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介
陳超,名緒民,號凈土堂主,1971年生于山東汶上縣。現居北京,先后就讀于山東輕工美術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少時得山水畫名家楊昌峰先生開蒙親授,后受教于中國著名山水畫大家程大利、黃國民先生。結業于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創作院,中國藝術研究院湯立、尹滄海中國畫意象造型髙研班。現為中國青年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城市藝術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理工大學美術學院水墨研究所秘書長、北京美術家協會昌平分會會員、菏澤市青年美術家協會理事、黃國民中國畫工作室高研班教學助教、黃國民中國畫工作室專職畫家、中國東岳泰山玉書畫院執行院長,廣東省長征文化書畫院副院長、正音中國公益慈善畫廊藝術總監、凝香閣美術館特邀畫家。
作品欣賞
師造化 得心源——山水畫寫生之我見
唐代畫家張璪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已成為歷代畫家遵循的座右銘。畫者,于自然中悟得天地之道,方明畫之真意。
寫生,即“外師造化”的基本手段,同時,也是創作的一種形態,它同樣要求畫家“澄懷味道”、 “遷想妙得”。感悟、體驗天地自然物象與心靈的溝通。古往今來,畫家莫不是在天地自然中游歷山水,在生活中觀察和感悟,窺探天地萬物之理。寫生本身就是創作,是創作的一種必不可少的形態。對景寫生,不是“照搬”,仍需注重意境的表現、位置經營、氣韻生動,方能體現水與墨交融所產生的瞬間美感,使其具有藝術的靈性,又有生活氣息。黃國民先生常對我們講:“畫中國山水畫,不走進大山中寫生,很難把握住山水的靈魂,只有經常到自然山川中,身臨其境進行親身觀察、體驗、感悟,在大自然中尋找創作的靈感”。
中國畫是以筆墨表達物象的完整性,由傳統文化的底蘊所支撐,沒有形就沒有神,形神兼備,方成畫境。只全其形,只是為物立照,一味強調筆墨形式,則魂不附體,遠離“林泉高致”的山水精神與審美情懷。
先生常常對我們講要“胸中有丘壑”,山水畫是通過自然山川來表達畫家的精神世界的,所以必須事先將山川裝入胸中。 “胸有成竹”, “目識心記”是山水畫家的基本功。
五代畫家荊浩隱居太行洪谷,常危坐終日,縱目四顧,以求奇趣,以發思慮,寫山真骨,“攜筆復就寫之,凡數萬本,方如其真”,終成《筆法記》,作《匡廬圖》,創“危峰重疊,壁立千仞”的北方山水流派。黃公望常居富春江,并飽游其景,“袖攜紙筆”,凡遇景物,輒即模記。清代石濤,在名山大川中感悟藝術的真諦,提出“脫胎于山川”,并要“搜盡奇峰打草稿”,這更加驗證了師法自然的重要性。師造化,澄懷“拜石求法”,古人云“山水比德”,意寓于此!
歷次寫生中,先生教導我們細心體會自然山水之“剛毅、豪放、恢宏蒼茫、寬博大度”等各種氣勢,悟自然山水之結構、疏密、方正、沉穩之氣韻,悟天地自然精神之大美。一點一線,均須感受天地自然之情。 “胸裝五岳,尺幅而有泰山河岳之勢,片紙而有秋水長天之思”, “師造化”,“得心源”,筆下方能流淌出最美的畫卷。
時下倡導個性的張揚、藝術的多樣性,各種自我表現大行其道,更有甚者把個性與自由凌駕于作品客觀價值之上,偏離了藝術作品的“真、善、美”。當下山水畫盡管在個人“風格”的形式上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豐富,但仍然掩蓋不住空洞與蒼白。正如黃賓虹先生說“畫者以理法為鞏固精神之用,以情義為運行精神之用,以氣力為變通精神之權”。山水畫創作品格的提高,乃是理法之根本,而理法則需借助筆墨語言完成。中國畫筆墨表現之高低,是畫家性格、氣質、學養之綜合體現。山水畫只有堅持“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原則,在實踐中不斷進行探索和嘗試,才能不紹于古人。
先生強調最多的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畫家一定要多讀書,把自己融于自然之中,深刻的感受自然,達到忘我、無我的境地,才能達到天人合一之境界。
我將追隨先生左右砥礪修行。
——2018年6月18日陳超于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創作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