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前言
縱覽20世紀的中國美術史,關于傳統與革新、繼承與改良的思潮與論戰紛起,中國畫家不斷地找尋國畫未來的出路和方向,是鏡鑒西方繪畫還是繼續叩問古老的中國畫體系?時至今日,當代畫家用作品交出了不同的答卷,當代畫壇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毋庸置疑,筆墨作為中國畫的獨有的表現形式,任何脫離了筆墨體系的作品無法稱為中國畫。
中國畫中的筆墨有相對穩定的法則和規范,這些法則和規范的建立有助于畫家進入這個有無比探索空間的藝術世界。但是筆墨系統的法則與規范,決不是要畫家墨守成規,而是容許和鼓勵他們有所探求和創新,須能“借古以開今”(石濤語)。縱觀畫史,自開新面而成大家者,必能窮究前賢血戰古人,又能參合時代精神在藝術上自我演進。借古開今的出發點則是“開今”而“借古”,意是站在當下,在不斷開拓、實驗的同時,把歷史作為參照、對話、挑戰和超越的對象,構成延伸與超越的關系。
本次展覽以“借古開今---當代中國畫筆墨60家線上學術觀摩展”為名,是為了將筆墨作為一個學術課題提出來,邀請當代名家展示他們的藝術風格和個性創造,以期引起學術界的關注,重新研究筆墨風格的意義和它的價值。相信參展的這60位個性筆墨風格鮮明的畫家在筆墨上的各自探索成果和他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不僅會對人們有啟發和借鑒的作用,而且會把畫界對筆墨風格的討論引向深入。
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時代丹青文化傳媒
學術主持:王鏞
學術顧問:趙成民
展標題字:楊曉陽
參展畫家
馬波生 馬剛 于成山 王穎生 王延軍 王林強 王新偉 劉二剛 劉天宇 劉汝陽 劉德揚 江文湛 朱玉鐸 邢慶仁 任惠中 張立柱 張永濤 張躍武 張建崗 何揚 何曦 李大慶 李長庚 杜滋齡 沈劍 陳永鏘 陳政明 陸學東 吳奇峰 吳越濱 周玉柱 周榮生 林容生 卓素銘 徐雪濤 趙寧安 趙建成 趙力民 洪明道 胡洋 俞志華 賀榮敏 姚舜熙 賈廣健 賈博鴻 袁武 袁錦標 聶鷗 唐元明 唐玉珍 郭石夫 蕭寬 蓋茂森 龔文楨 曹香濱 梁時民 梁占巖 崔曉東 謝志高 源遠
吳越濱
參展畫家
吳越濱,浙江麗水人,中國美術學院畢業。揚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美術學學科主任、學術委員會委員、景德鎮陶瓷大學碩導。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高教學會美育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評審庫專家、浙江省中國人物畫研究會理事、杭州西泠畫院特聘畫家、揚州市瓷畫協會主席。
作品欣賞
一以貫之
名家吳越濱教授國畫品讀
獲入選2000年中央美院編輯、中國美術出版總社出版的《當代中國美術》畫集的吳越濱教授,童年善涂能摹,高中畢業因畫畫出眾考入市文化館從事美術組織與創作工作。工作之后的吳越濱,拼搏考學三年于1985年考入中國美院,終得吳山明、吳永良、張品操、孔仲起、楊成寅、趙宗藻等大家的指導,步入專業規范的研習。
冰墨梅格圖一 136x35cm
藝術尋道是艱難的,能持之以恒而“一以貫之”,更不易。《論畫》曰:“凡畫,人最難……”,但意筆人物畫更難,他迎難而上,懷著一顆敬畏和迷戀之心,靜心揣摩臨寫顧愷之、吳道子、梁楷、任伯年等作品。以寫生練就:下筆直取、造型嚴謹、氣韻靈動的技法作為寫意能力提升的重要標志,“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成為他創作審美目標。靳尚誼先生說:“沒有扎實的繪畫基本功,就沒有創新。”對造型、想象和創作能力的基本功掌握,使后續創新力表現成為可能。
冰墨梅格圖二 136x35cm
冰墨梅格圖三 136x35cm
日以繼夜的研習,創作的《西子湖少女》《春》等習作,被浙江省文聯主辦的文學期刊《東海》1987-1991各期封面和中間1頁的彩圖作品選登。與老師吳山明、劉國輝等大家一起,連續數年同刊發表。之后為《東海》《山海經》期刊畫插圖,并被《美術報》介紹,當時這些刊物是畫家們的追捧園地,他由此名聲鶴起。而吳越濱高興的是他的繪畫,有了用武之地。幾年來他練就筆墨融造型的文人型實力派技法,為繪畫之意的精確表達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冰墨梅格圖六 48x48cm
東風頌 200x40cm
紅梅 136x67cm
20世紀80年代,當代藝術浪潮在中國美院悄然興起,對沙特、叔本華、康德、沃林格、奧爾德里奇等西方哲學家和現代藝術理論家的理論認識,與當代藝術思潮現象的關系思考與評判,成為吳越濱與師生們的熱衷話題。哲理與藝術、東方與西方、本土與殖民等問題的思考,啟示他創作出關于生活、生命等哲理性追問的主題作品。將現實主義寫實手法的新浙派技法,融合超現實主義畫風,在寫實造型融結構筆墨,線性描法融意象水墨的語言中呈現自己所思。這些作品在他畢業之后,由浙江省美協編輯,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中國美術家吳越濱畫集》中,如《站臺》(中國美院收藏)《對話》《融熔》等,傾述著藝術發展的前沿問題,洋溢出時代人文氣息。
