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的不斷加快,在黨的正確帶領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各族群眾不斷求索、努力奮斗,在今年5月份全縣脫貧摘帽,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邁出了歷史性的一大步。在過去,由于土地貧瘠、環境惡劣,貧困群眾大多選擇外出務工,收入微薄,難以改變現狀。近年來,自治縣各族人民群眾響應黨和政府號召,轉變思想、尋求產業發展,從常年務工轉向水果種植和畜牧養殖,不斷摸索方法、不斷克服困難,并且一個人帶動一群人,一群人帶動更多人,最終開創出了一條條致富的好路子,讓生活變了新模樣。
來自馴樂鄉山崗村的致富帶頭人黃相狀就是其中一個成功的例子。2016年以前,黃相狀一家人在馴樂鄉生活,都是靠種1畝薄地,打打零工度日,和別人沒有什么差別。全家年收入1萬多元,三個孩子嗷嗷待哺,家庭貧困,日子過得清苦,被納入貧困戶。不甘貧窮落后的他在村兩委、幫扶干部的鼓勵下,與同村17戶同為貧困戶的親朋好友,在親屬的號召下一起來到水源鎮中澗村,成立環江山崗水果生態種植合作社,包下480畝荒坡。戰天斗地,開辟水果種植場地。
“一開始來到這里,沒有水,連喝的水都需要用車拉進果園,每天用兩輛皮卡車,把車的后槽用塑料薄膜封嚴實后加水,每天要到4公里外的河水邊取水,每輛車每天要跑10趟,拉回來后40個勞動力分別用扁擔挑水灌溉果樹苗,每天早上六點起來一直干到天黑,每人每天都要挑水十幾趟。澆水后還要去林子里撿落葉蓋上,讓水蒸發少一點。”回想起2016年創業之初的場景,黃相狀這個苗族硬漢都感嘆異常艱苦。
經過3年的不懈努力,2018年終于掛果成功有了收成,黃相狀家負責的20畝沙糖桔全部賣出,收入10萬元。“現在收入基本穩定了,不用東跑西顛打零工,以后還要擴大種植規模。”黃相狀高興的說。2018年,黃相狀一家還獲得了政府提供的移民搬遷房,5口人住進了120平米的大房子。徹底從大山深處搬了出來。
山崗村第一書記黃子俊:“在黃相狀等帶頭人的影響下,山崗村各屯貧困戶先后共有92戶加入該合作社,并分別到該合作社旗下的洛陽團結、水源下都、思恩下廟、人和等分園承包種植沙糖桔,共承包果園面積約1000多畝,解決家庭就業人員180多人。”
另一位來自思恩鎮疊嶺村的90后毛南族大學生方久儒則在養牛產業上尋求發展。方久儒說:“我原本在浙江從事土木工程工作,父親生了一場病,我回家幫助照顧父親,在此期間了解到村委正在規劃帶領村民依靠‘小額貸款’和‘貸牛還牛’政策發展規模化養牛的事情,我覺得這個項目很好,在村委的鼓勵幫助下,建了這個能夠容納200頭牛的養牛場。”
“剛回家的時候落差確實挺大的,最大的壓力是來自輿論,什么大學生回家放牛,混不下去了,這些質疑總免不了,所以那時候就鐵了心要做這些個事,一是為了生活,一是為了證明,哪怕就是養牛,也是需要知識的。”打定主意,方久儒一鼓作氣,沒有猶豫。
憑借崇高的志向和良好的能力,在2019年河池市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表彰名單里,方久儒家榮獲“脫貧先進戶”的稱號,這個稱號對他來說,可謂實至名歸。
不過方久儒卻謙虛地說:“這都是大家伙兒的功勞,有村委帶領大家轉變思想、尋求產業發展,有了大家的努力拼搏,養牛產業才能變現。”
發展產業也要找準特色,挖掘地域亮點,投市場所好,才能形成良好的供需,在這一點上,另一位來自明倫鎮英豪村的90后壯族小伙子蒙奎橫依靠香牛養殖產業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被問到養殖香牛的念頭是怎么萌發出來時,他說:“現在的市場非常渴求特色農產品,我們英豪村是環江特色農產品‘五香’的主產地,可是我們村的香牛養殖都是各家各戶小打小鬧,養殖不規范,也沒有形成氣候。我認為如果能夠產業化養殖,將香牛這塊金字招牌打出去,就能夠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了。”
創業雖苦,可是奔向夢想的心一直在砰砰跳動,蒙奎橫用多年積蓄將現代化養殖基地建設起來,倉庫、飼料加工房、保育房、化糞池、消毒室等一應俱全,這樣的系統化養殖讓香牛的巨大潛力一下子釋放出來。看到了產業化養殖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村民紛紛跟進。他鼓勵農戶入股,向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提供優惠牛苗鼓勵自養,對周邊養殖戶開辦養殖技術培訓班,并代購代銷,帶動周邊的干城村、龍水村、八面村74戶貧困戶進行產業轉型,為貧困戶脫貧致富提供了新路子。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脫貧摘帽的歷史性進步振奮人心。目前擺在自治縣各級黨組織、政府以及全縣各族人民群眾面前的問題是如何鞏固當前的脫貧成果,如何在當前基礎上再尋突破,防止返貧和出現新的貧困。不過,有黨和政府的正確帶領和有力扶持,有自治縣各族人民群眾聽黨話、跟黨走,齊心協力建設美好新生活的決心,相信環江在發展產業脫貧致富的道路上將會繼續創造一個又一個可喜的成績。(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