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在梁山西北部有一個距梁山二十華里的小村子李養漁,住著一位自幼練武的江湖好漢李青山,他跟隨靳莊民間武師梁開云習武,不僅武藝超群,還非常崇拜在師父那里聽來的仗義疏財劫富濟貧的水滸好漢,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像他們那樣憑自己的一身武藝成就一番義舉。
李青山雖有一身武藝,但為了生計卻是以殺豬為業,每天去壽張集趕集賣肉,養活一家老小。壽張集乃是遠近聞名的運河重鎮,又是方圓幾百里最大的商業貿易中心,李青山作為一位武林中人,在此做生意的同時也結交了很多英雄豪杰,有時間他們就聚在一起談天說地交流技藝,加之李青山為人豪爽,對錢財看得很輕,經常接濟一些有困難的人,漸漸在江湖上也有了很大的名氣,成為社會上遠近聞名的知名人物。
崇禎十四年(1641年),山東河南一帶連年大旱,蝗災肆虐,農田顆粒無收,加之瘟疫流行,老百姓生活極為艱難,明末朝廷非但不想辦法賑濟災民,反而增加稅賦,搞得民怨沸騰,社會動亂層出不窮。當時鬧得動靜較大的就有李自成、張獻忠起義,近處也有黃河北岸范縣一帶由梁敏、馬應試、任復興等發動的榆園軍起義,他們都和李青山是好朋友,也曾幾次邀李青山入伙,可他一直沒有答應,安安穩穩的做著自己的小生意,倒也逍遙自在。
有一天,李青山在趕集賣肉的集市上碰到同在壽張集做糧米生意的戚家管家正在逼迫一位窮人償還欠債,李青山看不過就掏錢欲替他還債,但戚家賬房卻甚是囂張,將李青山的錢扔在地上,還譏諷他一個賣肉的錢幣上沾滿了血腥,讓他少管閑事。這大大激怒了李青山的自尊,加之戚家糧店素來聲譽不佳,更聽說他們還在大災之年屯糧不售牟取暴利,由此引發爭執,情急之下李青山失手傷及戚家賬房性命,一場爭執卻鬧出了人命,這讓李青山始料未及。在眾多饑民的慫恿下,也為當時的情勢所迫,李青山無奈在壽張集豎旗舉義,遠近的江湖豪杰和災民得到消息紛紛投奔過來,隊伍很快發展到數萬人。
但李青山起義并不想和朝廷作對,一心想效仿水滸英雄尋求招安,為朝廷效力,以封妻蔭子,留下一個忠義的美名,但卻被奸臣周延儒所欺騙,后雖成功招安卻又在很短的時間里被殘忍殺害。真實地上演了一幕轟轟烈烈的水滸式忠義大劇,也是一起愚忠和盲從的歷史悲劇,更成就了一段獨特的飽含梁山地域文化色彩的地方歷史。李青山起義失敗后,其家人為躲避官府追殺四散逃命,其中一支就隱藏在了附近的耿樓村。耿樓村的許多百姓平時沒少受李青山照顧,如今落難亦受到鄉鄰的格外關照,對其家人視若一家,想辦法讓他們在耿樓村隱居起來。李養漁村因為李氏族人的散去漸漸廢棄,李青山家人和耿樓村的鄉鄰也就成為了同村的鄰居,幾百年友好往來,和睦相處。
李青山起義時間雖然很短,但在當時卻有力地配合了李自成推翻明王朝腐朽統治的斗爭,因盲目效仿水滸尋求招安,僅半年多的時間,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就失敗了,讓人扼腕嘆息,但他反抗壓迫,忠勇俠義的好漢風骨卻流傳世間,為后人所敬仰!《中國歷史年鑒》列有獨立的條目:山東李青山起義,《山東通志》稱其為當時山東地區“規模最大、組織最嚴密的農民斗爭”,濟寧博物館濟寧千秋展館明清歷史名人展窗李青山是唯一的梁山籍歷史人物,更有多部網絡小說中言及這段歷史,在三十余處地方志或相關史料中均有記載。
二百來年之后的清末,在壽張縣的李家莊(今楊營鎮東李莊村)李青山一支后人中出了一位遠近聞名的鄉土士紳李百祥,他行走江湖,名貫鄉里,官府民間以至于社會各色人等之中都有著崇高的威望,即便是百里之外平民之家發生難解之事也都請他出面化解。百祥公待人祥和,有求必應,只要他出面,事情也總能得到圓滿解決,可謂是德高望重,一言九鼎,贏得了很高的社會聲譽。四方百姓感念其為人之功德,各界社會名流張羅為其出資立碑,辛卯科舉人時任壽張縣教諭的孔昭謙親筆為其撰寫了碑文,這對于一個偏僻小村而言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此功德碑詳細記述了李老先生為人處世之典范,孝義可欽,才德昭彰,不失為一代鄉賢之表率。
