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透社/文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經濟動蕩,汽車業同樣面臨嚴峻考驗。值此行業巨震的十字路口,是加緊瘦身、暫緩向"四化"轉型?還是主動求變、苦練"內功"加緊厲兵秣馬呢?想必縈繞在不同車企腦海中的將會是不同的答案。
就在上周,廣汽菲克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廣汽菲克中方股東——廣汽集團近日發布公告稱,公司第五屆董事會第40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廣汽菲克委托貸款的議案》,同意通過子公司廣州汽車集團財務有限公司按股比向合營公司廣汽菲克汽車有限公司提供委托貸款5億元(股東雙方共10億元),期限一年,利率為放款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一年期LPR利率。
此消息一出,職業敏感性使然,相信很多媒體同仁都會和車透君一樣,想到同一個問題——獲此10億元貸款,廣汽菲克將會拿來做什么呢?
補充現金流和轉產口罩,系媒體誤讀
有一種媒體聲音稱,這10億元貸款將用于補充廣汽菲克日常生產經營的現金流。
據車透君從內部人士處了解,這種說法實屬誤讀。廣汽菲克用于日常生產經營的現金流,一直都處在正常運轉中,因此并不存在需要補充一說。
另一種媒體聲音更是腦洞大開,先援引外媒報道稱,FCA集團正準備效仿中國車企,利用位于亞洲的工廠轉產口罩,捐贈給美國;后來便推論道:"廣汽菲克作為FCA在華的合資公司,其位于廣州和長沙的兩家工廠就極有可能是麥明凱鎖定的工廠,增資或與其生產線轉產有關。"
官方消息很快辟謠了。3月26日,菲克亞太宣布,其工業設備子公司柯馬(Comau)正在中國工廠推進防護口罩的各項生產籌備,計劃每月產量超過100萬個。
很明顯,廣汽菲克并不會步上汽通用五菱和比亞迪的后塵,在國內疫情逐步趨穩的情況下轉而生產口罩了。
全球化的Jeep 在中國市場的中國道路,需要資金技術保障,這筆資金正是FCA在此關鍵時刻對于中國市場高度重視的物質性體現。
蓄勢新車型和新技術,為轉型賦能
那么,這10億貸款將作何用呢?
車透君發現,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不容忽視,那就是今年正值廣汽菲克成立的十周歲生日(3月9日)。
正所謂"十年育樹",如今正值廣汽菲克由"小樹苗"茁壯成長"參天大樹"的關鍵期,而這10億元貸款,正是這顆大樹促進生長的"肥料"。
至于具體用處,在去年廣州國際車展的現場,其實便有端倪,當時廣汽菲克在發布會現場公布了一系列攸關"轉型大業"的規劃——
首先,Jeep品牌已啟動并將在中國市場率先推進全面電動化,2024年前將實現Jeep全系列產品的電動化。同時,Jeep品牌將加速在智能網聯技術上的升級換代和本土化研究,在2023年前實現全系列產品車聯網100%裝配率。
其次,借助FCA的領先技術,Jeep品牌將實現自動駕駛技術的快速升級和應用,在L2級起步的基礎上,實現領先行業的配置水平。
由此可見,雙方股東提供的這筆10億元的委托貸款,將主要用于三大方向:一是中長期產品規劃,二是加速全系SUV產品新能源戰略落地,三是智能網聯和自動駕駛技術方面保持行業領先。
這對于廣汽菲克而言,都是蓄勢新十年的大計。
車透君發現,廣汽菲克的計劃很清晰,那就是在更充裕的資金支持下,持續推進產品型譜的研究與探索,以圖在未來進一步擴大產品在不同品類市場的覆蓋率,從而推動自己在中國市場長期可持續的穩健發展。
高效應變固本強基,合資新思考
至于說,為什么要向股東雙方貸款呢?
這其中的理由也很簡單。借助股東雙方的力量,資金籌措成本更低,融資方式也更高效。
傳統汽車業的"轉型大業"本身就任重道遠,絕非一蹴而就。這更需要合資車企一邊仰望星空,一邊腳踏實地。
車透君認為,再往更深里分析,可以說,廣汽菲克此次獲得股東雙方的高效賦能,也為處在新時代變革期的合資車企釋放出了一個重要信號:致力于中國本土化的合資車企,應該善于站在兩大股東肩膀上,在資金、技術等來源上都保持更開放和更高效的利用方式,讓股東各方資源的整合,形成多維度的"1+1>2"效應。
廣汽菲克這次通過股東獲得10億元委托貸款的方式,雖非涉及金額重大,這對于業界來說,既是一次有益的嘗試,也是一個可行的樣本。
事實上,廣汽菲克過去近一年來都著力推進產銷一體化改革,具體的做法是同時"加減法"——對終端市場的"賦能",而對經銷商的"減負"。在一系列務實舉措的推動下,廣汽菲克的經銷商網絡健康度不斷提升,產業鏈上下游"事業共同體"的凝聚力不斷加強。
寫在最后:
近日讀完斯坦利.麥克里斯特爾著的《賦能》后,車透君很受啟發。面對威脅和沖擊,預測不是唯一的解決之道,應對一個錯綜復雜的環境,更有效的辦法是發展韌性,學會如何布局以應對未知的世界。
作為中國最年輕的主流合資車企之一,廣汽菲克就非常善于發展韌性,高效利用雙方股東的資源,未雨綢繆地蓄勢新車型和新技術,并"穩有基、進有力"地不斷推進體系轉型。
站在新十年起點上,廣汽菲克體現出來的這份緊迫感與進取心,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它一定能不斷進化升華處變不驚,也必將迎來春和景明的時刻。
(車透社原創文章,主編羅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