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 兵
(廣西毛體書法藝術研究會主席)
2013年3月
每年12月26日,是中國、乃是世界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的誕辰紀念日。
在新形勢下,筆者謹以此文紀念他。并與大家共同學習、探討“文化毛澤東與毛澤東文化”。
一,文化毛澤東
文化毛澤東,
毛澤東文化。
這是兩個相關而又不同的概念。它的中心詞互換為定語,內容有別。前者重在講人,后者重在講文化。
文化毛澤東——一即國學文化孕育了毛澤東;
毛澤東文化———即毛澤東成就和發展了不朽的國學文化。
什么是國學和國學文化呢?
簡而言之,國學就是中國的學術。對中國學術的運用就是國學文化。
國學之名,起源于20世紀民國初年。是粱啟超、章太炎等人提出的“相對于西方學術的本國傳統學術” 。
胡適說,“即別于國外輸入之學問而言,凡屬于中國固有學問范圍以內者,皆曰國學” 。
在毛澤東眼里,所謂國學,就是中國的傳統學問,就是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系統知識。包括經、史、子、集四部中包含的學問。
按清代《四庫全書總目》的劃分,經、史、子、集四部,分別是:
經部-------為六經、文字訓詁學;如《周易》、《說文解字注》等。
史部------為史志、地理志;如《史通》、《二十四史》、《明鑒》等。
子部------為諸子各家及兵、醫、農、歷算、技藝、小說,儒、法、道典籍;如《荀子》、《孫子兵法》、《老子》等。
集部------為詩、文。如《楚辭》、《樂府詩集》等。
下面,我們從幾個方面的影響,來看國學文化孕育了毛澤東。
1、 舅父的影響
毛澤東入學前在外婆家(湘鄉唐家坨)度過。外家10多個舅父,古文功底很好,儒學文化氛圍極濃。其中八舅父文玉欽,讀過幾年儒家經典,頗有文才,便在家開設蒙館,教文家子侄們讀書。
毛澤東跟隨舅父,十分被疼愛。于是,在舅父的教導下,幾歲就能背誦《三字經》、《百家姓》等書,還居然能寫一手頗為像樣的毛筆字,舅父高興得到處向鄉親們夸耀。
后來8歲回到韶山,入讀南岸私塾,第二年竟然會對對子。
有一次,塾師鄒春培先生要外出,給學生布置背書,他卻在老師外出后帯頭和同學們去池塘游泳。待老師回來,塾館空無一人。鄒先生趕到池塘邊,見學生們正戲水游玩,一個個水淋淋的,便惱怒地板起鐵青的臉,狠狠嚷道:“孺子不可教也!”。
學生們趕忙回到蒙館,鄒先生知道是毛澤東帶的頭,想“出對子” 處罰他。因為對對子比背書難。鄒先生想了一下,便在黑板上寫下:“濯足”,要毛澤東答下聯。這時,毛澤東不假思索地從容走上講臺,寫下了“修身”二字。
即:濯足——修身。
鄒先生無奈,又出:“牛皮菜”,毛澤東略微思考一下便答:“馬齒莧”。
“牛皮菜”—“馬齒莧”!
鄒先生不得不贊嘆:“馬齒莧”— “牛皮菜”,馬對牛,對得好,對得好哇!
小小年紀,剛入一、二年級就會對對子,從何而來?而且這不是一般的對子,是有出處的。
如“濯足”出于《孟子》“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
“修身”則出于《大學》“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
后來知道,這是從外家的舅父那里學來的。因為在外家,其八舅父文玉欽已經教他一些難度較高的童蒙詩文,背了相關的書,如《千字文》、《六言雜字》、《神童詩》和駱賓王的《詠鵝》、李紳的《憫農》等。還跟舅父學習對對子。
毛澤東在建國后曾經這樣說:“八舅父是個大好人啊,他不僅是我知識上的啟蒙老師,他還教我怎樣做人。他對我毛澤東是有大恩的!”
