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北京觀復美術院
承辦單位:觀復美術館
學術主持:劉龍庭(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
展標題字:范迪安(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參展畫家(按年齡排序):
李自強 苗重安 朱松發 鄧子敬 裘緝木
王 濤 林 濤 吳悅石 趙成民 朱道平
陳良敏 孫建東 萬 鼎 張偉平 張志民
韓敬偉 秦 海 陳 鵬 李 洋 林容生
胡寧娜 謝冰毅 寇月朋 陽先順 方 向
韓 璐 何曉云 云門張巖 高 云 潘汶汛
前 言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經典《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為探究事物原理,從中獲取智慧。對于中國畫而言,畫家為物象傳神,要忠實描寫觀察對象,窮盡物理,就首先必須“格物”,“格物”之后才能“致知”,這個“知”是物之體貌,也是畫家心源所在。“格物”是面對自然和傳統,有一種細致入微的觀察和表現,它不是為了刻畫而刻畫,而是講求傳神、富有生趣的表達。通過格物、致知、乃至進一步對生命與自然思考和體悟,從而在創作上達到傳統、生活、心源三位一體,才能進入到更高的藝術境界。
有鑒于此,這次展覽以“格物致知”為題,意在倡導藝術家在觀察現實生活時,要有一種“格物”的意識和精神。在面對自然、客觀事物的物情、物理和物態,記錄下自己的觀察所得,把它提煉成繪畫語言,最后使自己超越物理羈絆,超然于物象與自我形骸之外,達到內心的豁然貫通。
畫家簡介
韓敬偉,筆名老坡。1957年生。1982年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現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中國畫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作品曾獲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銅獎;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優秀獎;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銅獎;第二屆“中國美術金彩獎”展銅獎;全國第二屆中國畫展銀獎。主持中國山水畫專業教學建設與改革曾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出版教材《筆墨訓練教程》、《山水寫生教程》、《韓敬偉扇面集——山水教學稿》。出版畫集《韓敬偉藝術探索》等十余部。
摘自“和而不同——戴順智、范揚、韓敬偉、袁武四教授中國畫作品集”
劉曦林撰寫
韓敬偉這位北方漢子,長著一付英俊的臉龐,卻筆名老坡——這大概與他喜歡黃土高坡有關。他1986年至1989年間四度考察黃河流域文化,以自行車、木船、駱駝代步,實踐著先人“行萬里路”的古訓。有此種行為者必有非凡之志向和堅定之毅力,不像當今“飛”萬里路的浮光掠影者卻號之曰“采風”的鋪排。他在1992年于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個展上,呈現出黃河文化的強烈影響,雖然他在那個新潮狂起的時代里敏感地受到西方現代美學的影響,但是卻早熟地發現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在他那些準抽象的或者接近表現主義的色墨探索中,融入了黃河流域特有的壁畫、建筑、剪紙、戲曲等藝術符號,從傳統、民間文化符號的抽象性角度找到了當代中國青年畫家的方位。我在1992年為他寫的《走出困惑》一文中說:“他的這些手法和他力圖表現的情思作為一個整體,形成了他那樸實中寓有精巧,縝密中不失空靈,以浪漫之思表現現實,欲圖融合筆墨和色彩、文人藝術與民間藝術的新的畫風,一種中國畫的現代風神,一種獨屬于他自己的格調。韓敬偉不獨在“行萬路”中磨煉自己,又喜讀群書。他和他的同代人同樣喜讀卡西爾、蘇珊·朗格,卻又嗜讀老、莊哲學和古代畫論。所以,他在傾向于現代時不忘民間,在20世紀90年代國學回歸的熱中,又做藝術的大幅度調整——題材上向山水畫的集中,形式上向傳統筆墨的回歸,并于世紀之交趨于成熟。在那些繁皴密擦的滿構圖上,穿插著墨霧、祥云、老屋、色樹和裝飾性的田壟節奏,墨與色、枯與潤、密與疏交錯諧和于他喜愛的黃土高坡上。不是說他舍棄了早期現代性表現,而是把那些因素選擇性地消化在山水圖式之中了。他在傳統與現代、文人與民間這些關系上和許多同代人有共性,但他的“老坡”新作,卻在與江南逸品傾向的不同中為我們提供了一位北方樸厚的田園山水畫家獨特走向的個案。
作 品 欣 賞
▲《蔡樹庵寫生之十二》 50x50cm
▲《蔡樹庵寫生之三十》 50x50cm
▲《蔡樹庵寫生之二十四》 50x50cm
▲《杏黃村寫生之十》 50x50cm
▲《杏黃村寫生之十》 50x50cm
▲《蔡樹庵寫生之二十七》 50x50cm
▲《蔡樹庵寫生之二》 50x50cm
▲《隴上行》 160x124cm
▲《河南鞏義沙峪溝》 68x45cm
▲《溪山春曉》 96x60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