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寫龍第一人|世界文化理論創新系列文章
作者: 汪禮賢 (原創)
二十一新世紀,人類現代科學枝術發展突飛猛進,核能開發、人造太陽、基因工程、量子計算機、大數據、人工智能、5G時代、互聯網和物聯網等等,讓人眼花瞭亂,經濟全球化在全球范圍內如火如荼進行,經濟高速發展。
當我們從人類歷史長河中看待波瀾壯闊的人類發展歷史時,我們將會看到一個顯著的變化,那就是枝術和經濟呈加速度發展的趨勢。這種加速度發展的程度到底如何呢?早在二十多年前,英特爾的創始人摩爾給了一個他的觀察,即每16個月,芯片的運行速度增加一倍。摩爾定律不僅對芯片運行速度適用,而且對于儲存人類全部信息的介質的發展也適用。這是技術的更新迭代速度。
讓我們再來初略看看人類經濟的發展的變化速度。200年前的一萬年,全球人類活動所創造的GDP約占人類一萬年全部總量的5%,而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200年間人類的GDP則占人類歷史創造總量的95%。200多年的時間,創造的財富可以把之前一萬年創造的財富忽略。這其中絕大多數的貢獻是科學技術所帶來的增加值。如工業革命所帶來的蒸汽機、電力、核力、計算機、互聯網、城市化等等。
壹、人展發展歷程
38億年前,在被人類命名為“地球”上的星球的某些分子組合起來,形成一種格外龐大微妙的結構體,我們稱為“有機體”,有機體經過幾億年的逐步演變而發展變成了細胞,細胞經過幾十億年的不斷演變而變成微生物、植物、動物和人,這就成為了“生物學”。
大約7萬年前,某些叫作“智人”這一生物,生發出了一種復雜的框架,名為“文化”,有了文化的智人開始真正的打上了人類的標簽。
在人類發展史上,發生了三次大的革命:
一、第一次大的革命一一認知革命
大約7萬年前“認知革命”正式啟動了人類文明。人類剛起步時,其實還有南方古猿、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梭羅人等人種,但他們都逐漸退出了人類的舞臺,直到只剩下了現在的智人,這其中包括了黑種人、白種人、黃種人及棕色人種。能讓智人延續至今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會一種武器一一“語言”。智人會利用語言來進行溝通交流和編造故事,這種新型溝通交流“技術”的出現,被科學家們命名為“認知革命”。正是由于這種特殊的語言交流武器,讓智人可以消滅其它猿人等競爭對手,獵取食物,而繁衍發展壯大,至到現在,全世界智人有7O多億人囗,而且數量還在增加。
二、第二次大的革命一一農業革命
12000年前"農業革命”讓人類加快了文明發展的步伐。那時,人類開始馴化牛羊、耕種小麥、玉米和稻谷等自然資源來飽腹。這種開始操控動植物的生長來獲得食物從而改善自身的生活方式被科學家們稱為“農業革命”。
農業革命包涵了四次大的工具革命:
1、新石器時代,大約在14000年前至10000年前,使用打磨的石器等生產工具。
2、青銅器時代,大約在10000年前至5000年前,使用青銅器等生產工具。
3、鐵器時代,大約在5000年前至16世紀,使用鐵器等生產工具。
4、近代,16世紀至18世紀,它直接影響了工業革命。近代農業革命的到來使人類人口呈爆炸式增長。
三、第三次大的革命一一科學革命
500年前的“科學革命”結束了人類"靠天吃飯"的舊思維模式,形成了人類發現自然規律和掌握自然規律的"科學思維"模式。從此以后,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有了質的飛躍,人類的生產力也進入了"人類制造"階段,人類創造的財富實現了幾何數倍增。
科學革命實質上是科學思維方式的革命,思維方式的改變能解決科學進程中發生的危機。在科學革命中,其中一種學科在進程中形成的科學思維方式會迅速輻射到其它學科領域,乃至推廣到人類社會生活中去,進而提高整個人類的認知力和全社會的生產力。
科學革命有四次大的飛躍革命:
1、16-17世紀哥白尼的“日心說”標志了近代科學誕生。后通過開普勒、伽利略和牛頓等大批為代表的科學家的努力下,形成了近代經典物理科學體系。
2、19世紀以生物學、化學、物理學的重大理論突破為主體。典型的能量守恒定律、進化論和細胞學被稱作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
3、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電子、X射線、天然放射性等物質的發現,讓人類對物質結構的認識由宏觀領域進入微觀領域。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建立讓物理學和整個自然科學及自然觀、世界觀都發生了有史以來最重大的變革,象征著科學界和人類的認知步入了現代。
4、21新世紀初開始的第四次科枝飛躍。第四次科技飛躍基于網絡物理系統的出現,網絡物理系統將通信的數字技術與軟件、傳感器和納米技術相結合。與此同時,生物、物理和數字技術的融合將改變我們今天所知的世界。