收 69x88cm
吳越濱認為:“學習傳統,還要融入世界;善于繪事,更需個性面貌;畫求意,然技不精則不達意;筆無法,墨無色,水不運,則不成寫意。”在高校主持創辦浙西南本科藝術類專業和教學之余,他不懈實踐筆墨寫意本質之美,闡釋筆墨本體形態回歸的審美價值與意義。點線成面的次序性和重復性的筆墨重構實驗,表達重組構成空間形態的唯美語言回歸理念,成為這時期的創作特征。如《清聲追風遠》(1999中國書畫名人杯大賽一等獎,天津美協、天津畫院)、《收》(2006浙江省中國畫大賽最高獎優秀獎,省文化廳、省美協)等作品,在密實之點與疏朗之線之間,形成有序重復的無形點線轉化有形物象的象外之境,傾聽“眾妙之門”的清音,妙達“思浩蕩”暢神境地。
春風興農園 180x180cm
2000-2006年吳越濱獲上海師大藝術(美術)教育研究生班和中央美院美術理論與批評方法高研班的深造。在央美得到薛永年、易英、殷雙喜等教授的學術思想傳授與影響,從他們身上感悟到美術教授應具備的能力:美術創作+理論科研+教研教改的能力,即集美術家、理論家和教育家為一身的能力,這種綜合學術研究能力的養成,是對文化的敬畏和長期實踐積累的結果。創作之余他扎進了教科研中,分別完成主持中央財政基金項目、浙江省哲社科重點項目等,出版研究成果《浙江青瓷史》專著、《中國畫工筆》《速寫》教材等多部;入選全國省級美展和獲獎近20余次,在《文藝研究》《裝飾》等國家權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2009年他晉升為教授。
新兵 135x133cm
2013年后又分別獲完成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江蘇省藝術基金項目、江蘇省研究生教育改革項目等多項;在《新美術》《美術觀察》等發表論文10余篇;完成項目成果《青瓷藝術史》《中小學美術課教案選評》等專著多部。獲中國高教學會論文評比一等獎、省映山紅文藝理論獎一等獎、省哲學社會科研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等多次。指導學生作品獲全國省美協美展、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比賽專業組一二三等獎等10余次,獲“省優秀導師”稱號。中國美協黨組成員、秘書長馬鋒輝說:“他不僅畫的好,學術理論研究也很出色。”
對話 106x83
經歷哲理性與唯美性創作方法的積累思考,他完成主題性人物畫創作的轉化:《日暖畬鄉》(紀念毛澤東延安文藝講話發表60周年全國美展)、《春風興農園》(建黨90周年美展)、《曬鹽圖》(新加坡中國文化交流展)及陶藝《茶子》(第八屆中國當代中青年陶藝家作品雙年展)等作品,秉持著寫實創作方法,筆墨與造型的靈動雄勁風格凸顯,體現對盛世生活的贊美。中國國家畫院國畫院副院長、中國美院博導吳山明教授贊說:“吳越濱作品在筆意、筆力和筆勢方面均較好的修養,線意靈動,得古法而融新法,體現出較高的意筆人物畫品性和品格。”在參加全國藝術學科門類獨立設置研討會期間,國務院藝術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美院藝術人文學院教授博導曹意強院長評曰:“吳越濱作品有新意、有生活、有思考,較好的體現了新時代筆墨特色與創作思想。”
清聲追遠 91x67cm
自2012年從浙江被揚州大學作高級人才引進后,在揚州青墻黛瓦前,與王維“水墨為上”、蘇東坡“畫中有詩”、石濤“夫畫者,從于心者也”的不斷對話,給了吳越濱對揚州八怪創新精神弘揚思考的方向。他開始了“墨化揚州”系列創作實驗,以宿墨法為基調表現古城新貌。如《運河新曲》(2015江蘇省高校美展最高獎優秀獎)等,傳遞出對古城清厚文化底蘊和清雅生活格調的寫意。以市民生活題材,取閻立本“主大于仆”造型和“多點視點”布局之法,拓展畫面空間意象,強化主次大小對比;采用宿墨灰調水漬來統一空間的整體氣韻,點線間凝聚出太樸散而物我生的內涵力量。
曬鹽圖 219x170cm
2020年他以水為介的宿墨法,進入順心應手的階段,通過花鳥題材尋求現實主義創作個性化實驗。《苦瓜和尚畫語錄》曰:“畫受墨,墨受筆,筆受腕,腕受心。”多年的宿墨法積累,已深入其理。在集聚象征揚州中國文化的天然、清韻、厚重的《冰墨梅格圖-2020系列》作品中,繁盛密點的冰梅,營造強烈視覺沖擊力,一種重組空間構成的形態,在當代藝術關照空間思考中,散發出中國文化張力、藝術個性和人文情懷。我看見了“我之為我”的“吳家墨韻”之光,這正是吳越濱作品筆墨內涵具有的文化張力和人文價值所在。
細細品讀吳越濱教授創作軌跡,讓我們感受到一種“一以貫之”的藝術蒙養,這無疑在今天或將來都具有一種現實意義。
中國美院博導 萬木春教授 2020.6.8
西子湖少女 136x67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