近三百年過去了,東李莊的這支后人中又出了一位豪爽俠義的武林高手李相山,他積極參加共產黨的早期革命活動,將自己的一身武藝融于民族大義之中,殺漢奸,除惡霸,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屢立功勛,受到人們稱贊。李相山老人退休后,回自己老家辦起了水泊武校,將自己的平生所學免費傳授給后代,吸引了全國各地甚至一些外國的武術愛好者慕名前來學習,一時間名聲鵲起,被多家媒體所報道,也曾有一些國家和地方領導人到武校視察指導。由于武校一直堅持免費收徒授藝,慢慢因資金短缺而停辦,但卻在梁山留下了一段武林佳話。
又過了幾十年,李青山直系后裔李維東感佩于先祖的英雄豪情,矢志為其樹碑立傳,并堅持弘揚先祖的忠義之風,在完成為李青山樹碑立傳工作后注冊成立了青山書院和忠義文化傳媒,一頭扎進水滸和歷史中,從那個飽受爭議的小說和散亂而零碎的歷史記載里希冀讀出新的意蘊。令人驚奇的是,他以一個初中畢業生的文化底子卻于短短七八年的時間里,在全國知名學術刊物和網站上發表了數篇論文,受到水滸研究界和學術界專家學者的關注,更是提出了幾個全新的觀點為人所側目。他第一個提出了構建新時期忠義文化價值體系的觀點并將傳統忠義文化和當代核心價值觀聯系在一起,他第一個寫出了《水滸傳》是一部致力于社會穩定的探索之作的文章,第一個將梁山地域文化中一段重要歷史挖掘整理并給出客觀評價與定位,第一個以民間個人身份組織忠義文化國內外詩文聯墨有獎征集并組織了首屆忠義梁山研學游,還第一個用楹聯的形式將家風和地域文化糅合在一起刻上了大門和祖碑。為了讓忠義文化得到更好地傳承與弘揚,李維東不顧別人的譏諷和反對,立足事實,有理有據,客觀嚴謹,從內到外奉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他既是梁山核心地域文化的捍衛者和守護者,也是家風傳承的詮釋者和踐行者。為此,中國水滸學會會長張虹教授、四川某大學退休教授、水滸研究機構、社會各界文史愛好者紛紛到他簡陋的書院參觀考察并給予高度評價。
李維東以自己獨特的詩風為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作出了很好地詮釋。他在早年的一首自詠詩里說“生于水泊梁山地,承繼天罡地煞神。奈無高大魁梧軀,愧稱好漢家鄉人。惟有詩情心常駐,樂得閑暇賞妙文。慎終追遠揚忠義,一腔碧血鑄芳魂。”談到對梁山地域文化的認識,他又寫道“梁山自古多豪雄,坊間褒貶各不同。既有水滸宣忠義,亦聽帝王賊寇聲。風云千載無定論,只緣身在其位中。欲知興替常讀史,且讓警鐘耳長鳴。”“山東梁山好漢鄉,水滸英雄美名揚。古往今來多俠士,忠義精神萬年長。”而談到他自己的想法和希望,更是讓人動容,他寫道:“青山書院夢初成,英雄故地精神豐。忠義長存千秋仰,樹碑立傳一世功。文化傳承賴接力,中華美德永續興。浮名虛利非我意,樂得回鄉做愚公。”
從李青山到李百祥、李相山再到李維東,文武兼備,一脈相承,相得益彰。他們都是地道的梁山農家之子,更是梁山特色地域文化的一個縮影,他們相隔著三個多世紀的距離,卻因為忠義兩個字而跨越時空聯系在一起。這不僅僅是一個家族和家風的傳承,更是梁山核心地域文化和忠義精神的集中詮釋和體現。李青山作為一位古代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以其悲壯的人生實踐完成了自己效仿水滸英雄成就一番壯舉的心愿,成為地方史上的一個代表性事件。李百祥、李相山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把先祖的忠義之風不斷傳承并見諸行動,成為各自時代和家族家風的標志與典范。時光悠悠,借古鑒今,李維東作為一名破產企業職工和來自民間的傳統文化愛好者與實踐者,十余年堅守在民間公益文化建設的第一線,在先輩們奠定的基礎上,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用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一步闡釋出忠義文化新的內涵,以自己不懈的努力書寫著自己內心的夢想和詩意人生。他用一種獨特的方式傳承著一份梁山獨有的歷史和文化,他更用自己獨有的堅持詮釋和延續著梁山大地上一縷最為厚重和深沉的家風。愿這股不散的忠義之風永遠飄蕩在千年水滸故地,成為這塊古老土地上永不停息的人文傳承和歷史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