2、幾所私塾老師的影響
毛澤東8—16歲,先后在南岸、關公橋、橋頭灣、鐘家灣、井里灣、烏龜井、東茅塘等七所私塾讀書。
這六年的私塾,毛澤東自己概括為“六年孔夫子”。
這其中,由于受到老師的國學教育,他——
8歲(在南岸)能對對子;
11歲(橋頭灣)能寫一手好的歐體字。
同時還師從周少希先生臨習錢體(錢南園,乾隆監察御史,書畫家,顏體最得真意的典型代表。代表作有《九歌長卷》等。善畫馬,人稱“瘦馬御史”)。開始閱讀《精忠傳》、《水滸傳》等古典小說。
13歲(井里灣)能寫詩。
開始攻讀《尚書》、《周易》、《禮記》、《三國演義》、《西游記》等10多部經典。
那時(1906年秋),塾師毛宇居(毛澤東的族兄),因毛澤東經常亂跑而責罵他“放肆”、“不聽話”。毛澤東見他憤怒而要求罰他背書,說“那你叫我背書好了”,毛宇居偏罰他作詩,指一天井叫他“我要你贊井” !
毛澤東圍井轉了兩圈,便贊出一首詩:
“天井四四方,周圍是高墻,
清清見卵石,小魚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遠養不長” 。
1907—1909年夏,毛澤東離開井里灣,停學在家務農兩年。期間熟讀了《四
書五經》、《三國》、《左傳》、《水滸》、《岳飛傳》、《春秋公羊傳》、《說唐》、《隋唐演義》等書。
他白天干活,晚上幫父親記賬,并寫下了《耕田樂》詞:
“耕田樂,天天有事做。近沖一墩田,近水一墩望,多年副產積滿倉。農事畢,讀書甚馨香,
坐待時機自主張” 。
這詩中,透出了他復學的愿望。
1909年秋,復學機會來了。
因一小塊柴山,毛澤東的父親毛順生與別人打起了官司,對方有人在衙門當官,精通法文,口若懸河,以至讓沒理變有理,官司被打輸。
為此,毛順生決心讓兒子到烏龜井私塾,師從熟悉法文的毛岱鐘先生。毛岱鐘畢業于政法學堂,以訟筆著稱于韶山一帶。是對毛澤東影響非常大的、具有新觀念的知識分子。
于是,16歲毛澤東學法。
由此萌芽了“依法治國”思想。為今后親手制定的法律,奠定了堅實基礎。
如:土地革命初期的《井岡山土地法》
抗日戰爭時期的《陜甘寧邊區憲法草案》
建國初期的臨時憲法 《共同綱領》
這些法律,都是毛主席親手制定的。
此外,毛澤東在私塾里背書,都是從背句、背章到背整篇、整本。從頭到尾,背誦如流。這對后來的影響非常大。他后來之所以經常引典,信手拈來,生動風趣,妙語聯珠,主要是在私塾里大量的整篇、整本背書的結果。
3、湖湘文化的影響
湖湘文化是現今湖南境內長期以來形成和發展的一種區域文化(“湖”指洞庭湖,湖南在該湖以南。“湘”即湘江,是湖南境內的第一大河)。
在中原文化(即儒學文化)南移
的大背景下,湖南成為以儒學文化為正統的省區(以北宋創建的岳麓書院講堂上懸掛的清代御匾——“道南正脈”,顯示其儒學正統),并且出了許多大家十分熟悉的文化名人、巨匠、大師。
如周敦頤,王船山、胡宏、張栻,曾國藩、左宗堂、胡翼林,譚嗣同、楊昌濟等人。
湖湘文化最崇尚“實功”。
如: 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張栻主張——
“不尚空談,講求實用” 、“知行并發”。
又如:晚清洋務派首領左宗棠提出
——
“縱讀數千卷奇書,無實行不為
識字”。
宋代文學家胡 宏提出——
“行之行之而又行之”。
湘軍之父、兩江總督曾國藩提出——
“勇于行事,頑強力行”。
因此,毛澤東在“練達世情皆學問” 的求學精神指導下,1917年暑假,與同學肖子升徒步漫游考察了長沙、安鄉、益陽等五個縣,力行踐履治學傳統,并且主張——
“不僅要讀‘有字的書’,還要到社會中去讀‘無字之書’”。
毛澤東本是湖南人,在湖湘文化中,他最佩服的有幾個人:
一是楊昌濟。
1914年,21歲的毛澤東進入湖南第一師范學習時,師從楊昌濟,并在楊的指導下,認真閱讀王船山在《讀通鑒論》和《宋論》中提出的一整套經邦治國的思想綱領,全面系統的研究湖湘文化。
期間,楊昌濟特別喜歡和器重毛澤東。
后來,楊到北大任倫理學教授,將毛澤東召到北京,提供食宿,視如己出。并將他引薦給北大圖書館館長李大釗,解決了他的就業問題。兩年后楊病逝,毛澤東成了楊的女婿,楊則影響了毛澤東的一生,既深且巨。
二是歐陽詢和懷素
這兩人都是長沙人,唐代大書法家。分別是楷、草的巔峰人物。書法風格勁險,刻厲,平正中見奇強。尤其是懷素的狂草,草而不野——
“醉來信手三兩行,醒后卻書書不得”。
毛澤東的書法就是從歐體中(當然也還有其他體)吸取營養,在懷素的狂草中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成為現當代“行草書圣”、“天下第一書”、“天下第一人”。
三是曾國藩
毛澤東說:“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
1)曾國藩愛讀歷史,行軍打仗離不開《二十四史》,毛澤東也有相同
的愛好。
2)曾國藩贊《紅樓夢》,說一
部紅樓夢道盡世態炎涼。毛澤東一生都在閱讀《紅樓夢》。建國后對八大軍區司令員說,“《紅樓夢》要讀三遍” 。并當場背誦其中的一些章節,令四座皆驚。
