60位個性筆墨風格鮮明的畫家在筆墨上的各自探索成果和他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不僅會對人們有啟發和借鑒的作用,而且會把畫界對筆墨風格的討論引向深入。
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時代丹青文化傳媒
學術主持:王鏞
學術顧問:趙成民
展標題字:楊曉陽
參展畫家
丁觀加 丁建中 于文江 馬玉巖 孔憲江 王培東 王孟奇 王天勝 王建樹 王玉璽 王曉輝 王巨亭 仙福民 任光榮 劉艷會 孫世昌 孫培增 李魁正 李雪梅 李延聲 陳棣 陳有德 陳醉 吳桐森 吳山石 楊金星 邱永聚 杜大愷 邵劍 張復興 張培成 鄭永標 宮來祥 周鐵錚 林任菁 胡林 趙貴德 趙治平 趙緒成 駱云 南海巖 姚思敏 姚龍順 姚旭輝 徐國武 高卉民 聶干因 崔景濤 崔澤培 黃少華 黃曙光 蕭海春 董繼寧 董小明 舒大文 程明 韓書力 蔡超 潘華 潘慧
潘慧
參展畫家
潘慧,號牛鼎山人,生于陜西嵐皋,美術專業副研究館員。
有作品及文章發表在《中國文化報》、《中國書畫報》、《美術報》、《美術》、《美術觀察》、《國畫家》等國內專業報刊。
2001年國畫《巴山秋正濃》入選中國群文學會主辦的(第一屆愛我中華全國國畫油畫大展)。
2001年國畫《山居圖》獲省美協主辦的(陜西省各地市美術作品展)優秀獎(最高)。
2006年國畫《巴山深處麥黃時》獲省文化廳主辦的(陜西省群文美術作品展)二等獎。
2006年國畫《巴山初夏圖》獲中國美協主辦的(紀念李苦禪藝術館開館全國中國畫提名展)優秀獎(最高)。
2008年國畫《家園盛象圖》獲省宣傳部等主辦的(陜西省迎奧運美術作品展)三等獎。
2008年國畫《層巖疊翠》入選上海東方美術館主辦的(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全國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2009年國畫《巴山深處我家園》入選中國工筆畫學會主辦的(全國第二屆中國工筆山水畫展)。
2010年國畫《嵐山樂居》獲省文聯等主辦的(陜西省憶成就、展風采書畫展)一等獎。
2011年國畫《巴山深處又一村》獲省宣傳部等主辦的(陜西省紀念建黨90周年美術作品展)三等獎。
2011年國畫《河灣新境》獲中國工筆畫學會等主辦的(當代百名中國工筆畫家提名展)優秀獎(最高)。
2013年國畫《嵐水流韻》、2017年國畫《家山清韻》分獲安康市政府主辦的(第四屆、第七屆市文學藝術精品創作獎)三等獎。
2019年國畫《碧水進舟圖》獲亞太文化藝術協會主辦的(第八屆書畫名家聯誼展)金獎。
作品欣賞
我畫巴山
—— 潘慧
廣博綿延的大巴山,厚土天然,景色宜人。從形貌上看,既有北方山地雄渾挺拔的氣勢,又有南方丘嶺靈秀儒雅的風韻,田園豐茂,林木密布,五彩繽紛,四季分明。在這里,可以感受人生的舒靜,領悟天象的空明,寫生作畫當是莫大的精神享受。特別是雨后初晴,泉鳴溪飛,云霧升騰,山鳥凌空,此時更乃別具洞天,妙過仙瑤。那春天的嬌嫩,格外清新鮮靚,給人活力;夏天的憨幽,十分濃郁茂盛,使人精神;秋天的富麗,那么燦爛明艷,讓人自豪;冬天的純樸,更是閑逸曠放,叫人洗懷。無論是什么季節,不管是何種氣候,在樸厚爽潤的巴山腹地都能夠得到一份滿意的收獲。
