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軍,藝名王小軍。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香港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青島鳳翰畫院常務院長,三都澳畫院畫師。
曾先后就讀于北京畫院著名畫家郭石夫、楊瑞芬先生工作室、中央美術學院張立辰大寫意創(chuàng)作班、國家畫院沈鵬先生工作室、中國美協(xié)第二屆高級創(chuàng)作班和清華大學造型藝術高研班、中國美院山水研修班、中國美院書法研修班和人民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名家推廣班。
美術作品在《美術》、《美術界》等報刊發(fā)表過許多作品。曾先后赴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等國家進行文化交流和藝術采風活動。作品被鄭板橋紀念館,俄羅斯駐華大使館,塞舌爾共和國駐華大使館及國內外眾多藏家收藏。
二、藝術評論
澄懷以觀道 空中生妙有
—王曉軍花鳥畫藝術印象
陳學仕
荷塘靜靜,兩只可愛的白鵝交頸私語。
一陣微風吹過,珠珠清露滑落在水面上,荷塘里泛起圈圈漣漪,縷縷荷香如歌聲般飄過,秋日戀曲的旋律在晨露中奏響。
春光明媚,遒勁的老藤盤曲纏繞。
絢麗的凌霄花悄悄開放,兩只淘氣的小雀兒傲立枝頭,振翅欲飛。誰言“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金風送爽,惱人的秋老虎似乎剛剛離去。
幾只鵪鶉或聚或散,憨態(tài)可掬,溫馨祥和地共處于一隅。盛放的秋菊立于竹石之側,青青竹葉發(fā)出泠泠響聲。
……
欣賞曉軍兄的花鳥畫藝術,往往給人產(chǎn)生一種走進文學殿堂的愜意,而他的身份卻是一位畫家,一位當代實力派花鳥畫家。
閱讀《醉露》,很自然地想起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浮現(xiàn)六朝蕩舟心許的妖童媛女的身影,也仿佛先秦“白露為霜”的伊人于“在水一方”的追尋中找到了歸宿。閱讀《凌云》,耳畔便回響起陳涉“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的感慨,但這又分明是代表普通百姓發(fā)出的“安知燕雀凌云之志哉”的反問。閱讀《居安圖》,頗見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詩意,蘇東坡對居所“寧可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的高雅品位亦立于眼前,而題款中的“居安圖”又使人耳畔響起少陵先生“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鏗鏘之聲。
有人說曉軍是一位新時期的文人畫家。是的,曉軍身上流露的文人氣質和他關注現(xiàn)實、關注自然的文人情懷,使他的畫作天生就具有了濃濃的書卷氣。而其空靈的氣韻、洗練的筆墨、鮮明的形象、有致的節(jié)奏、精巧的構圖,總是產(chǎn)生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獨特藝術魅力,吸引著觀者去想象、去回味、去追尋……
曉軍說自己從小就喜歡文學,愛讀中國古典文學、現(xiàn)代童話、先鋒詩歌、小說和國外同體裁的文學作品,更喜讀卡夫卡、薩特、杜拉斯、惠特曼、馬爾克斯等大文豪的作品,而且還喜歡研讀佛經(jīng),參禪悟道。而這些正印證了李苦禪先生關于“畫之上有書法,書法之上有文學,文學之上有音樂。
什么是書畫家的學問?曉軍在書法和文學等藝術方面的確狠下了一番功夫,將自己的繪畫天賦與文學、書法等多方面的藝術素養(yǎng)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從而使他的花鳥畫藝術總是滲透著天地自然社會之道,滲透著“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的禪意。我們閱讀其畫作,每每穿越在“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感覺中——時而在詩經(jīng)楚辭的游廊中漫步,時而在唐詩宋詞的殿堂中穿梭,而且不時遇見撫琴舒嘯的高士、吟詩對弈的圣哲……
梅蘭竹菊和荷花等花鳥畫傳統(tǒng)題材常常出現(xiàn)在曉軍的筆下,優(yōu)雅的水仙、潔白的玉蘭、淡雅的芙蓉、攀援的凌霄、紅火的炮仗等各種花卉,以及象征自由長壽的仙鶴,老家與鄉(xiāng)親們形影不離、看門守院的大白鵝,家鄉(xiāng)大青山下常見的鵪鶉、喜鵲、麻雀、綬帶等各類飛禽,也自然地從曉軍的筆端幻化而出,流露著親切的鄉(xiāng)野氣息。
