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的飲食歷史中,經常出現一些過于追求極致的產品潮流,遠的不說,近些年就曾經流行過綠豆包治百病和過度追求純凈水的風潮,后續雖然都經過辟謠和科普得到了觀念的扭轉,但恰逢當時的人,卻往往對相關概念深信不疑。而最近流行并火爆的“真無糖”飲品就多次陷入真無糖和假無糖的辯論中,其實在營養學專家眼中看來,無糖和有糖對人體的影響都是相對的,并且無糖還要看是怎么無糖,有糖也要看是怎么有糖,選對了,才真的有益健康。
糖雖能給人幸福感,但并不完全健康
說起糖這個話題,就要必須先區分幾個概念。前段時間一些非專業媒體所報道的無糖飲料是否真的無糖等話題,細究起來,其實并沒有弄清楚糖、甜味、碳水化合物等這幾個重要的概念。
糖不等于甜,糖不等于白糖,糖是一種泛指。大眾平時理解的食品中的“糖”,一般是指糖和淀粉,統稱為碳水化合物。
根據食物中含“糖”量的多少,人為地將食物分為高糖、低糖和無糖食物三大類,但在標準里目前沒有專門對“高糖”進行定義。根據居民膳食糖的參考攝入量,正常人一天外加的糖的攝入量建議小于50g。
無糖食品一定沒有甜味嗎?SGS廣州農產食品實驗室高級技術工程師丘燕2019年接受南方都市報采訪時介紹,目前市面上很多食品標示“無糖”或“低糖”是甜味劑在發揮作用。甜味劑有很多種類,按照來源可以分為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甜味劑;按營養價值可以分為營養性甜味劑和非營養性甜味劑。比如,家庭中用得較多的蔗糖、葡萄糖等就是天然的營養性的甜味劑,像食品生產工業中用得較多的糖精、安賽蜜等就是屬于非營養性甜味劑。”
對于目前市面上興起的無糖飲料熱潮,丘燕專家提示大眾要提高辨識度,無糖到底時指沒有什么糖,因為糖的概念是廣泛的。部分“無糖”飲料并非真的無糖,其只是不含有白砂糖而已,若是添加了天然甜味劑那還比較營養,但如果是額外添加了很多人工甜味劑,即使人造甜味劑真的沒有能量或者能量很低,但長期過多的攝入也會對機體造成不良的影響,有可能會增加代謝紊亂的風險。
糖增加人類健康風險,代糖選不好風險更大
一篇發表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的研究指出,每天飲用2杯含糖飲料者的死亡風險升高8%,而每天飲用2杯含有人工甜味劑的無糖飲料其死亡風險則會增加26%。這也表明,含有人工甜味劑的“無糖”飲料并不健康。
如專家所言,因為天然甜味劑從營養學的角度是對人體有益的,因此這類的無糖飲料是可以放心飲用的。這也是為什么在國外木糖醇和蔗糖產品銷量逐年降低,取而代之的是早已在國外全民食用的赤蘚糖醇。
作為一種天然的甜味劑,赤蘚糖醇堪稱糖界的“貴族”。
與其他甜味劑相比,在營養學方面,赤蘚糖醇在抑制變異鏈球菌的生長和生物膜形成方面,赤蘚糖醇的作用比木糖醇要顯著。
從人體攝入營養的熱量角度來看,赤蘚糖醇是完全0熱量,不參與代謝,是直接靠尿液排泄出來,不會產生任何熱量積聚,這是其他糖類產品無法做到的。
赤蘚糖醇如此之好,為什么在國內食品營養學領域沒有被廣泛應用呢?這是因為目前由于天然的赤蘚糖醇采用生物發酵的方法提取的難度大、成本高,導致很少被商家采用而不被大眾所認可。
近日,在一些“無糖”飲品的熱銷與質疑中,我們驚喜的發現了元氣森林這款無糖飲品的配料里居然是赤蘚糖醇。作為純天然、0卡路里的最健康的“糖”,赤蘚糖醇成為了眾多年輕消費者輕盈下午茶、健身后的低脂“甜蜜”補給神器。
目前市面上的無糖食品魚龍混雜,我們既要學會看食品的配料表,火眼金睛識別哪些是對身體有益額成分,還要認真挑選好的品牌。只有這樣才能降低患病風險,真正對我們的健康負責。
溫馨提示一下,凡事皆過猶不及,最健康的水喝多了都會有問題。盡管元氣森林是無糖飲料,也要適度飲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