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級藏品——大明洪武年制青花棒槌瓶
明洪武青花瓷胎體
明洪武青花瓷是漢族陶瓷藝術的珍品,明洪武朝(公元1368—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年號),歷時30年。明代建國后不久,明太祖在景德鎮珠山設立御窯廠,成為明代景德鎮最早的官窯,但到目前為止,還未發現真正帶洪武官窯紀年款的瓷器實物。
洪武青花瓷的胎體比較厚重,但比元代同類產品薄,呈現土黃色或者灰白色,手感均比較平滑。因為瓷土淘洗的粗細不同,胎質也有粗有細。官窯器因為工藝精細,一般瓷化程度較高,因而胎體致密細白。民窯器則大多數胎體略含雜質,氧化鐵黑黃色疵點,偶有小片的窯渣粘附,呈淺灰白色。釉層肥厚光潤,白中泛青,晚期釉色趨淡,有極淡的卵白色。有些民窯器因為胎體稍粗而呈青灰或灰白色。釉質?;潭容^高,釉面極少有開片現象,釉面細膩、潔凈。玉壺春瓶、執壺和大碗的底足多刷白釉漿,薄處泛黃,厚處呈乳白色或青色。其他器物多是砂底,刷上洪武特有的赭紅色漿,可見刷漿痕跡,露胎處均可見星點狀或大片的火石紅。盤、碗等圈足挖足較淺,足壁較厚,足跟平切,部分底足中心仍有雞心點,有些里心仍有用砂圈疊燒法留下的澀圈,呈淺紅色(俗稱窯紅)。這時也有各種形式種類繁多的圈足,常見的有圓渦形厚底足、高足、內壁斜削外傾斜式圈足等。此外,民窯青花碗,底面無釉,圈足深高,有的挖足過肩,殘留刮削痕及同心圓跳刀痕。
明洪武青花瓷青料
洪武官窯青花主要使用含鐵量低、含錳量高且淘煉欠精的國產青料,呈色青中帶有灰色調,偏淺灰色,有部分鐵銹斑深入胎骨,這是由于鈷料中含有金屬錳、鐵等雜質的緣故。一部分呈現淡藍色,色澤穩定,無暈散,色澤濃密處常能見到散布著一些小雜質點,反倒表現出青花的層次。還有一部分是淺淡色中含深藍點,有少量暈散。
洪武青花不同于典型的至正青花的背翠艷麗,也不同于典型永樂、宣德青花的濃艷色譯而有自己的特點。明代永樂、宣德青花多采用進口蘇麻離青料燒制,色彩濃艷的背花紋飾泛出點點銀黑色結晶斑。這種青料比國產青料鐵的含量豐富,錳含量低。事實證明,青花料若不罩在釉下燒出后則為黑色,近似唐代時耀州窯白地黑色的作品;如果罩在釉下燒制,成品則為灰藍色。
此件洪武年制棒槌瓶已確定為到代真品,有興趣的藏家可咨詢小編拍場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