3)毛澤東的口頭禪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此句則出于曾國藩的文章。當然,孟子也說過同樣的話:“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4)曾國藩推崇:“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毛澤東老年時分別為自己的女兒取名為“李訥”、“李敏”。
5)曾國藩提出:“做官以不愛錢為本” ,毛澤東則一生不拿錢。
6)曾國藩提出:“行軍以不擾民為本”,毛澤東則仿效曾國藩為湘軍士兵作的《愛民歌》、《得勝歌》、《解散歌》、《保守平安歌》,于1928年親自寫下了《三大紀律 八項注意》歌,將“不擾民”以紀律的形式規定下來。
( ——“做官以不愛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 源自曾國藩于咸豐十年——1860年2月定立的《八本堂》。
其內容是:
讀書以訓詁為本
作詩以聲調為本
事親以得歡心為本
養生以少惱怒為本
立身以不妄言為本
居家以不晏起為本
做官以不愛錢為本
行軍以不擾民為本)
特別指出的是,毛澤東后來指揮紅軍為什么能夠戰無不勝呢?(據專家們考證,經毛澤東親自指揮的戰斗,共400多場,只有象土城等3、4場失敗,其余的百戰百勝)。
這其中,是國學文化的作用。
第一, 毛澤東把一部《三國演義》無條件的 當作戰術;把一部《孫子 兵法》無條件的當作戰略。
第二, 拿半個世紀前的曾國藩作為兵法之寶。當年,湘軍起初屢屢戰敗,后來為什么把洪秀全的太平軍終于打敗呢?其奧妙是——
曾國藩認真分析、掌握、利用太平軍的致命之處。
洪秀全起兵時,反對禮教,提倡天主教——這是不適合中國人的心理。曾國藩即利用這種軟肋處,反其道而行之,結果很快使太平軍徹底崩潰。
因此,毛澤東總結后,很有感觸的指出:在中國,要成就政治事業,必須“適合中國人的心理”。
在抗戰時期,蔣介石的軍隊為什么節節敗退于日本侵略軍,就是違背中國人的心理。
于是,毛澤東根據中國的國情,1938年5-6月,反復闡明“兵民是勝利之本” 的人民戰爭思想,發表了《論持久戰》,“以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蔣介石、白崇禧歸納《論持久戰》的兩句話),帶領全國人民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并制定了相應的戰略戰術,最后打敗了日本。后來又用同樣的指導思想打敗了蔣介石反動軍隊。
這就是曾國藩治軍思想影響的結果。
此外,還有一個影響,那就是——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
岳麓書院創建于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也是現存書院中, 規模較大(占地21000平方米)、歷史最悠久、保護最完整的一所。是湖南大學的前身。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享有“千年學府”美譽。
1917年,湖南公立工業學校遷入岳麓書院辦學時,校長賓步程親筆題寫了一塊“實事求是”的匾牌,懸在書院的屋檐之下。1916年——1919年,青年毛澤東曾經寓居岳麓書院半學齋,與蔡和森在這個地方討論各種問題,天天從“實事求是”的匾牌下進進出出,抬頭即見“實事求是”四個大字。由此,深深刻印在毛澤東的心靈中。
后來,在延安,中央黨校修建竣工,1943年的一天,大家去找毛澤東題匾,毛澤東即拿來4張二尺見方的麻紙,沉思片刻,快速揮毫,一氣呵成,寫上“實事求是”四個雄健瀟灑的大字。
從此,這四個大字都石刻于各級黨校的大門內,成為全黨學習馬列主義的座右銘。成為毛澤東思想的基本點和精髓。
“實事求是”這一命題,最早出自西漢班固的《漢書·河間獻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后來,湖南學者王船山作了深刻的闡述,提出:“即乃窮理”。曾國藩進一步解釋后提出“格物須知”。毛澤東最后把它改造后,賦予新意,把完全富于新內涵的“實事求是”納入哲學最高領域,成為改造主、客觀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并用其貫穿于黨的指導思想。
僅這一詞語的提出與演變,從班固——王船山——曾國藩——毛澤東的“實事求是”,可以清楚的看到了國學文化、特別是湖湘文化對毛澤東的滋養和潤澤。
以上,就是我講的“文化毛澤東”,就是國學文化孕育或成就了毛澤東。
二、毛澤東文化
毛澤東文化——就是毛澤東成就和發展了不朽的文化。
中國幾千年來,民族文化,或國學文化孕育的不只是毛澤東,有文化的也不只是毛澤東。但毛澤東卻是歷史的巨人。
為什么呢?
