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者是國家新科學體系的構建者,是探究國際前沿科技的先鋒隊,更是搶占世界科技戰略要地的主力軍。對于科研者而言,了解和交流國際前沿科技信息是開展科研工作的首要前提,以往這些信息經常需要每年往返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參加學術活動來獲取的。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席卷全球,線下面對面的交流學習儼然成為了一種奢望。為了使科研發展不停滯,科研工作在疫情期間能夠持續有效的推進,線上抗疫,共克時艱,《科研云》積極組織開展線上學術交流公益活動,這為廣大科研者獲取最前沿科技信息開辟了新途徑!
《科研云》系列科學前沿云講座公益活動由天津大學陳亞楠教授,胡適教授等多位老師發起和組織,能源學人聯合參與,清華校友總會生醫藥學院分會協辦,旨在為學術/產業界一線科研/研發人員提供一種了解和交流國際前沿科技的新途徑!《中國制造2025》中提及了10大重點發展領域,其中新材料是《科研云》首要關注的,因為材料的突破往往是新技術和新產品誕生的基礎。云端講座開展至今,已累計邀請到海內外頂級專家學者開展了50場學術報告,專業聽眾人數累計超過150萬人次。涉及的新材料包括二維材料(如MXene,石墨烯等),碳納米管,鋰金屬,合金氧化物,量子點,金屬有機框架,超分子有機框架,多孔復合分離膜,磁性材料,有機電致發光材料,仿生控冰材料等。涉及的研究體系包括:鋰/鈉離子電池,燃料電池,太陽能電池,二氧化碳還原,柔性可穿戴器件,光電器件,超快光譜,電子顯微學,3D打印等。除了新材料版塊,《科研云》目前亦包含有科研云-生物醫藥版塊和科研云-信息技術版塊?;ヂ摼W+科研的全新模式掀起了更大范圍的多學科交叉研究和多領域協同創新的發展。
在云講座開展的過程中,《科研云》平臺十分注重對國產期刊的宣傳??倳浾f過“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國產期刊作為我國自主掌控科研成果的重要載體,對搶占科技戰略要地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意義非凡!
2020年5月9日,《科研云》將在嗶哩嗶哩,抖音等直播平臺與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共同舉辦“電池中的能源化學”專場,邀請到清華大學張強教授,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先鋒研究員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劉彬教授進行學術專題報告。另外,5月17日,在《中國化學快報》創刊30周年之際,《科研云》也將與其聯合開展系列講座活動。首場報告專題為“綠色與能源催化”,邀請嘉賓包括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徐春明院士,清華大學朱永法教授,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王連洲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王建方教授和天津大學姜忠義教授。
截至目前,《科研云》平臺陸續已與《中國科學》,《EnergyChem》合作開展了多場學術報告,引起了廣大科研工作者的強烈關注。在2020年4月25日,《科研云》與中國科學雜志社就聯合開展了一場“電催化”專題報告。催化反應廣泛應用于能源轉換與儲存、綠色合成與新物質創造等重要技術領域,在提高化學轉化速率、效率和選擇性以及實現清潔能源技術的廣泛普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活動邀請到清華大學王訓教授,北京大學郭少軍教授,湖南大學王雙印教授以及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鄧德會研究員,為電催化相關研究領域的科研工作者帶來了一場精彩絕倫的報告,吸引了近10萬名觀眾的在線觀看和廣泛討論。在這些觀眾之中,除資深的專家外還有大量的青年學者和在讀研究生等一線年輕科研者。據悉,目前《科研云》平臺的科技講座還吸引了很多外國學者或課題組的關注和觀看,這提升了我國在科技研發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在十九大中總書記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年輕科研學者是我國搶占科技高地的生力軍,其研究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在講座過程中,也有大量的在產業界進行產品研發的技術人員參與了報告的學習,其研究能力的進一步提升無疑將增強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帶動市場的繁榮!在今年4月9日發布的《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中指出要加快發展技術要素市場,而《科研云》平臺的建立有望進一步促進產學研廣泛溝通,在全國乃至全世界范圍內深化我國產學研新模式的發展。
《科研云》平臺要做的不僅為廣大科研者提供最新的信息和豐富的知識,更多的是要促進科學思想的傳播。每一場講座中,報告人講述的都是其尋根溯源和歸納總結的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而這正是強勢文化的內涵所在。一個國家的發展,從經濟到科技,最終歸結于文化。文化自信是激勵人們勇往直前的不竭動力。中華文化淵遠流長,在過去的數千年里延續不斷創造了獨一無二的中華文明。優良的文化是有著巨大穿透力和無限生命力的,當強勢文化的思想能夠深入到當代科研者心中,進而滲透到相關科技產業時,我國的經濟活力和實力必然有進一步的提升!
文章轉載來源“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