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是個外詞,又名“禪那”,這個詞來自于梵語的詞根dhyan——含義是“已經去了遠方”。“禪”是個佛法修行專用詞,意思就是沒了頭腦分別的意識心,擁有了絕對的寧靜。寧靜就是無念,沒有妄念和雜念。無念不是沒有念,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而是什么都知道。——這就叫覺知,也就是禪。
所以,禪就是覺知,覺知即是“禪”。
可是,在佛陀時代,使用的是大眾語言巴厘語。在巴厘語里,dhyan成了jhan。佛法傳到中國之后,jhan就被音譯成中文:“禪”。后來中國的禪宗在唐代由鑒真和尚東渡傳到了日本,日本把jhan又簡化為Zen,意為日本禪宗,這個Zen就成了“禪”通用的外文詞。
以上是關于“禪”的來歷,是“禪”的文化知識。
“禪”的本義卻不是文化知識那么簡單,而是無頭腦意識妄想分別的覺知,它是一種無我的境界。也就是中國圣人老子《道德經》提出的“無為”境界,這種境界就是無所住而生的清靜心。
真正的佛法修行提倡的境界就是“禪”,佛陀同老子的智慧是不謀而合的,圣人的境界都是不謀而合的,都悟到了一個真理,因為真理是“唯一”的,沒有之二。圣人之道一定是合一的,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圣人。
所以,禪即清靜心,清靜心即禪。禪和清靜心是不二的。
那么,有的人可能會問,我有時候打坐入定很清靜,什么都沒有想,像是空了一樣,這個清靜的片刻就該是進入“禪”了吧?
其實,那個連清靜都算不上,更何況“禪”了!那個最多叫安靜,你安靜了一會兒,僅此而已。
清靜不同于短暫的安靜,清靜是有覺知的持續,禪是清靜的相續,它一但發生,就不會是偶爾的,也就是說,不存在偶爾的清靜或禪。清靜或禪是絕對的見性得解脫的境界。
“禪”在中國詞匯中又叫“禪定”,《六祖壇經》有曰“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外離相自然內不亂,內不亂自然能外離相。所以,禪即定,定即禪,禪定不二。但是,嚴格來講,禪是指比較高的解脫境界,是大智慧,普通意義的定就純屬狹小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