因為他的文化作品,無論無形的、有形的,都是很了不起!
最大的作品是——
一個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一個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
包括:毛澤東的軍事思想
毛澤東的哲學思想
毛澤東的治國、治黨思想(毛澤東的文學藝術和外交等)
也就是:雄文數十卷;
詩詞數百首;
書法數萬件。
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黨建等所有領域。
下面,我講一下有關毛澤東思想、詩詞、書法的一點體會。
(一)關于毛澤東思想
一些正式文件中給的定義是: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它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把中國長期革命和建設中的一系列獨創經驗的理論概括而成的,適合中國情況科學的指導思想。它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適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這個定義較長,其梗概是——
一個馬列主義的原理
與中國實踐相結合
由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共黨人概括
是適合中國的科學指導思想
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這一定義,是經過專家們的集體統一討論概定的,并寫入了黨的歷史決議。應該說,這已經明確地揭示了它的內涵。具有最高的權威性。人們無可置疑,不可挑剔。
但是,我們在探討“文化毛澤東”這一課題中,經過仔細推敲,卻發現它只提外國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明顯地遺漏了中國的傳統先進思想和理論。這又覺得有所不足,有所遺憾。雖然其中提到“把中國長期革命和建設中的一系列獨創經驗 的理論概括而成的” 一句,但這一句中的“經驗的理論”,并不同“國學思想理論”的內容劃等號。
事實上,毛澤東思想不僅僅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承與發展,更重要的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先進思想和理論的傳承與發展。它的根置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它的來源,除馬列主義原理之外,很大部分來自國學文化,來源于中國的許多賢人志士的思想。
第一,毛澤東思想的支柱內容,來源于國學文化。
如:
實事求是——源自西漢的班固《漢書》及湖湘文化。
群眾路線——源自孔子的“民為本”,唐太宗的“水與 舟”。
獨立自主——源自孔子、屈原的獨立思考精神。源自湖湘文化
的 “獨立根性”精神。 這里的“根性”,
就是根本的特性。
北宋著名哲學家周敦頤提出:
“師心獨往,以一人之意識經緯成一學說。”
宋學者王夫之主張:
“以堅貞刻苦之身,自立宗主”
譚嗣同主張:
“獨立之根性使然也”
又如——:
毛澤東的軍事思想,來源于古代《孫子兵法》 和《三國演義》等軍事戰略、戰術思想。 同時還吸取和總結古人 ——如劉邦、曾國藩等人的軍事思想。
第二,毛澤東思想的幾個核心理念,也來源于國學文化
如
造反有理
這一理念,常常被人誤解或曲解,或望之生畏。其實,這是被壓迫民族和弱勢群體的一個共同理念。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毛澤東主席說,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千頭萬緒,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造反有理。
“造反有理”源自儒家思想。
儒家的核心學說《周易》,就是造反有理的典籍。它闡述,世界事物都是 “一陰一陽”組成的。而且陰與陽都在不斷運動,不斷的“否定之否定”,向自己相反的方向發展。陰之極是陽,陽之極是陰。此刻是陽,彼刻是陰。這就是造反有理的最初理論根據。
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合乎于易經,合乎
于我們的傳統思維。
古人說“反者物(道)之動”。運動就是不斷的正反轉化、陰陽轉化。平時我們說的“革命”,實際上就是陰陽的運動和變化。這是無休止的,誰也不可避免。
又如
斗私批修
這也是儒家思想。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
魏源說:“細行修身”。
斗私批修,這里的修,本意是自我修身的修。后來延伸為國際共運的政治術語,專指共產主義運動中對馬克思主義的歪曲、篡改、否定的一類資產階級思潮和政治勢力,是國際工人運動中打著馬克思主義旗號反對馬克思主義的機會主義思潮。“批修” 一詞,即指批判修正主義。在文革中使用頻率最高。所以在“徹底否定文革”的形勢下往往被人規避之。
