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洗征塵,英雄歸故鄉。3月26日晚7時,稷山縣人民醫院第一批支援武漢抗“疫”4名隊員凱旋歸來,受到當地的熱烈歡迎。
出色地完成支援湖北的醫療任務,把河東兒女的好品質、好作風、好形象、好口碑留在了江漢大地。她們所在的山西省第四批支援湖北醫療隊,榮膺“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的稱號。
此時此刻,作為稷山縣人民醫院第一批支援武漢的4名隊員之一,副護士長薛菊霞百感交集,熱淚盈眶。回想馳援湖北的近五十個晝夜,她心潮起伏,思緒仿若飄帶,拉回了難忘的江城。
“我是護士長我先上”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稷山縣人民醫院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號召,按照省、市、縣安排部署,先后派出兩批共6名醫護人員隨隊馳援湖北。
在湖北抗擊新冠肺炎病毒的最緊要關頭,薛菊霞和其他三名同事主動請纓、聞令而動,舍小家顧大家,白衣執甲、逆行出征。她們于2月9日到達武漢,先后奮戰在江漢方艙醫院和袁家臺醫院抗疫第一線。在與疫情決戰的47個日日夜夜里,她們用行動彰顯使命,用責任詮釋擔當,用大愛感動病患,充分展現了醫者仁心和河東醫人的良好形象。
“我是護士長我先上!”作為曾經參加抗擊“非典”、禽流感、礦難救援等多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經驗豐富的老護士,薛菊霞第一時間向院方遞交了請戰書和入黨申請書,義無反顧地奔赴武漢,參加了新冠病毒抗疫阻擊戰。
在進駐江漢方艙的每一天,薛菊霞穿著厚厚的防護服、隔離衣,戴著雙層口罩和護目鏡,除了采血、取藥、分藥,量體溫、測血壓、采集咽拭子,補給生活用品、配餐等一系列程序化的工作,還細心觀察她所分管病人的心理狀態,發現異常時及時溝通疏導,增強患者與疾病斗爭的信心。每當看到病人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她的內心比她們還要開心,一切疲憊和勞累都化為烏有。
在病人陸續康復出院數量減少的情況下,薛菊霞和隊友又轉站接管了蔡甸區袁家臺醫院。薛菊霞擔任院感工作,協助并監督所有醫護人員、保潔員穿脫防護服,消毒液配置,醫療廢物收集等工作,事無巨細,保證隊員“零感染”。
在這個特殊的環境中誰沒有壓力,誰不害怕病毒的侵入,但面對重重困難,薛菊霞依然堅持,不斷挑戰自己的人生極限。這,就是對國家最大的熱愛,也是對“白衣戰士”這份職業最大的尊重。
“父愛給了我逆行的力量”
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平常而不平凡的人挺身而出、負重前行。
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為了武漢街道能夠早日恢復車水馬龍,薛菊霞舍棄小家,負重前行,展示了“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新時代白衣天使的職業精神。
只是,緊張工作之余,夜深人靜的時候,薛菊霞推窗遙望北國,心頭有酸楚,更有愧疚!
“我甚至是背著不孝的罵名,義無反顧逆行武漢的。”薛菊霞清楚地記得,當她報名參戰的時候,慈祥的老父親剛剛辭世,她本應在家守孝,陪伴和照顧母親,但是在國與家之間,她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前者。
“有人說父愛如山,讓我們有所依靠;有人說父愛如傘,在雨天為我們撐起一片藍天;有人說父愛如海,能包容我們所有缺點。而我卻說父愛如燈,照亮我前行的方向,給我逆行的力量!”薛菊霞在日記里這樣寫道。
薛菊霞的父親生前是一名農村基層黨支部干部,在村里生活、勞作了一輩子。在她小時候就常聽父親說,“我是一名老黨員,我要聽新聞,了解時事政治”;在她上學以后,父親教育她要有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的勤奮精神;在她長大成家以后,他時常告誡和提醒薛菊霞兄妹三人,在工作崗位上要誠懇待人、勤勉工作,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父親的言傳身教,讓薛菊霞耳濡目染,不斷地樹牢自己的人生坐標。
在諾大的方艙醫院,每天面對存有恐懼、焦慮、壓抑情緒的病人,再加上超負荷的工作強度,“在武漢近兩個月日子里,每一次進艙,其實都是挑戰。”
每每想起父親,薛菊霞便增添了無窮的力量。“父親,是您生前的教誨給了我正能量、給了我前行的勇氣和力量,使我以昂揚的斗志、旺盛的精力、必勝的信念投入到保衛武漢阻擊戰中。”薛菊霞在日記里寫道,“親愛的父親,雖然我還沒能加入中國共產黨,但我知道我現在是一名白衣戰士,服從命令,排除萬難、勇往直前是我的職責所在,我將努力把自己鍛煉成為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來告慰您的在天之靈!”
“我是踐行者我無悔”
“50余天,只是漫漫人生微不足道的小小漣漪,可正是這微不足道的漣漪,承載了我最樸素的夢想,我是踐行者我無悔!”薛菊霞說。
發揮專長,治病救人。薛菊霞沒有擲地有聲蕩氣回腸的豪言壯語,更多的是將信念化作逆行時的付出與堅守。
在支援武漢的醫療隊里,有58歲的老黨員,也有30出頭的新青年,薛菊霞跟戰友們一道,守護著每一個黎明和夜晚。“每當有病患康復出院,那就是我最幸福的時候,覺得來這趟值了!”
“唯有信念執著,方向正確,人心團結,才成就了我們這批堅強的隊伍。”薛菊霞說,“我們無愧于使命,我們為理想而戰,是如此的純粹。我們來過,我們無悔!不久的將來,一切都將歸于平淡,可我們知道,江城曾經有我在。永存余心的信念,是繼續前行的航標!”(黃河新聞網記者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