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歷史與紅色傳奇
1949年8月中旬,彭德懷司令員路過碧玉關時,就住在上店子、郭家岔等幾處簡陋房子為解放蘭州思考作戰方案,使得碧玉關再添幾許紅色神奇……
那幾夜,彭德懷司令員在昏黃的馬燈下,時而踱步,時而沉思,時而盯著墻上作戰地圖上圈來圈去??整整幾個不眠之夜,彭德懷司令員運籌帷幄,為解放蘭州,為中國最后一戰,做了最后的決定!
彭總為啥住在上店子?為啥不去通渭縣城住?讓人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彭老總在這里思考的是大事,戰事和國事……
這或許正是碧玉的歷史與地理位置所決定的。碧玉歷代是兵家相爭之地,碧玉南北兩山夾峙,東西川地狹長,牛谷河與牛洛河交匯處形成沖積扇。突兀兩座尖山,勢如“閉門”,險要異常,易守難攻。自秦、漢以來歷代在這里設關筑城,控扼絲綢之路隴西段中線。
碧玉乃通渭東部第一大鎮,歷史悠久,出土的仰韶文化石嶺下類型的石器、陶器(主要是彩陶)代表了李家坪新石器時代文化的最高成就。
第九次玉帛之路(關隴道)文化考察團成員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葉舒憲、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易華、蘭州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丁虎生、《絲綢之路》雜志社社長馮玉雷、中國甘肅網總編張振宇、上海交通大學博士丁哲、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張國榮、作家軍政在探訪碧玉鄉周家溝社牛洛村后感慨萬千: “這里玉石豐富,可與馬銜山相媲美。”葉教授說,這是考察的重大發現。“玉礦資源豐富,產量較高。”丁哲博士補充說,這次采集的樣本半石半玉,與古玉接近,很有研究價值,葉教授感慨道:“考察路上遍地都是齊家文化。”
先秦時代,碧玉為襄戎游牧地區。隨著秦穆公“霸西戎”、秦昭襄王筑長城,碧玉東通隴關,西到長城的道路開辟出來,碧玉以其優越的地理環境和戰略地位受到重視,成為關隘之地。漢武帝逐匈奴,開通關隴道中線,始于碧玉設天水郡、平襄縣,在今上店子分筑兩城一堡四墩,兩城即郡城和縣城。在下店子筑城一座。東漢中后期,天水郡移治今甘谷,平襄縣至前秦時撤廢,但碧玉作為關隘之地一直存在。
出土文物證實,從先秦開始,碧玉就已出現了以漢族人為主要居民的村落。漢代除了城中居民外,李家坪、那坡川、下店子都是聚居之地。其中李家坪歷代都有村落,十分繁華,且出現過官府、寺廟一類的大型建筑。
古城池與軍事設施遺址
碧玉境內的宗教主要是佛教、道教,信教群眾大都屬“非全民信教”,也就是俗話說的“臨急抱佛腳”的那種,即有事或趕上重大節慶才去寺院,沒有出家和尚和道士,皈依的居士也不多。
碧玉境內宗教活動場所有青陽寺和上店子文昌宮、圣賢殿、關帝廟及下店子關帝廟,其中以青陽寺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青陽寺現為道教場所,但青陽寺的起源屬佛寺無疑。因為“佛寺道觀”是千百年來約定俗成的規矩,“寺”是供佛的,“觀”是敬神的,雖然“寺”和“觀”在漢民族語言里統稱為“廟”,但在客觀上不可混為一談。
佛教傳入中國是在東漢,南北朝時漢傳佛教形成,尤其西北各少數民族篤信佛教,成一時風氣。當時通渭先后屬羌、氐、鮮卑等民族統治,佛教傳入應不成問題,但有無寺廟,筆者不敢妄斷。在這里有一件與佛教傳播相關的事不可不說。北魏神龜元年(518年),皇太后胡充華派高僧宋云等人和一部分官員組成使團到印度取經,他們本來是想取道靖遠西行的,當他們到達涇川時,天水莫折念生發動了農民起義,河西走廊也群起響應,阻斷了交通,于是他們取道六盤山南麓,乘車經秦安北、通渭折向隴西西行。高僧大德的經過,說明了佛教傳入的史實。
李唐王朝尊老子為始祖,奉行道教,但對佛教并不排斥。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敕令全國關隘之地修建佛寺。到武則天時,為打擊李氏勢力,奉佛教為國教,佛教寺院普及于全國州、縣、鄉、里。由于武則天自詡為南海觀世音菩薩化身,因此觀世音崇拜深入民間。今襄南鄉高店村法海寺就出土過“尉遲敬德監修”字樣的石碑,時間在武周大定元年(701年)。當時通渭為牧馬之地,無縣、鄉、里行政機構,境內應設有牧苑,上隸西市城(今安定),設施、馬匹、人員直接歸中央苑馬寺管理。牧苑與縣平級,應有佛寺建筑。也就是說高店村在唐代就有佛寺,碧玉也應該有佛寺建筑。大約在五代時期(907年~691年)郭家外甥女樊英在觀世音菩薩的誕辰日(二月十九日)降生于靜寧縣治平鄉樊家莊,十八年后的五月初五日坐化于秦安縣郭家集,號“勢旨觀音”(2000年后改稱“勢至觀音”)。此后,碧玉上店子郭氏在每年二月十九日將外甥請來陪觀世音菩薩看戲,戲唱完后送回郭家集觀音殿,這一風俗至今延續。根據這一傳統風俗,可以斷定至遲在五代宋初,碧玉上店子已經有了佛教寺院,寺院供養的必屬南海觀世音菩薩無疑,因為只有南海觀世音菩薩的誕辰是二月十九日。勢旨觀音只是在廟會期間配享南海觀世音菩薩,而她的真神仍在今郭家集觀音殿。