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越子,字厚百,號知何堂主。1954年出生于江蘇泰州,1979年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美術系并留校任教。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九三學社中央書畫院副院長、九三學社江蘇畫院院長,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傳統文化促進會副主席、江蘇省美協花鳥畫藝委會顧問。
寫意奇才陸越子
文/辛心欣(策展人 評論家)
當今畫壇,工筆畫大行其道。無論老手后學,爭相以工為事,膠柱鼓瑟,氣韻俱泯。人物如尸似塑,花果如瓶中所插,飛禽走獸但取皮毛,多為謬筆,類同死畫。盡管常有有識之士振筆批判,但放眼當下繪畫界,畫展占據主流的依然是工筆畫,畫展獲獎的依然是工筆畫,市場上追捧的也大多是工筆畫。大概因為工筆畫細膩逼真,制作費時,讓人覺得態度認真,所以才容易得到肯定吧?但縱觀中國繪畫史,寫意精神才是中國畫的藝術精神,工筆畫向來被認為是眾工的俗事。因為工筆畫靠的是技術和手工,寫意畫靠的是畫家的才情和修養,是一種真性情的流露。
中國繪畫從魏晉南北朝獨立以來,一直崇尚的都是繪畫的傳神與氣韻。南齊謝赫提出的“氣韻生動”被后世當作評價繪畫的最高準則,謝赫還認為衛協的畫“雖不賅備形妙,而有氣韻,凌跨群杰,曠代絕筆”,可見這位大鑒賞家重視氣韻過于形似。即使在工筆畫的最高峰宋代,繪畫也一直強調的是生意。就連代表畫院審美觀的《宣和畫譜》都動輒強調繪畫要“寄筆間豪邁之氣”,要“足以助騷客詞人之吟思”。一代文豪蘇軾更是大膽指出“繪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歐陽文忠公也認為“古畫畫意不畫形”,從而開啟了中國畫最輝煌也最能代表中國文人精神的寫意畫。
元人是何等的灑脫,倪云林“逸筆草草,不求形似”,作品完全不食人間煙火;其他三大家黃公望、王蒙、吳鎮作畫也都是放筆如在筆底,移神動質,生發無窮。明清以來,繪畫被大寫意徹底解放,一代畫壇領袖沈周粗簡沉逸,畫壇怪才徐渭橫涂豎抹,八大山人喝神罵鬼,淚跡斑斑,揚州八怪嬉笑怒罵,似俗而雅,近現代“京津畫派”、“海上畫派”、“嶺南畫派”、“新金陵畫派”各家,也是詩書畫印,胸有成竹,意筆寫神,淋漓灑脫。概而言之,寫意精神代表了中國的藝術精神和美學理念,中國繪畫史是一部以寫意為代表的文人畫史。
近年來,工筆畫的發展大有超過寫意畫的趨勢,雖說有“盛世出工筆,亂世出寫意”之說,但毋庸置疑當代所謂的新工筆存在著很多問題,其中傳統文人畫精神的缺失最為嚴重。中國畫之所以能跟西方繪畫體系抗衡幾千年,正是因為其中蘊含的東方人文精神。當今的工筆畫過多的依賴于素描、色彩、透視等西方繪畫元素,畫面的筆法、線條、筋骨、神采等傳統筆墨情趣盡失,中國毛筆所獨具的參差離合、俯仰斷續的筆觸趣味也蕩然無存。全國大型美展中的參展作品,往往充滿著制作的痕跡,繪畫重新淪為了技術活兒。不能不說,這是當下畫壇的一種悲哀。
有感于斯,學院派畫家陸越子老師才放棄了工筆畫轉型大寫意繪畫,希望能重新喚起觀眾對寫意畫的關注與重視。陸越子老師對工筆與寫意創作兩者都有著深刻的體驗與感悟。他早期曾以工筆畫成名,工筆畫作曾多次入選全國美展、全國首屆中國花鳥畫展、中國工筆畫展等展覽并獲獎。但在后來的創作和教學過程中,他發現寫意畫的難度要遠高于工筆畫。于是他轉工為寫,并為大寫意花鳥畫的變革而一直努力探索。花甲之年的他,更是體會到寫意畫的可貴之處與精髓所在,所以,他近年來一直在呼吁“寫意精神”。
無論工筆畫如何受到當代人的追捧,他都沒有為了市場再去改變自己的藝術追求。1995年6月,陸越子在一次意外中不幸右臂粉碎性骨折,受傷后的第6天他便用左手拿起畫筆,自此練就了左右開弓、雙手作畫的功夫。也正因為他的天分和努力,因著他對“寫意精神”的追求與感悟,他的花鳥畫被譽為“繼江蘇畫壇大家陳大羽之后的又一人”。
陸越子的大寫意花鳥繪畫繼承了明清寫意花鳥正宗,不拘形似,但重生韻。筆墨潑辣恣肆、酣暢淋漓,意境雅健清逸、活潑自然,極富生氣與壯氣。看陸越子近作,可見他對毛筆的運用已經爐火純青:筆墨線條逆來順往、旁見側出,橫斜平直,疏密錯落,變態不窮。完全達到了游刃有余、運斤成風的化境,與那些斤斤于形式、絲毫不知變通的俗工已有天壤之別。
陸越子曾說:“今人看畫,多取形似,不知古人以形似為末。繪畫的妙處在筆法、氣韻、神采,形似末也”。正是這種不求形似的藝術觀,不慕虛名的價值觀,造就了這位遺世獨立的大寫意奇才。
畫家陸越子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