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藝術簡介:
王寶貴,別署思童。1957年生,河南省濟源市人。字,之珍;號,東坡。別號盤谷石人、開土田、石木坊;又署云夢軒主人、蘭寶齋居士?,F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濟源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濟源市書法家協會刻字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全國美術理論研究與書畫創作高研班成員、河南中州書院特聘副院長、南嶺畫派 • 南嶺書風學術主持。
王寶貴(思童)書法成就:
河南省首屆現代刻字藝術展入展
河南省第二屆現代刻字藝術展入展
第八屆全國刻字藝術展入展
河南•陜西現代刻字藝術聯展入展
河南省第三屆現代刻字藝術展入展
第二屆國際刻字藝術大展賽入選
第九屆全國刻字藝術展入展
第十四屆國際刻字藝術展入展
河南省第四屆現代刻字藝術展入展
第十屆中國臨沂書圣文化節•國際名家書
畫邀請展
河南省首屆“國安杯”書畫展優秀獎
河南省第四屆現代刻字藝術展入展
第三屆國際刻字藝術大展賽秀作獎
河南省第五屆現代刻字藝術展入展
首屆“百成杯”中國榜書大展優秀獎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全國榜書展入
展
贛榆“老街杯”全國榜書大賽優秀獎
思童的“一厘米”探索
高軍紅
中國書法家協會前主席、著名書法家張海先生曾說:“創新和提高是藝術的生命。一個跳高運動員的紀錄是2.40米,要破這個紀錄,不是要求跳4.80米,提高1厘米即可,2.41米就是新紀錄。書法同理,只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一點明顯異于前人之處就算成功了。因此我這數十年來潛心于漢碑簡牘之中,只想跳出這一厘米的高度?”
不獨張海先生如此,凡是有覺悟的藝術家,在其羽翼漸豐之時,可以說都懷著突破“一厘米”的夢想。王寶貴先生正是為“一厘米”夢想而孜孜耕耘了四十余載的一位“苦行僧”。
王寶貴,1957年生,濟源青多村人,字之珍,號思童、東坡,別號盤谷石人、開土田、石木坊,又署云夢軒主人、蘭寶齋居士。耽好書法,以之為業,而不喜治他技。
早年,王先生涉獵多體,出唐入晉,上下探索,學篆習隸,左右逢源,又勤習篆刻,龍蟲并雕,打下了扎實的傳統根基。其時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現代書法”方興未艾之際,先生于其中啟迪良多,眼界為之一放,書路日漸開闊,創作了許多具有探索意義的現代書法作品。王先生又與“墨海弄潮”晉京首展十五名家之一的王海先生頗有交情,耳濡目染,多蒙教誨。1998年,剛剛步入不惑之年的王先生舉辦了個人書法篆刻首展,這在小城藝術界是一個不小的轟動,也凸顯出他敢于直面批評的虛心態度和重整行裝再出發的探索勇氣。此是其探索的第一階段。
本世紀初,現代刻字藝術蓬勃興起。現代刻字藝術不同于傳統刻字或者篆刻,而是建立在書法、繪畫、雕刻、篆刻等多學科基礎上的一門綜合藝術。具有深厚藝術底墊的王先生一入手就如魚得水,在現代刻字藝術領域游刃有余,縱情暢游,創作了《海上明月共潮生》《印蛻鈐荒》《立德明道》《天開景運》等多件優秀作品,先后多次入展獲獎全國和國際現代刻字藝術展,并于2013年10月應中國書協、國際刻字聯盟之邀出訪韓國開展學術交流。其刻字作品,造型之詭異,結字之夸張,布局之巧思,刀法之雄肆,無不令人嘖嘖稱奇。由書法而助刻字,刻字又反助于書法,借道出行,漸入佳境,此當為第二階段。
此后,王先生習書日勤,功底日厚,自家面目愈加明顯,“一厘米”之形容初露。其書體,其中或許有隸書六分,篆書兩分,漢簡一分,行草一分,與鄭板橋“六分半書”有異曲同工之妙。從淵源看,漢之名碑如《張遷》《曹全》《禮器》《史晨》的底子或許皆有,于今之名家周俊杰、李剛田、王海、王澄亦多有借鑒,而于張海先生的草隸一體得力尤多。從風格看,孫過庭“飄逸愈沉著,婀娜愈剛健”一語差可描繪,其下筆之時瀟灑流落,翰逸神飛,“唰唰”之聲如在耳畔,頗有宋代名家米芾“臣書刷字”之風,此有賴于幾十年朝夕不輟的揮運之功,又不乏舍我其誰的自信與從容。
清代詩人趙翼《論詩》曰:“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推陳出新,是藝術發展的不竭動力。每一種新書體的創立,都是在爭議聲中出爐的。五百年之后再看,有的成為了后世爭相學習的經典,有的卻被時代大潮淘漉了。然而,這些都是身后事了,書家所在意者,乃是在創造過程中體驗創造的快樂——探索并享受探索的自由,發光而照亮后人的探索之路,這或許正是一位藝術家的價值所在!
寫到這里,王先生似乎在笑我癡人說夢了!是非功過,由后人說去吧!也許,評說與爭論,正是“一厘米”突破的價值所在。
(作者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著名書法評論家)
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