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朝代。唐吸取隋滅亡的教訓,采取政治開明、任賢納諫、以德治國等策略,勵精圖治,使唐朝經濟繁榮,政治清明,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都出現在這個朝代。唐代社會的穩定,國力的強盛,為書法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唐沿襲隋制,通過科舉考試選拔人才。《新唐書》中記載,省試及第的人才必須經過吏部銓選才能授官,銓選的擇人之法有四:“一要體貌豐偉,二要言辭辯證,三要楷法遒美,四要文理優長”。書法好壞,成為進入仕途的一個環節。唐代這種“以書取仕”制度,極大地激發了廣大學子學習書法的積極性,為璀璨的唐代書法貯備了人才力量。
唐代皇帝大多喜愛書法,如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中宗李顯、睿宗李旦、武后則天、玄宗李隆基、肅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適、順宗李誦等,他們不僅身體力行,而且熱心倡導,極大地推動了書法的繁榮與發展。尤其李世民、武則天、李隆基三位更是表現不俗。有如此“龐大”的一支帝王書法隊伍,唐代書法與唐王朝繁榮一樣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頂峰,也就不足為奇了。另外,唐政府在只有皇室和大臣子弟才能入學的弘文館和崇文館開設了書法課,明確規定在館學生“日紙一幅”,由此可見政府對書法的重視程度。
建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社會穩定,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今天,我們要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增強文化自信,就必須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唐代文化的繁榮尤其是書法藝術的繁榮,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啟示。我們可以從弘揚書法文化做起,從政府、學校、家庭、社會等各個方面來弘揚和繁榮書法文化。
首先要自上而下重視書法教育。無論是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還是學校、老師,都要把書法知識和技能作為學生學習和考核的內容,在學校開設書法課,要求“日紙一幅”。同時,讓孩子從小了解書法簡史、書法名人趣事,組建書法社團,請書法名人來做書法講座、筆會,組織書法展覽、比賽、寫春聯等活動,提高學生學習書法的興趣。特別是校長或班主任,要重視書法、熱愛書法,身體力行研習書法,學校的書法氛圍濃厚,學生們的進步就快。
其次在各種考試,特別在高考中,對報考師范類專業和文秘專業考生的書法應有明確的要求。讓有志于這些專業的人,從小練習書法、繼承書法、弘揚書法。
最后,號召家庭和社會,也要重視書法教育。比如:家長常帶孩子參觀書法展覽,參加筆會、春聯書寫等活動;文化部門在廣場、文化宮多組織一些書法展覽;社區每年春節前組織現場書寫春聯等;電視臺可以在公益廣告中插入書法作品;公園在文化長廊刻印書法作品,供大家欣賞等。處處營造文化氛圍,讓人們耳濡目染,做到潤物細無聲。
只要學校、家庭和社會都行動起來,以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己任,書法教育就一定會有長足的發展,現代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就一定能夠出現。
作者:任波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