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董事長楊向飛(右二)走訪慰問貧困戶。
公司董事長楊向飛(右一)考察公司富硒有機茶葉種植實驗基地。
蚩尤康旅分公司CEO向顯鋒(右三)受董事長楊向飛委托,代表公司慰問當地百歲老人。
公司客戶到芙蓉山旅游觀光。
公司標準化生產區。
公司辦公樓。
他馳騁商海,創造了一個從白手起家到身家不菲的優秀企業家的商界傳奇;他審時度勢、運籌帷幄,譜寫著“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的人生樂章。他——湖南乾潤新瑞健康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向飛,在人生風浪的起落中,始終是那么淳樸而剛毅,儒雅而深沉。“在創業過程當中,你會發現很多很多事情都是你想象不到的。”講述自己創業經歷,楊向飛深有感觸地說道,“即使是摸著石頭過河,很多次也可能會淹到河里,但我還是走過來了,因為在那個時候我心中只有一個目標,就是讓我的家人過上好日子,如今回頭來看時,我發現,事實上就沒有翻不過去的高山,淌不過去的河流,關鍵要堅持,唯有堅持才能成功。”
山重水復疑無路
楊向飛老家是安化縣梅城鎮三里村。1989年,懷著從軍夢的楊向飛報考軍事學院。但因種種原因,最終他與心儀的學校失之交臂。當時,他急切地想干出一番事業,看到別人辦廠做生意,就思索著自己能不能做。
恰逢改革開放擴大,市場經濟漸趨繁榮。1990年,剛走出校門的楊向飛看著來來往往的摩托車,突然眼前一亮。當時,摩托車在沿海地區非常暢銷,他想:內地呢?內地的摩托車市場剛剛起步,應該有很大的潛力。
說干就干,楊向飛開始了“螞蟻搬家”式的創業。他說服父親和妻子,拿出家里僅有的幾萬元存款,再加上東拼西湊借來的10萬元,通過一個老鄉從廣東惠州進了20多臺“名牌”摩托車,準備把這些摩托車運到湖南賣。雖然那時的他充滿激情,但還是敗給了社會經驗。由于這位老鄉進的摩托車全部是翻新車,無法正常出售,楊向飛最后只得以“白菜價”處理,一下虧損了10多萬元。“這位老鄉真是把我坑苦了,當時本地農村都很少有萬元戶啊。”楊向飛說。借來的錢打了“水漂”,楊向飛頓時陷入困境,要債的人紛紛登門,信用社信貸人員緊逼,生活境況十分窘迫。
那是1990年,在窮鄉僻壤的小縣城能負債這么多,確也能算得上是一個“傳奇”。那段時間,楊向飛走路都抬不起頭來。關鍵時刻,家人成了楊向飛最有力的支持者。妻子對他說:“你不要急,我們還年輕,只要勤勞肯干,一定會撐過去的。”楊向飛也認為逃避不是辦法,他應該面對現實。在家人的鼓勵下,1991年5月,楊向飛賣掉了家里兩頭豬,用這筆錢跟隨一位桃江籍的師傅煉金,通過開金礦賺錢。可惜的是,由于沒有從事相關行業的經驗,楊向飛在煉金實驗室苦干一年,仍以失敗告終。
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意接連失敗,雪上加霜,對楊向飛打擊很大。如果楊向飛能回村里找個事,或耕地種田,興許還能過上平凡安逸的生活。但在1991年,10多萬元的外債是筆巨款,他不得不另謀出路。1992年下半年,看到鄰近新化縣出產的煤炭供不應求,楊向飛決定組建一支運輸隊。他在背負債務的情況下,通過父母擔保貸款18萬元,買了3臺東風貨車,請了司機,做起了煤炭生意。運輸隊兵分兩路,一路從新化將煤運到梅城,一路從梅城將煤運到益陽、常德。為了盡快還清債務,楊向飛付出了別人無法想象的努力,自己押運煤車。不管寒暑,每天三四點,他都準時在國道路口等從新化運來的煤炭,等貨車一到,他就自己押送煤車給買家送貨,然后找買家結賬,周而復始。期間,他遇到過車禍、受過傷、經歷過搶劫……“非常辛苦,一天一趟,平均每天只有四五個小時的睡眠時間,最長的時候七天七夜沒下過車。”楊向飛說。由于特別能吃苦,他的運輸生意逐漸走上正軌,欠下的債務也在一天天償還當中慢慢減少。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6年的努力,生意不斷擴大,楊向飛終于還清了債務,不僅如此,他還用賺來的錢買下了真正屬于自己的第一幢房子。
嘗到成功的滋味后,楊向飛把目光放得更加長遠。那時,運輸業的興起,使得廢舊輪胎越來越多,帶動了輪胎循環利用的市場。而益陽這邊的市場供給相對滯后,益陽人購買橡膠輪胎都得找外地廠家。他決定轉戰這個市場。
1998年,多次考察外地市場后,楊向飛聯合15位股東,投資兩百萬元在梅城創辦了安化梅城輪胎翻新廠,收購胎體尚好的舊輪胎,通過“冷翻法”翻新后再出售,賺取差價。那時的輪胎循環利用市場還沒有處于白熱化狀態,益陽市也僅此一家翻新廠,因此存在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他的廠子憑借著穩定可靠的產品質量、忠誠熱情的服務,吸引了一大批顧客,生意十分火爆。可好景不長,后來,隨著益陽市十幾家輪胎翻新廠成立,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幾家大型工廠逐漸“吞食”了當地輪胎市場,楊向飛的廠子難抵沖擊,一年之后賬面出現虧損,15位股東動搖了,拿回之前的投資款中途退出,楊向飛一個人扛下生意上失利的所有債務。他又苦撐了一年,將廠子勉強維持到收支平衡后,便以幾十萬元的低價轉讓了。
