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造光緒元寶精品推薦
廣東省造光緒元寶銅圓鑄造于光緒二十六至三十二年(1900-1906)之間,它是清政府大規模鑄造并投入流通的第一種銅圓。銅圓首先鑄造于廣東,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廣東毗鄰港澳,商民已經習慣使用外洋銅仙;二是廣東自停止制錢生產后,市面上錢荒嚴重;三是政府意圖牟利,以供給省政經費。廣東省造光緒元寶銅圓其幣值主要有五文、十文兩種。據正面下緣文字的不同,十文銅圓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為“每百枚換一圓”,一種為“每元當制錢十文”[i]。由于首先鑄造的銅圓上鐫刻的“每百枚換一圓”是相對于銀圓比價,即每一百枚銅圓可換重庫平七錢二分銀圓一枚,商民使用時頗感不便,所以從光緒三十年(1904)開始將文字改為“每元當制錢十文”,即每枚銅圓可換制錢十枚,以便利民間制錢與銅圓的換算。
廣東省造光緒元寶銅圓由位于廣州的廣東錢局負責生產,該局由時任兩廣總督張之洞創辦。張之洞于光緒十三年(1887)奏請在廣東創辦錢局,購買機器,得到清政府批準后于同年四月向英國喜敦廠訂購機器,在廣州大東門外黃花塘建造廠房。錢局于光緒十五年(1889)二月竣工,其廠房仿造英國造幣廠設計,布局似“回”字形,銀廠居中,錢廠環繞四周。錢局設立后,為便于生產和管理,制定有錢廠、銀廠章程。廣東錢局于光緒十五年(1889)四月二十六日開爐鼓鑄制錢,光緒二十六年(1900)開始鑄造銅圓,光緒三十二年(1906)不再鑄造當十銅圓,改鑄以天干地支紀年的大清銅幣[i]。《廣東試鑄銅元全案》一文對廣東始鑄銅元的情況有如下說明:“擬試造銅圓宜分三等,以便民用,輕重大小均與外洋運來通商口岸行使者相類,惟龍紋字樣則不同,第一等每個廣東庫平重四錢,每七錢二分重大銀圓一圓換五十枚,二等重二錢換一百枚,三等重一錢換二百枚。”
上圖是小編有幸見到的一枚廣東省造光緒元寶,錢幣正面中鑄“光緒元寶”和滿文“寶廣”,外環珠圈,上面是“廣東省造”,下面是“每百枚換一圓”,背面中鑄造“水龍圖”,龍圖外環珠圈,上環鐫“ KWANG-TUNG.”,下環鐫“ ONE-CENT”,左右各一圓點花星。龍鱗雕刻細密有致,如騰云駕霧,遨游四方之感;龍爪張揚,神武有力;盡展皇家威嚴大氣。工藝精湛,雕工完美,紋飾的相慣線,并且此錢幣包漿老道自然,珠圈內尺極其工整。字口、紋路與邊尺深峻,完全是國外鑄造幣種風格,此幣也為當時英國鑄造,作為當時稀少的流通幣,更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無可匹敵,即便是對銅元沒有研究的外行也是愛不釋手,極具觀賞性。
古錢幣極具觀賞性與歷史價值,因此古錢幣如同其他古玩一樣被藏家們所青睞。中國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面 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珍稀古錢幣是貨幣歷史的實物,由于早已不在流通領域,留存下來的亦少之極少,更是歷史的見證。據小編了解,在2013年最為轟動的莫過于是一枚“廣東省造光緒元寶”賣出五百萬的天價,學者認為,“廣東省造光緒元寶”收藏價值難以估量,是古玩收藏市場的新寵,擁有無法估量的升值空間。
中華五千年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龍成了中國的象征、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文化的象征。在民間傳說,錢幣背面的龍, 能增加一個人的氣運,使其時刻在龍氣的保護下,趨吉避兇。
此枚藏品即將在新加坡開拍,感興趣的藏家可以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