其實,斗私批修,就是不斷的反省自己,不斷的去掉私欲,不斷的清除異己。這樣才能純潔自己,實現“厚德載物” 。
王陽明說“立德、立意、立功。”
許多名人、許多仁人志士,大都以此為目標,不斷修煉自己,成就自己。
曾國藩、蔣介石、毛澤東······這些大人物,為什么天天寫日記?日記就是訓練自己心靈的方式,就是修身養性。
雷鋒之所以平凡而偉大,就是天天寫日記,天天修身,反省自己,督促自己。
一個人如此,一個團隊、一個無產階級政黨、一個共產主義陣營也如此。
毛澤東主席曾經說過,我們共產黨的發展壯大,要靠兩個結:一是團結,二是總結。這里的總結,就是反省修身。
再如——
一分為二
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任何事物都有對立面,互相依存。
毛澤東主席也曾經解釋過,任何事物都是對立的統一,都是一分為二。看問題,辦事情,都得考慮這“一分為二”,都得注意正反兩方面的因素。解決問題要注意“解決了一個問題,可能掩蓋另一個問題”。如果不是這樣就會犯左的或右的錯誤。
歷史上,或我們的生活、工作中,常常就出現這樣的情況:要么“全盤否定”, 要么“全盤肯定”。 或者“一刀切”, “一邊倒”,或者“大呼隆”······
比如,國際共運史,就出現一代否認一代,或后代否定前代,結果導致了東歐巨變,蘇聯垮臺。這是最大的悲劇!
又比如:講“年青化”,“知識化”,則把老的全部撤退了,“大學文憑”滿天飛,一下子變成“清一色”。 結果呢,給許多環節脫了鉤,走了彎路。這就是違反毛澤東的“實行老、中、青三結合” 的思想。這“老、中、青”實際上就是一個整體內部矛盾的“對立統一”。相互依賴,相輔相成。
此外,還有:
“精神變物質”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矛盾的特殊性與普遍性”
“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還有毛澤東的軍事戰略思想
如:人民戰爭
攻心為上
黨指揮槍
英雄氣概
時空轉換
強弱轉換
民主集中
官兵一致
支部建在連隊上
戰略渺視而戰術重視
統一戰線
統籌兼顧······
所有這些,都是集合中國文化的精髓提出來的。或者說,是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實踐中傳承和發展了國學思想與理論,并經過歷史的檢驗,證明是顛覆不破的真理。
當然,十月革命的槍聲,吹響了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給中國帶來了馬列主義,帶來了光明,帶來了走向成功的外部條件和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這是無可辯駁的事實。
但是,從哲學的角度看,有了外因、須有內因之配合。內因是主要的,外因須通過內因起作用。
因此,在歐洲革命的風起云涌,尤其是俄國革命風暴的影響下,毛澤東把國學思想、理論與馬列主義原理有機地結合起來,靈活運用于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實踐,形成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取得了巨大成就。這一偉大現實,任何人無可厚非。無可就內外兩種因素厚此薄彼。尤其對毛澤東思想的創始人——毛澤東的歷史功績,更不能在他逝世后或者中國今天的強大而有半點置疑和詆毀。不能象今天孩子、孫子有寶馬奔馳之后,就說父親和爺爺當年艱難蹣跚的不行、沒本事。
毛澤東是國學孕育和成就的人民領袖、無產階級革命家。他沒有留過洋,對本國國情最為了解。他讀的馬列書籍,不一定比陳獨秀、李立三、王明、瞿秋白、博古、張聞天的多。引用的馬列主義詞匯也較少。而且曾經被指責為“山溝里出不了馬列主義” 的 “土共” 、“毛共”。但是,他的國學經典,卻信手拈來,為我所用,寓意深刻,富于哲理。每一篇文章,每一次演講,每一項決策,都體現著馬列主義原理的中國化。無一不折服,無一不震撼。
應該說,在他身上,國學勝于外國理論。如果說,在他的思想中看不到國學思想的深深烙印和他偉大的天才,而只看到“拿來主義”,只看到他是個會寫總結的秘書、記錄員、材料收集員,那么不僅詆毀了國學,詆毀了開國領袖,還陷入了極“不自信”的自我毀滅的深坑和懸崖。
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就出現過對國學“不自信” 的照搬外國的典型代表,甚至出現過連本民族的漢語言文字的否定。
比如:
魯迅在《病中答救亡情報訪員》中提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陳獨秀說: “強烈地主張廢黜漢字,中國文字,既難載新事新理,且為腐毒思想之巢窟,廢之誠不足惜。”
瞿秋白說:“漢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齷齪最惡劣最混蛋的中世紀的茅坑!”(瞿秋白文集二卷六九〇頁)。
這些主張,最后被歷史捶棄了!
