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鳳鳴,祖籍甘肅。銀鷹化纖職工,熱愛文學寫作。喜歡用靈動的文字擁抱自然。
父親的足跡
緣分的暖陽下,隨時在發生著各種各樣奇妙的故事。譬如:我父親怎么也沒想到此生與鐵路緣深意厚,且沉醉不知歸路。在深一腳淺一腳地奮斗歷程中,父親踩出了自己別樣的人生,許多年后我循著父親的足跡,輕輕地掀開歷史一角,小心弈弈地拂去積存的塵煙,采擷出父親在激情燃燒歲月中,撼動人心的幾朵浪花,表達對父親及老一輩鐵路人地敬仰之情。
1936年3月25日,父親出生在甘肅省,通渭縣碧玉鄉碧玉上店子,爺爺奶奶是面朝黃土背朝天樸實的農民。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祖先,如若水木。據我二爸考證,我們郭氏家族最早擁有大面積耕地,商用駱駝九十九只,大型水磨坊一座,雇工無數的大戶人家。這種輝煌延續到爺爺一輩時,家族生意已經蕭條冷落,以至于生活都非常困難。爺爺弟兄四人,在相互幫扶中艱難生存著,日子過得很拮據。我爺爺奶奶養育了四個孩子,父親是長子,在老家何灣廟念私塾,至今父親還能背誦部分那時候學的《三字經》和《百家姓》,后來因為家庭生活所迫,父親中斷學習,離開私塾。跟著本家一位長者養護、維修老虎灣公路,這一入行,便與路結下不解之緣。后來父親在鐵道部第三工程局二處,從事鐵路公路測繪以及領工員等基層職務,工作了四十多年,現全家居住在山東高密。雖然在幾萬人云集的中鐵三局,父親沒有驚人的業績,也沒有傲人的榮譽,但在兒女心中,父親一生奉獻大于索取,平凡而偉大,普通而高尚,我們敬重我的父親。
1954年金秋十月,人民志愿軍鐵道工程總隊有軍人,到我老家招收鐵路工人,經過挑選,年輕的父親和幾個同鄉一起被錄用。他們隨部隊人員來到陜西寶雞,參加建設寶成鐵路,那時候,各行各業都是百廢待興,鐵路建設更是剛需。我父親一行人從寶雞到達秦嶺施工現場,開始沒有居住地,只能蝸居在廢舊的窯洞里,陰冷又潮濕。后來才搭建起簡易活動板房,此后不管在什么地方施工,住宿都是活動板房。父輩們在經過鐵路常識、常規培訓、以及安全教育后,便投入到緊張又繁忙地施工中。父親說那時候實行軍事化管理,和他一起的幾位老鄉,因為忍受不了高強度的勞動和嚴格的制度,選擇離開,返回老家,只有我父親一直在堅持著。父輩們在秦嶺施工時,寶成鐵路的南端已經提前兩年在成都開工了。
寶成鐵路是陜西寶雞至“天府之國”四川成都之間的一條山岳鐵路,也是新中國第一條工程艱巨的鐵路。寶成鐵路全線地勢險要,山脈縱橫、深谷溝壑、滑坡、塌方、滾石、泥石流頻發、坡度大、坡長、彎道多、施工環境極為復雜艱難。李太白當年有詩云:“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足以說明寶成鐵路面臨地勢之高峻、之峭險。然而“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當年的父輩們硬生生讓高山低頭,逼河水讓路,更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寶成鐵路全線光隧道就有304座,大、中、小橋1001座,跨越秦嶺、巴山、劍門山等山脈。整個工程打穿了上百座大山,填平了數以百計的深谷,攻克了地理地貌的制約,在崇山峻嶺,河谷狹窄中,老一輩鐵路人發揮他們吃苦耐勞,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豪情壯志,最終天塹變通途。在秦嶺主峰有七個隧道口,坐落在同一山梁上,隧道重隧道,鐵路重鐵路,山回路轉,線路迂回盤旋爬行,形成了三個馬蹄形和一個麻花形,線路層疊三層,高度相差817米,成就了世界鐵路史上著名的“觀音山展線”。為了這條鐵路,整個鐵道部動用了當時新鐵路系統一半左右的勞動力和五分之四的機械筑路力量。歷時四年,才打通了這條連接西北和西南的交通大動脈。
我父親在寶成鐵路時,被分在隧道隊,隧道工艱苦又危險,每次打眼放炮后的塌方和滾石最可怕,稍有不慎,塌方和滾石山崩地裂般傾瀉而下。父親回憶開始挖掘隧道的經歷,說剛開始總是提心吊膽,特別害怕,因為初次接觸,一些安全常識不是很熟。當時機械設備簡單落后,許多重活都是人工操作,工程進度緩慢。幾百米長的隧道開始只能先打兩米,等這兩米隧道頂層加固好,地面上的碎石處理干凈后,再向兩邊拓展,然后再往前推進,兩米兩米的移動。打眼放炮,加固頂層和兩側,用手推翻斗車推碎石方,兩百多人的團隊,人人嚴密監視著隨時發生的塌方和滾石,以保證自己和別人的人身安全。等父親團隊把隧道打通,加固,清理干凈后,鋪軌隊開始了他們的作業,一個團隊對接另一個團隊,一直這樣延續著。因為施工進度緩慢,只能夜以繼日地加班加點。在披星戴月,寒暑交替中,父親團隊分成兩班制,每12小時一輪班,忙碌的日子,如流星般一閃而過,那段歲月依然成了歷史。
現在您看到火車像飛龍一樣穿梭在秦嶺大山脈中,也許并不覺得稀奇,日新月異的高科技已經司空見慣,也令人目不暇接,鐵路系統也在馬不停蹄的更新換代。但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沒有現代化的裝備設施,一切的施工材料都是依靠人抬肩扛。當時木頭枕木一根重40—50公斤,而水泥枕木更是達到300—400公斤,還有鐵軌以及做緩沖用的碎石子,是否有人統計寶成鐵路全線的鐵軌數量,以及土石方的用量,不得而知。即便是現在的條件下,寶成鐵路寶雞至陽平關段,因為地形限制仍然是單線,至今無法逾越。難以想象當年,在那樣落后的裝備,艱苦的環境中,父輩們用怎樣超人意志和吃苦耐勞精神,改變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局面。
1956年7月13日上午10時,在甘肅省徽縣黃沙河舉行了接軌儀式。在這萬人矚目,喜氣騰騰的時節,我父親沒能參加,因為他們在完成部分工程后,已經開赴河南三門峽,雙線隧道工程開工了。如今每當提起寶成鐵路,年邁父親眼中閃爍著渾濁的淚花,難掩心中地歡喜與激動。是啊,剛參加工作,就有幸親歷、參與、建設這條在世界鐵路史上被譽為“中國人驕傲”的寶成鐵路,怎能不令人心潮澎湃,激情蕩漾呢?今天當您坐在寬敞舒適的火車車廂里,享受著便利交通帶來的快感時,您能想到嗎?曾經有那么一批人,風里雨里咬牙堅挺,烈日炎炎下,汗水從頭一直流到腳后跟,他們不怕風霜,不畏酷熱,用踏實奉獻的熱情,用靚麗的青春年華不懼艱辛,修建了這條奇跡般的鐵路,他們就是共和國早期地筑路大軍—鐵路工人!他們平凡,普通,甚至默默無聞,但是他們創造的奇跡卻穿越時空,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鐵路人繼往開來,不斷創造更加輝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