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瑋琦
有人問:“為什么要那么努力的讀書?”
“為了考上一個好大學”
“為了將來能找份好工作”
“為了能過上富足的生活”
“為了改變我家貧窮的現狀”
“為了……”
……
所有的這些答案都顯得那么現實。讀書,仿佛只是一個晉身的工具,只是一個成功的敲門磚。
但是這次“武漢疫情”卻給了孩子們一個響亮的答案。
當各大媒體把“武漢疫情”嚴峻形勢公布于眾的時候,面對突來的災難,我們開始緊張。家家戶戶大門緊閉,城市封社區,農村封村落,昔日喧鬧的街道變得空寂冷清,我們可能從來沒有想到過我們對于外面的空氣會如此恐懼,不知道外面的空氣里懸浮著什么樣的危險——在災難面前,我們的無知讓我們變得渺小。
于是我們在專家的忠告下,把自己關在家里。習慣于社交的我們,在家里刷手機,看疫情,體會各種無厘頭的謠言帶給我們的恐慌。電影明星、歌星、網紅帶給我們短暫的快樂之后,就是更深層的焦慮。我們不知道疫情什么時候會過去,不知道什么時候可以走到街上自由的呼吸,不知道什么時候可以和朋友同事們愉快的交談。于是明星、歌星、網紅帶來的快樂顯得那么的暗淡無光,電視劇、動畫片、手機游戲也變得索然無味。
最開始是84歲的鐘南山告訴我們有一種危險的病毒在我們身邊傳播;也是鐘南山告訴我們不要慌,待在家里不出門就是最好的防疫;還是鐘南山告訴我們疫情一定會得到控制。
可以說當鐘南山院士挺身而出的時候,我們仿佛看到一道金光透過黑壓壓的烏云直射下來——是他給了我們面對災難的力量。
而我們那些所謂的“讀書理由”竟然是那么的蒼白無力。
可能直到現在我們才發現原來我們追捧的娛樂明星們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行星,而像鐘南山這樣的專家,這樣擁有深厚知識力量的人,才是給我們帶來光明,帶來能量的恒星,才是解救世人苦難的大菩薩。
今年開年最流行的一句話就是:“初一一動不動;初二按兵不動;初三紋絲不動;初四巋然不動;初五依然不動;初六原地不動;初七繼續不動;幾時能動?鐘南山說動才動!”
這里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鐘南山的力量,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知識的力量。足夠的知識才是讓我們充滿希望脫離苦海的力量。
知識如何獲得?當然是讀書學習。鐘南山教授一直都在努力學習,刻苦鉆研學術,20多歲名牌大學畢業,40多歲赴英國進修,60多歲帶領醫護工作者抗擊非典,如今80多歲的他依然掛帥親征,趕到武漢,與“冠狀病毒”戰斗,著實令人佩服。
其實我們在上小學的時候,教室里就會掛著一些標語:“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但是我們雖然認識了這兩行字,卻忘了這兩行字的深意。而在“武漢疫情”洶洶而來的時候,當孩子再問:“媽媽,我為什么要讀書?”我們必須堅定地告訴他:要做一個像鐘教授那樣有知識的人。
知識不僅能改變我們的生活,還能救世人于水火。
當危險來臨的時候,我們不能害怕,而是要用自己的知識去戰勝危險。學好科學知識,不僅對個人有利,更對我們的國家有利。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第一生產力,國與國之間的較量是就是文化和科研技術的較量,是信仰的較量。
我們生活在一個和諧有溫度的國家,但是我們要知道這個世界并不和平?,F在的戰爭不僅是導彈大炮的比試,更可能是生化武器的較量,是科技與創新速度的較量,是文化和民族信心的較量。
鐘南山教授不可能保護我們一輩子。我們需要培養更多像鐘南山教授那樣的人才,未來,需要年輕一輩的崛起。
讀書,是一種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