四、人類四次科技飛躍帶來的四次工業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一一蒸汽機技術革命,開創了“蒸汽時代”(1760-1840年)。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指18世紀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這一次技術革命和與之相關的社會關系的變革,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或者產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2、第二次工業革命一一電力技術革命,開創了“電氣時代”(1840-1950年)。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世紀70年代,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的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大大加強,壟斷組織應運而生。
3、第三次工業革命一一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革命,開創了“信息時代”(1950-2012)。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后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
4、第四次工業革命一一綠色技術革命,即將開創"綠色時代"(2013- )。
2013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4月7日至11日舉行。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多家廠商參展。中國以近600家參展商規模成為東道主德國以外的最大參展國。在為期五天的展會中,“工業4.0”概念受到關注。輿論認為,作為工業領域的全球領先展會,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推動了“第四次工業革命”。參展商和觀眾們對本屆展會都給予高度的評價。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以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虛擬現實,量子信息技術,可控核聚變、清潔能源以及生物技術為技術突破口的工業革命。
這是一場全新的綠色工業革命,它的實質和特征,就是大幅度地提高資源生產率,經濟增長與不可再生資源要素全面脫鉤,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脫鉤。以歷史視角觀察,用工業化的角度觀察,使我們清晰地認識到,世界第四次工業革命,即綠色革命已經來臨。
五、前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嚴重后果一一環境惡化、資源危機、全球氣候變暖
18世紀中葉以來,人類歷史上先后發生了三次工業革命,發源于西方國家及衍生國家,并由他們所創新所主導。第一次工業革命所開創的“蒸汽時代”(1760-1840年),標志著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渡,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偉大奇跡;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入了“電氣時代”(1840-1950年),使得電力、鋼鐵、鐵路、化工、汽車等重工業興起,石油成為新能源,并促使交通的迅速發展,世界各國的交流更為頻繁,并逐漸形成一個全球化的國際政治、經濟體系;兩次世界大戰之后開始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更是開創了“信息時代”(1950-2012),全球信息和資源交流變得更為迅速,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被卷入到全球化進程之中,世界政治經濟格局進一步確立,人類文明的發達程度也達到空前的高度。第三次信息革命方興未艾,還在全球擴散和傳播。
前三次工業革命使得人類發展進入了空前繁榮的時代。與此同時,"人類制造"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資源消耗,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生態成本,急劇地擴大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進入21世紀,人類面臨空前的全球能源與資源危機、全球生態與環境危機、全球氣候變暖危機的多重挑戰,由此引發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綠色工業革命,以一系列生產函數發生從自然要素投入為特征,到以綠色要素投入為特征的躍遷,并普及至整個世界。
貳、人類科技和經濟雙輪驅動發展模式的弊端
當今時代,科技是人類主要生產力,經濟發展與科學枝術的發展是同步的,是一對雙胞胎兄弟,科技和經濟雙輪驅動是現在人類發展的模式。
然而科學枝術是雙刃劍一一既可以造福人類,也可以毀滅人類。同時,經濟不受約束不受節制的過度發展也給人類帶來很多負面的東西。
一、科技是雙刃劍一一既可以造福人類,也可以毀滅人類
曾經有科學家預言一一人類科技發展如再不受到控制,人類將會走向自我毀滅!