大約在元代,碧玉上店子的佛寺被震圮,重建時移至了青陽山,“青陽寺”便由此而得名。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對佛、道進行“檢束”政策,即限制其發展,但民間宗教活動日益深入,尤其道教神仙崇拜加上陰陽八卦、巫婆神漢等滲入信教群眾的日常生活,佛教漸漸淡出百姓生活。大約在明末,佛、道、儒各派提倡“三教合一”,青陽寺便有了神殿,成為“佛道合一”寺院(寺內無孔子、孟子殿),但二月十九日廟會仍然延續。大概在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青陽寺震圮后重建時,誤將南海觀世音菩薩當成勢旨觀音供養,同時又誤將勢旨觀音當成“神”供奉至今。而且青陽寺的主神位由南海觀音菩薩漸漸變成泰山大帝,廟會卻是為南海觀世音菩薩唱的。老年人回憶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仍供養南海觀音菩薩像,但在重塑菩薩像時,塑成了勢旨觀音。后來雖說將勢旨觀音改成南海觀音,但塑像仍是勢旨觀音。此外,郭家家神本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也是當神供奉至今。
上店子文昌宮、圣賢殿和下店子關帝廟屬道教活動場所,始建于元、明,延續至今。
紅色文化遍布碧玉
1936年9月初,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第31軍91師273團直屬特務連在通渭縣碧玉鄉何家灣梁、水泉灣、西屲山、韓家岔梁一帶修筑防御工事,準備阻擊從天水、秦安方向一路追擊而來的國民黨第一軍第78師。18日清晨,國民黨第一軍第78師第2旅3團由秦安方向行至劉家梗一帶偵察紅軍布防情況走到韓家岔梁時,與守護在此的紅軍直屬特務連相遇,霎時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戰斗。面對著數倍于我軍的敵人,紅特連在指導員譚志民的指揮下,利用有利地形,集中火力,拼死殺敵,接連打退敵軍數次進攻。此時,從天水方向飛來兩架黃色敵機,在紅軍陣地上空一陣狂轟亂炸,多處負傷的指導員譚志民同志和8名英戰士壯烈犧牲,其余20余名戰士頂著槍林彈雨,冒死掩護戰友撤退,被迫隱蔽在韓家岔梁頂一棵柳樹旁的窟圈中,敵機朝窟圈上空連續投彈,窟圈被炸崩, 20余名戰士均被土壅而犧牲。當增援部隊趕到戰斗陣地時,30多名紅軍戰士已全部壯烈犧牲。當年紅軍特務連在韓家岔梁挖的防空洞,掩埋著紅軍戰士遺骨的窟圈痕跡和一棵掩護紅軍的老柳樹至今完好。
1936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四方面軍(左路軍),在朱德、張國燾、徐向前等人領導下分路向定西、通渭、會寧挺進。9月3日,紅四方面軍第31軍93師和先遣部隊分三路由什川、第三鋪、李店進入通渭縣城,隨后該軍91師也進入第三鋪。9月7日晨6時,93師攻占通渭縣城。休整數天后,三路紅軍進駐碧玉鎮。在上店子成立以陳漢英(下店子人)為主席,郭子俊、郭景林(上店子人)為委員的蘇維埃政權。又在何家那坡成立以何篤為主席,何世杰、何有德為委員的蘇維埃政權。紅軍在碧玉何家灣、水泉灣、西屲山、韓家岔梁等處構筑防御工事,利用有利地形打退了國民軍25師幾次進攻。當先遣部隊穿越劉家埂時,又遭國民黨飛機轟炸,紅31軍特務連指導員譚志民等30多名戰士中彈身亡。據當地人傳說,這支紅軍經過雷家岔山頂時,遇飛機轟炸,在無處藏身的情況下跳進一個淺“窟圈”,而飛機扔下的一枚炸彈正好落在“窟圈”里,紅軍官兵全部犧牲。“窟圈”附近的一棵大柳樹仍存,被通渭縣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后,進駐碧玉的紅軍部隊經隴山、隴陽、寺子川進入靜寧。
蘭州戰役是西北戰場上極具關鍵性的一場戰役。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隨后我各路大軍以絕對優勢向各個戰場挺進,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簡稱一野)在彭德懷司令員率領下,取得隴東戰役勝利后,分左、中、右三路直驅蘭州。8月4日,中路軍解放莊浪,國民黨馬步芳、馬鴻逵部沿華雙公路經碧玉向西逃竄。8月6日,中路軍前衛軍第6軍在軍長羅元發率領下,由秦安縣蓮花鎮出發,經劉家埂、碧玉鎮抵達縣城。這支部隊路經碧玉時,分出一支部隊由小路機動到縣城以北,擔任向導的是本村村民張發海。同日,中路軍第4軍由蓮花進駐雞川、碧玉、平襄等地。
隨后彭德懷率一野總部經過碧玉關,并在上店子、郭家岔休整幾夜,那幾夜彭老總卻是徹夜未眠,為蘭州戰役如何決戰謀局布陣。
1949年8月26日,一座城市開始了她新的歷程。隨著時光的推移,曾經那座飽經滄桑的西北城市,如今已經成為一座充滿現代感的國際大都市。如今的蘭州車水馬龍,川流不息,68年前的槍聲已漸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當我們翻開那塵封在碧玉關的往事,正是有了彭老總戰前的縝密部署,才有了蘭州今天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