有人說,學畫山水要去名山大川,風景勝地,我則認為并不盡然。名山名水固然很美,但大巴山的深處也頗具個性特色,作為畫家,只要篤敬洞思,用心領會,深入挖掘,照樣能夠描繪出動人的佳作。我愛巴山,沒有它就沒有一方兒女的繁衍,我畫巴山,沒有它就沒有我對藝術的理想。它看似平常,實則內含豐富,魅力無窮,令人神往。因此,我默默地操持著鐘愛的畫筆,經常深入山巔河川,田園村莊,觀察品悟,心慕手追,吸收營養,以真執的筆墨色彩,傾吐對巴山的敬仰,對家鄉的深情。
由于長期受傳統文化和巴山地域環境的熏陶,我在山水畫的學習和創作上,習慣于把東方畫的平面構成與西方畫的立體透視結合起來,借音樂之旋律,煉舞蹈之勁骨,磊文哲之氣韻。以蒼健樸茂為宗旨,融通俗和大雅于一體,努力再現巴山新象。在構圖上,總喜歡讓峰巒大脈做重心,利用筆墨虛實、輕重、明暗、鮮灰的對比,來調節景物上下、左右、前后、主次的關系。在造型提煉上,大膽想象,合理夸張,對主要景物,我一般以實畫為主,盡量處理得崢嶸而厚實,突出氣勢和質感,使巍峨挺拔,統領全畫,對次要景物,我一般以簡淡速寫的手法,相對粗略地畫出大的肌理和態勢,與主景形成映襯,使整個畫面層次分明,意境深邃,節奏高妙。
對于大巴山巖石的刻畫,我注重吸納大篆及魏碑用筆的蒼枯感,將書寫性和繪染性效應熔于一爐,逆轉穿插,中側互補,或皴或點,或勾或染,終追景物質地的筆觸生機和水墨靈性,突出中國山水畫的品位境界。樹木和瀑流是山水畫的命脈,山無水則寡,嶺無樹則惡。有水多樹,則豐美盎然。所以,我常把它們安排在畫面較為醒目的位置,以示重要,樹種不多,關鍵突出婀娜乎應的姿態,水口不大,主要勾出錯落飛流之動勢,增強畫面活力。房舍、公路和橋梁是山水畫的時代標記,也是山水畫特有的妝飾,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域,其造形各不一樣,觀此可知其彼。因而,我常常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符號,依山傍水,順勢點出,時隱時現,和協依存,更好地彰顯作品的視覺情趣。
云霧是我用來調節畫面空間的有機成分,在山體間悶塞的地方,重點景物周圍,需要空闊的虛曠處多有分布,一般塊面不多,大小襯托,細心烘出起伏跌宕、輕飄浮動的姿態,以增強物象的動勢和意境的玄奧,使畫面富于幽遠感和深隱感,呼應感和連綿感。在色彩處理上,我大膽吸收民間畫和西洋畫設色的精華,把自然色和情感色協調起來,國畫、水彩、炳稀等顏料交相活用,打破界線,發揮優點,施色用筆以重景寫染,副景鋪染,色墨交染,整體暈染為主次法則,色相的選擇服從于畫面的主題和季節,實踐于情感的傾向和流露,通過鮮灰、濃淡和冷暖、動靜的巧妙處理,達到色澤厚實、妍潤不俗的視覺效果,盡量展現大巴山體貌的個性特征。
在多年的探索中,我對畫大巴山山水畫有兩點體會:一是要以大巴山為母,以大巴山為榮,以巴山父老為楷模,只有發自肺腑的愛,才能夠悟得物象的真諦,畫出大巴山的氣質和神韻;二是把描繪和歌頌大巴山當做崇高的責任和神圣的事業,下定跋山涉水,行路萬里的決心,廣泛了解巴山地區的歷史和民情,深刻體會巴山山水的氣象和內涵,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取眾家之長,長心手之智,才能提高創作境界,使作品富有地域個性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