在革命戰爭年代,黨內曾經出現的陳獨秀、張國燾、李立三、王明、翟秋白、博古、張聞天等左、右傾路線錯誤,這些路線的頭目,無一不在外國留學接受西方思想。他們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照搬蘇聯模式,照搬外國理論。結果實踐證明都失敗了。使黨和革命走了彎路。
后來, 倒是毛澤東用中國的國學思想救了中國,用所謂“世界上最齷齪最惡劣最混蛋的中世紀的茅坑——漢字” ,並以它為核心的文房四寶,打下了人民的江山,建立和發展了新中國。
可見,如果我們理解毛澤東思想,僅認識為外國思想理論結合中國實踐的產物,是不夠的。如果遺漏了國學思想理論,那是一個重大的失誤。如果只承認外國理論指導中國實踐,那正好失去了中國的自信,而且也違背毛澤東思想來源的事實。
同時,也要特別指出,毛澤東思想是毛澤東的偉大功績。在中國歷史上早已有定論。這一點不能有非份。但是,在給定毛澤東思想這一概念中,如果我們將毛澤東在毛澤東思想的主體地位有意貶低,有意邊緣化,就有“偷天工為己有”之否定、替代、并列的嫌疑。這不僅對一個領袖,更是對國人帶來最大的傷害。而且也給貶低毛澤東的人一個自我暴露的鏡子。因為毛澤東,己經通過一個世紀的實踐檢驗,它是黨的化身,是人民的化身。是有史以來最有資格稱為“人民兒子”的人民公仆!
(二)毛澤東的詩詞
這是世界公認的“如投槍”、“如利劍”、“如千軍萬馬”,無人比擬。連毛澤東的敵手蔣介石,都五體投地。
如:《沁園春·雪》
這是毛澤東1936年親自率紅軍抗日先鋒隊,東渡黃河,準備開赴冀察前線途中寫下的。 1945年重慶談判時,發表后震撼山城。國民黨文豪聚首應對,無一勝之。蔣介石為此不得不佩服。一篇《論持久戰》,一首《沁園春·雪》,蔣介石發自內心的6次呼叫“毛澤東萬歲”!
但是,現在有的學者、教授, 在毛澤東主席逝世30多年之后,似乎“站在學術的高度” ,道貌岸然地評說《沁園春·雪》。說詞中“秦皇漢武畧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不嚴謹”、“不講平仄”、“不對仗”、“犯合掌”。甴此否定這首詞的經典地位。其實,這是“蚍蜉撼大樹”。
歷史上,被公認寫得最好的崔顥一首《黃鶴樓》 ,并不是規范的七律詩。其第一、二、三句連續出現“黃鶴”,第三句連用六仄,第四句以三平調煞尾。也不用對仗。第五、六句的“漢陽樹”、“鸚鵡洲”,亦似對非對。
然而,此詩卻是脫口而出,一瀉千里。聲調自然而無造作、音節瀏亮而不拗口。而且一詠,則把人們立即帶入了極美境地。這種藝術上不泥古道的出神入化,一千多年來一直被人們視為經典,千古絕唱。
據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載,李白登黃鶴樓時欲賦詩,因見崔顥詩而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 此說不管有無其事,但李白兩次以《鸚鵡洲》 、《登金陵鳳凰臺》的摹擬崔顥詩留于世人,不必考則足以看出崔顥《黃鶴樓》的份量了。
這例子說明什么呢?說明評論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的現在一些“學者”、“教授”——只是機械地“就書論書”,是“有知識沒文化”的“一介書生” 。他們不懂或詆損了一個無產階級領袖的胸懷。
在毛澤東看來,“秦皇漢武”,雖然都是很了不起的大帝國君主,但有歷史武功而“畧輸文采”---沒多大文化。到“唐宗宋祖”,雖然會點弄墨興文,顯赫一時,但仍“稍遜風騷”---才華畧有遜色。即使到元朝始祖“成吉思汗”,雖然是橫掃歐亞的“一代天驕”,但也只知道“彎弓射大雕”!……
為什么“畧輸文采”又“稍遜風騷”以至“只識彎弓射大雕”呢?用魯迅的話說,那就是 “如此而已”,“而已,而已” !不管“秦皇漢武”,還是“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不過如此罷了, “罷了,罷了”!他們遠遠不及無產階級,不及勞苦大眾,不及共產黨-----“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今天的事實,難道不正是證實了毛澤東的斷言嗎?
