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楊 皓
在西藏各地的山間湖畔或村落關隘,時??梢钥吹揭蛔煽坍嬘蟹鸾腆鹧缘氖瘔K和石板壘成的祭壇——瑪尼堆。在高低不一的石堆頂部,通常擺放著一具牦牛頭骨,質樸雄健的牛角高昂著指向深藍色的天空,仿佛是青藏高原上一種永恒的象征,帶給旅者無邊無際的神秘感。
而在拉薩這座“日光之城”,在許多民族服裝、藝術品和旅游紀念品上,也常常會見到牦牛或牦牛頭的圖案。另外,藏傳佛教里的護法金剛(多吉)的法身,是一位威嚴的牦牛頭大力神。
注:上圖左起第一個為金剛(多吉)的藏戲面具。
在拉薩大昭寺等西藏著名寺院在歡慶“雪頓節”時,人們會一邊跳起以牦牛為圖騰的舞蹈,一邊由寺院高僧向由人扮成的牦牛敬獻哈達。
牦牛,是西藏人民心中的“高原守護神”,是勇猛和力量的象征。
牦牛曾廣泛分布于我國華北、內蒙古以及歐亞其他地區;但近現代以來,由于全球氣候轉暖、冰川退縮,牦牛現在僅存于氣候寒冷、空氣稀薄、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注:有資料顯示,全世界現有牦牛約1700萬頭,大都分布在中國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
然而,世代居留在此的牦牛,卻能夠適應以高寒、高海拔和低氣壓環境為主要特點的自然環境和特有的高原植被,它們通常棲息于人跡罕至、海拔3000米-6000米的高山草甸和高寒草原、高寒荒漠等區域??梢哉f,神秘而潔凈的青藏高原是牦牛的原生態樂園。
西藏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牦牛這一物種具備很強的耐寒和耐缺氧能力。有學者在對牦牛進行科學研究后發現,它們具備適應高海拔低氧環境的生理特點,比如胸腔發達、氣管短粗、肺活量大,肺泡隔內毛細血管和彈性纖維含量豐富,血液內的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含量高等。這些特點大幅提高了牦牛在高海拔低氧環境下肺臟內的氧氣利用率[1,2]。
牦牛不僅是西藏牧民的主要運輸工具,同時也是牧民的生活百寶箱。牧民的帳篷和藏毯是用牦牛毛編織而成,酥油和奶渣是用牦牛奶為原料制作的,牦牛肉可食用,牦牛皮可做鞋做馬鞍,牦牛角能做容器,牦牛糞更是牧民們生活的必需品,既能生火取暖又可擋風保暖。
在蒼茫的青藏高原上生存的人們,與動物之間建立起了相互信任和需要的關系。至今牧民們依然保持著自然放牧牦牛的傳統,母牦牛能夠自然懷孕而泌乳,通過乳汁讓自身耐寒和耐缺氧的優質基因代代相傳。
西藏人民傳唱著關于牦牛的歌謠、喝著牦牛的乳汁長大,現在牦牛又能給人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
比如,在我國珠峰地區,牦牛是海拔6500米以下的唯一物資運輸工具。這一依托于珠峰的生意,一直以來都是當地鄉鎮的重要收入來源[3]。
此外,隨著牦牛奶產業逐漸發展壯大,營養豐富但產量稀少的牦牛奶為西藏牧民實現高質量的脫貧奔康帶來了更多希望。
過去,西藏牧民用牦牛奶制作酥油和奶渣,這一傳統方式耗時長、效率低,且收益往往很低;而現在他們將牦牛奶出售給企業,既能實現更高更穩定的收益(注:通常企業收奶價格比牧民自己生產酥油奶渣出售的價格高出30%),牧民的勞動力也能得到解放,增強了他們脫貧奔康的信心。
所以,牦牛不僅僅是西藏人民的精神圖騰,也是西藏發展具有地方特色扶貧產業的根基所在。發展好牦牛產業,一定能夠更好地造福藏區人民。
參考文獻:
[1]魏青,俞紅賢,張勤文,李莉,荊海霞,牛海林,薛乾,梁林. 高原牦牛肺泡組織結構的觀察和比較[J]. 黑龍江畜牧獸醫,2011(09):47-49.
[2]張勤文. 不同海拔地區牦牛的肺組織形態學比較[J].中國獸醫科技,2004(02):73-74.
[3]珠峰腳下的一場“馬拉松”會議[N].
https://www.sohu.com/a/305933218_267106
#健康中國行 高原之寶在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