世路風波常起伏
正當生活日漸好轉之際,一場猝不及防的大病將他推到了生死邊緣。2001年,楊向飛高燒不退,被查出患上重型出血熱。病來如山倒,輸血清、搶救、補液……住院一個月,他瘦了40多斤。“差點送了命。”楊向飛回憶說。身體垮了,回家后,他又休養了一年。那一年艱辛又漫長,坐吃山空的感覺讓他感到異常低落和難受。很多次,他都悄悄問自己,未來的路該如何選擇,是放棄還是堅持?選擇放棄,年輕的妻子和年老的父母該怎么辦?選擇堅持,又該怎樣活出自己的風采?一番思考后,楊向飛帶著責任感選擇了后者,他告訴自己,要活就活出個名堂,為家人提供可靠的生活保障。“劫后余生”的楊向飛創業夢不死,身體恢復得差不多后,又選擇出來“闖蕩”。2002年,很多外地商人爭相來安化前鄉購銷銻品,他想,既然外地商人都來做銻礦貿易,為何我們本地人不能做呢?相比之下,本地人更有天時地利的優勢。一番思考后,他向銀行、朋友借貸,再聯合幾家戰略投資者,投資幾百萬元,成立了益通商貿有限公司,從事煤礦和銻礦礦產品的購銷及其他國內貿易。有了本地的礦產資源,再加上之前積累起來的人脈,以及當時較為活躍的大環境,公司的生意蒸蒸日上。但是,2006年,不幸卻再次降臨到他身上。這一次,他得患上粘連性腸梗阻。那段時間,他肚子又疼又脹,不敢吃飯,一個月下來人瘦得皮包骨頭。后來經別人介紹到長沙湘雅醫院做手術,剪去一截腸子,病情才得以好轉。
雖然幾經波折,但楊向飛依然咬緊牙關,繼續創業。2007年,他邀上幾個生意伙伴,赴外省開礦挖金。在深山老林中,他們冒著40多攝氏度的高溫,尋山擇礦,披沙揀金,汗流浹背……“采礦挖金很辛苦,但我越做越有勁。”楊向飛說,“那時的收入用一句成語來形容就是‘日進斗金’。”5年的打拼,他從一個負債累累的農家孩子,成為身家不菲的老板,這是他根本沒有想到的事情。
雖已時過境遷,回想起那段艱辛的日子,楊向飛仍感慨萬千,他認為每個企業家都有自己的創業辛酸史,每個人都是在不斷摸索中成長的。創業期間,交通不便、信息不暢、資金緊張、突發事件等,無疑都限制著人向前發展,但是,困境對堅韌不拔者來說,是充滿機遇的挑戰!
直掛云帆濟滄海
2012年,隨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出臺,環保要求愈發嚴格,富有前瞻性眼光的楊向飛意識到礦產生意難有更大的作為,決定改弦易轍。經過一番市場調查,楊向飛敏銳地發現,現代人健康意識不斷增強,富硒等保健食品深受消費者青睞,中國土地大面積缺硒,市場前景廣闊。于是,他斥資在長沙市開辦了“湖南華硒健康產業有限公司”,與湖南大學、中南大學多位科研教授合作,從純天然平菇中提取和研制高品質高含量富硒食品。
創業之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起起落落才是常態,這又是一個跨行業的挑戰,華硒也是如此。創業前期,楊向飛計劃打造穩定的營銷網絡,他在各大城市增加網絡布點,擴張門店,一步步建立自己的營銷團隊。可由于前期投入巨大,短期內資金鏈出現緊張。2016年3月,當期應付的工資和房租達60萬元,但公司賬面上的余額只有2萬元。為了給銷售團隊發工資,他把以前開礦賺的積蓄全都投了進去,又東拼西湊借了20萬元。終于,辛苦打拼結出碩果,公司迎來了轉折點。因為優質的產品和前期出色的業務鋪墊,開始有了老客戶介紹過來的新客戶。慢慢地,所有的開支都能持平了,且日漸好轉。生意好時,一天接單的利潤就高達數十萬元,幾年下來,公司取得了巨大的發展。
2018年,看到楊向飛在外地事業做得風生水起,梅城鎮黨委政府向他發出回鄉創業、共建家鄉的熱情召喚。在家鄉領導的盛邀之下,楊向飛欣然回到家鄉,創辦湖南乾潤新瑞健康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希望可以參與家鄉的鄉村振興事業,為父老鄉親早日脫貧致富貢獻一己之力。”楊向飛說。
萬事開頭難。盡管前期步履蹣跚,但慶幸的是,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各級黨委政府的幫助和父老鄉親的關懷下,乾潤新瑞健康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爬坡過坎”進入良性經營階段。集團公司順利完成注冊、落地等系列手續,在“冰磧巖的天然硒庫”——安化芙蓉山區開發8000余畝專業富硒農產品生產基地,規劃建設梅城工業園區的集團公司總部基地,打造符合國際標準的中國富硒農業產業科技園。今年5月中旬,該公司富硒產品全自動生產線正式投入批量生產。
在發展事業的同時,楊向飛積極投身慈善事業回報社會。公司參與當地“產業扶貧”“基建扶貧”,每年他以個人名義資助50戶困難家庭或困難學生。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他用于資助貧困學生、幫扶孤寡老人的善款達30余萬元。楊向飛深情地說:“我會一直堅持做下去,因為我知道許多人特別需要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