毛澤東主席1958年12月21日曾經這樣注釋過他的詞:
“雪:反封建主義,批判二千年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面。
文采、風騷、大雕,只能如是,須知這是寫詩呵!難道可以謾罵這一些人嗎?別的解釋是錯的。
末三句,是指無產階級。”
由此可見,毛澤東主席從來是是非分明,從來都堅持“藝術為政治服務”的。政治第一,藝術第二。創作如此,評判也如此。因此,他的詩詞,無一不是人們戰斗的武器。這就是一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詩人。
如果說,一些人認為 “文采、風騷”不對仗,是“合掌”,那么他能否就此修改個規范來呢?而且修改后能否保持原來的氣勢與魄力呢?
可以大膽地說,倘若水平很高,也不過是當年蔣介石門下的幕僚與文豪罷了!
(三)毛澤東的書法
這也是國內外一致公認的“行草書圣”,中國書壇“藝術巔峰”,“天下第一書”、“第一人”。
之所以如此評價,不是因為他是政治領袖而故意抬高,而是他創造了中國書法史上“四大之最”:書法實踐時間最長、臨習碑帖最廣、留下手跡精品最多、書法知名度最高。他的書法藝術,真正達到了“表情達意”的最高境界,是人民性與藝術性,藝術性與實用性的統一。而且巧妙地運用草書的筆意來寫行楷,用行楷的字法來寫草書。大氣磅礴,目前無人比擬,無人能超過。
如:
1)“沁園春·雪”
2)“人民日報”
3)“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略)
同志們,
歷史已經證明、或將繼續證明:毛澤東是幾千年來,無人比擬的世界偉人。
他不會用槍,只一根拐棍,一支卷煙,蹣跚于山山弄弄,革命隊伍前。救苦救難,建立紅軍,開劈根據地。帶領人民走“農村包圍城市”的自己踏出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
他在短短的22年里,以文房四寶,推翻了“三座大山”。接著,他又在短短的19年里,以一篇《論十大關系》和“兩論”在兩個超級大國的高壓下,實現了“兩彈一星”上天,建立了中國自己的工業體系,爭得了聯合國席位,滅了帝國霸王威風,打開了日本、美國邦交大門,使中國以嶄新的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他一生無私,為革命獻出了6位親人;所有稿費全部交給黨,自己的兒子送到前線。
他奮斗到最后,臨終前還指揮唐山地震救災。
他遺憾地扶袖而去,卻給中國、給世界人民留下永遠用不完的精神遺產。
回顧歷史,古往今來,我們品味毛澤東:
一個“教書匠”,一個沒有“大學文憑”,一個沒有“出國留學”的農民“石三伢子”——
他的魅力在哪里?
在文化,在國學的運用自如!
他的偉大在哪里?
在于這樣一個不朽的公式:
天才 十 國學 十 人民大眾;
在于對“人民”、對“藝術”的敬畏精神。
他是“文人化的政治家” ,
又是“政治家的文人化”!
毛澤東,
中國的驕傲!
人民永遠紀念他!
2013年3月12——5月18日在廣西部分大學演講禞。
分別刊載于《毛澤東書法研究》、 《中國毛體書法家協會網》、 《廣西毛體書法網》
撰稿于南寧半島東岸
2013年3月3日
班兵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