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人學國際基金會首席專家李春光老師與著名的國際中文教育機構TLI集團(臺北語文學院)的新一代掌門人何再生先生,在北京·中日青年交流中心,以“跨文明教育是怎樣煉成的”為主題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對話,何再生先生結合TLI六十多年的發展經歷,分享了中華文化如何進行現代轉化并在世界各地進行跨文明級的互動與有效傳播的生動經驗,同時,雙方也就建立一個國際性的前沿思想運營與內容傳播陣地進行合作的事宜達成了深度共識。
本次討論的主題是為跨文明的教育是怎樣煉成的?人學國際基金會學術研究認為跨文明分三維度:橫向——以地理國界來區分的諸多區域文化與民族格調的經驗碰撞;縱向——以思想內涵來區分的關于語文教育背后之文明功能、意義與問題的跨學科碰撞;境界——以文明升級為區分的下一代人類文明:面向未來的語文教育跟時代前沿領域的跨界融合。
兩位老師從聆聽一首即興選取的東西方風格迥異的音樂開始,來共同面對一次關乎人性的作品,并品位了一番即便是看起來如此“不同”的世界諸文化特色的音樂作品中,“共通的人性”是如何從中一躍而出的。并由此提出:“共通的人性”是否是跨文化的教育的真實用武之地,不同國家、地區乃至文明的人們之間進行思想溝通和語文教育的豐富體驗和多元方法又是怎樣的?
接下來,兩位專家討論了跟傳統的學校教育或科班教育相比,跨文化的教育最大特色是怎樣的,它面臨的難題有哪些,尤其是當今中華語文的跨文化教育的整體情況的痛點、缺陷和危機在哪里?從跨文化到跨文明轉化,其背后的本質是否意味著一種系統性的文化故事與精神圖騰的展開、尊重與互鑒?由此我們是否可以得出:跨文明教育是否是“另一種”教育?
此外,兩位老師也進一步探討了跨文明教育和當今時代前沿領域跨界碰撞的諸多話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使得可結構化的數據和信息作為一種“知識”的傳遞都變成了可以被機器人取代的領域,微軟小冰在藝術創作方面正在探索機器與人的邊界,美女機器人索菲亞已經獲得沙特國籍,今年微軟小冰也正在申請成為擁有清華大學正式學籍的一名“學生”。身處從工業文明到人工智能文明的過渡時間,當下我們討論跨文明教育,是不是也要慎重地思考下一代人類文明的教育。
最后,當今的意識科學、復雜性科學與量子物理學的前沿進展導致了全新世界觀念的變遷,這些和傳統理性主義截然不同的思想跟我們今天的跨文明教育是否有什么共同的內在聯系,它跟中華文明的原生基因有什么出乎意料的契合之處,這是不是意味著當今世界的文化教育領域已經開始表現出一種全球性而非單一西方性的新的文藝復興?中華文明的原生基因怎樣在其中爆發出嶄新的活力,甚至由此引領新的世界主流文化?更多本次相關探討思想成果,可以關注人學國際基金會創辦的先鋒性思想對話欄目《假說》的第二期,將在同名公眾號上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