曉軍是一位非常熱愛生活的人,他每年大部分的時間都浸染于大自然的山明水秀和鳥語花香之中,他說自己常常夢見小時候和小伙伴們到大青山牧羊、采蘑菇的情景,也常常想起自家那些憨厚可愛的大白鵝。他還說,小時候家里的那些鵝說不準就是王羲之墨池邊的那些鵝穿越而來的呢。
這句話從喜歡閱讀魔幻現(xiàn)實主義小說的曉軍口里說出來,我信。從自幼信佛、參禪修行的曉軍的口里說出來,我更信。
還是2004年在北京進修期間,曉軍特地去北京郊區(qū)租了一間民房寫生。從草長鶯飛的春暖時節(jié),一直到白雪紛飛的隆冬季節(jié),曉軍朝迎日出、夕送晚霞,看著炊煙裊裊升起于村頭、皓月千里出沒于東山,陪農(nóng)民兄弟們一起到田間勞作,同蟋蟀蛐蛐們聽泉放歌……
但詩意的寫生,并沒有沖淡曉軍對生活現(xiàn)實的關注。2009年夏季的一天寫生歸來,曉軍突然對農(nóng)家的麥子發(fā)生了濃厚的興趣。坐車來到京郊小湯山,他心情激動地看著金黃的麥浪,嗅著清新的麥香,眼前立刻浮現(xiàn)出原來和家人一起收割麥子的情景,一種從未有過的想親近土地的情感油然而生,揮毫創(chuàng)作的沖動涌上心頭,他當即決定創(chuàng)造性地將麥穗畫入自己的作品。
于是,經(jīng)過反復的寫生之后,他還主動花20元錢向農(nóng)民買了一把麥穗,好回到住處悉心研究——盡管農(nóng)民朋友一再推辭,最終還是沒有拗過善良率真的曉軍。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從構圖到筆墨語言,曉軍可謂是冥思苦想,不斷地進行探索和提煉——他用傳統(tǒng)畫蘭草的方法畫莖葉,用點染法畫麥穗,借鑒白石翁畫蝦須的手法畫麥芒,然后在畫眼出點綴以工細的草蟲,使整幅畫面動靜相宜、工寫結合,陡添了幾絲令人驚嘆的靈氣。而麥子下面那渾厚的黃土地,則略施點染,留下想象的空間。題款常常是畫龍點睛,命名為“厚土生金”“穗穗足金”等富有美好寓意的名字,一方面揭示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五行相生的理念,另一方面又突出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感恩大地母親的深厚情感。
曉軍認為生而為人,就應當志存高遠。有人說他是一個畫家中的文人,而我認為曉軍是一名朝圣者,一個以慈悲為懷、通過花鳥畫藝術以技求道的虔誠的信徒。
在這個物質主義思潮蔓延、消費文化流行,人類與大地母親日漸疏離、生態(tài)危機日趨嚴重的世界,人們恨不能將大自然敲骨吸髓、吸干榨盡,更為悲哀的是,圣潔的藝壇亦遭此災難,自由的思想和高蹈的精神日趨萎靡。但讓我備感欽佩和看到希望的是,曉軍始終堅守自己的理想,用那支充滿靈性的畫筆,傾盡他全部的才情,熱情地揮寫鄉(xiāng)野、揮寫田園——那片人類的童年生境,人類的精神故鄉(xiāng),熱情地謳歌親切可愛的小生命——那些平等的眾生,那些前世今生的兄弟姐妹……
一次交談中,我問曉軍是什么機緣使他喜歡上了佛、癡迷上了佛,從而打坐參禪、修行悟法,他說是小時候去書店買書,偶然看到一本關于佛教的書他就喜歡上了,這種熱情一直保持至今,并且近兩年養(yǎng)成了堅持吃素的生活習慣。這些話語讓我想起了弘一法師。愚鈍如我輩者并不懂佛法,但我卻始終對佛的慈悲保持著一種至上的敬意。弘一法師中年頓悟,而曉軍也在少年時期就喜歡上了佛教。弘一法師看見一只螞蟻都會繞著走,怕傷害了這些小生命,曉軍堅持食素者亦是這種慈悲心懷。
我認為曉軍是一位內心純凈的人。因為從小生活在鄉(xiāng)間——那片孕育了文學理論大家劉勰和其著作《文心雕龍》的神奇土地,而且一直喜讀童話,少年時期便較早接觸佛教思想,又一直從事藝術事業(yè),求學于外時還常常夢回故里,內心始終保持了純凈恬淡的境界,從而遠離了社會的污染。
曉軍說:“我對自己的要求是用出世的態(tài)度修行,用入世的態(tài)度作畫。”在與他的交往中,在閱讀他的畫作時,我感受到的是他內心的清潔澄明,以及他對社會和人生積極進取的期許,他將儒家自強不息的君子之德,道家澄懷味像的審美意趣,佛家普渡眾生的宗教情懷,都凝練在了自己飽滿的筆墨之中。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曉軍始終保持著與現(xiàn)實的距離,遠離名與利的誘惑,堅持以澄澈恬淡的心境修煉心性,以達到道的自由境界,同時以此來創(chuàng)作至真至善至美的藝術,以此來奉獻社會、擁抱這個大時代。
曉軍很多的畫面上均蓋有一方閑章:空中生妙有,出自于佛教經(jīng)典《金剛經(jīng)》。他經(jīng)常提醒自己在生活中不要太執(zhí)著于有,也不要太執(zhí)著于無,要超脫于世相追求藝術和人生的真諦,力求達到一種計白當黑、空中生妙有的藝術境界和大道至簡的人生境界。
在人生與藝術的朝圣路上,愚以為小軍兄已經(jīng)登堂入室;以修行砥礪繪畫,以繪畫滋養(yǎng)生活的小軍,會越走越好。
我們衷心地祝福他!
陳學仕
散文作家
甘肅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
甘肅有色冶金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