“本世紀的風險非常高,”英國宇宙學家馬丁·里斯說。正如馬丁·里斯所言,20世紀以來,人類的科技水平呈指數級飛速發展,超過了以往科技發展的總和,按照這種趨勢,21世紀到22世紀,人類科技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是,科技是一把雙刃劍,隨著科技發展,其劍刃也日益鋒利,而且任何集體甚至個人都有能力使用這把劍,所以確保其僅用于積極方面的難度越來越大。
隨著基因編輯科技高速發展,人類正在大跨步向一個方向前進,那就是造物主,而越趨近這個方向,人類的未來反而越撲朔迷離。
有人說,人類的末日是小行星撞擊地球、伽馬射線暴、太陽大爆發等等自然災害造成的等等。隨著科學枝術的突飛猛進人類末日看起來更有可能來自于人類自身科技和經濟的過度逆向發展而帶來的全球氣候變暖而造成的大洪水災難和因濫用抗生素而人為制造的眾多的超級細菌危害人類生存,以及基因武器、生化武器、核武器等毀滅人類。同時人工智能飛速發展而帶來的機器覺醒問題,將對人類統治地球是一個巨大的考驗,人類能不能有效掌控機器人,不讓機器人危害和毀滅人類,現在還很難做出預測。
越往后發展科學枝術對人類自身的威脅會越來越大,未來200年內人類將更有可能面臨一個瓶頸期,人類能夠幸免的機會也許只有50%。
以前,科學家根本就沒有考慮科技的雙刃劍的負面作用會對人類的生存造成巨大危害,如全球氣候變暖、海洋陸地塑料垃圾、超級細菌、基因武器、核戰爭、機器覺醒等等,只管發明創造,從來不管發明創造的科技產品使用后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有多大破壞作用,也不管給人的身體健康帶來多大危害!……
1、全球氣候變暖
在韓國仁川,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48次全體會議召開并發布報告。報告指出,如果氣候變暖以目前的速度持續下去,預計全球氣溫在2030年至2052年間就會比工業化之前水平升高1.5攝氏度。報告認為,只有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的1.5攝氏度以內,才能防止“社會各方面發生迅速、深遠和前所未有的變化”。
根據科學家分析,如果地球溫度上升1.5度,那么中緯度地區的極端高溫將比目前增加3度,絕大多數珊瑚礁將滅絕,環境改變的趨勢將很難逆轉;如果氣溫上升2度,夏季北極附近的海面將很難結冰,海平面將會增加26-77厘米,數千萬沿海人口將受影響,世界上大約13%的陸地生態系統也將被破壞,許多昆蟲、植物和動物滅絕的風險增加,洪水、旱災、暴風雨和熱浪等極端氣候的頻率和規模都會大幅增加。
人類燃燒石油、煤、天燃氣等等,大量排放C02,導致全球氣候升溫,如現在不能有效加以遏制,那么南極和北極冰川會加速度融化,全球海平面將會上升幾米甚至幾十米,遠古人類歷史上經歷過的大洪水時代會再次上演,會淹沒全球經濟最發達地區的沿海城市,將給人類經濟發展一次毀滅性的打擊,將嚴重危害到人類的生存安全。
2、物種大滅絕
全球氣溫上升,將導致物種大滅絕。現在海洋的藻類在隨著海水溫度上升在加快大滅絕腳步,地球物種將會有80%面臨大滅絕,這對地球各種動植物的各種食物鏈將會是一個很嚴峻的形勢。
3、超級細菌
人類大量濫用抗生素,致使超級細菌誕生,因為許多人過多依賴抗生素和藥物等外力,而使得自身的抵抗力丶免疫能力等大幅下降,而無法對抗超級細菌。
4、陸地和海洋塑料垃圾
1909年,美國人列奧·亨德里克·貝克蘭發明了第一款塑料——酚醛樹脂。到如今,我們的生活基本離不開塑料了。種植大棚蔬菜的大棚是塑料;叫外賣的餐具是塑料;穿的衣服中含的化纖是塑料;包剩菜、剩飯的保鮮膜是塑料……
人類每年要生產3.11億噸塑料,每年有2.8億噸塑料成為垃圾,其中69.2%通過原料回收可以被再次利用,但是剩下的30.8%,也就是0.86億噸的塑料無法被回收利用。這些無法被回收的塑料垃圾,從被遺棄的那一天起,就開始了“進攻人體”的漫漫征程。
5、核戰爭和核污染
自1945年,美國在日本廣島上空投下了一枚被稱為“小男孩”的原子彈,人類的歷史徹底被原子彈綁架,這種武器讓以往任何常規武器都相形見絀,“潘多拉盒子”被打開后,各國紛紛研制,目前的世界格局也和核武器的分布有著直接關系。第一代核武器原子彈之后,人類馬不停蹄,發展出了第二代核武器氫彈、氫鈾彈(三相彈),以及第三代核武器中子彈、伽馬射線彈等等。
眾所周知,核武器對環境的影響也是毀滅性的,一枚大當量核武器可以分分鐘夷平一座城市,更不用說全面的核戰爭了,那將是生物大傷亡、全球生態大破壞、文明全面倒退的歷史性災難。
同時科學家們也可以利用核能來發電、發熱,做出很多有益于人類發展的事情,可是當人類使用了核能有利的一面,必然也要接受核污染核核廢料如果泄露了,環境會污染很嚴重,人類會遭受巨大的傷害問題!
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因地震導致核泄漏,到目前為止已經9年過去了,核電站泄漏后的現狀慘不忍睹,隨處可見“不明”物種,荒涼得像“地獄”。在日本福島海域內捕獲的巨大魚種,相對于其他魚類,此魚的大小基本上是其他魚的3-4倍,巨大個頭下隱藏著碩大的魚嘴。
除了動物之外,東日本的植物也產生了變異。如卷心菜和蘿卜,卷心菜變成了“克隆體”,一個根莖上長出四五個果實。而且胡蘿卜也有長出多根須的趨勢,一個胡蘿卜分出三四根甚至更多的“腿”,讓人看著都很害怕。
6、人工智能機器人覺醒
波士頓動力公司在最新發布的視頻中,展示了其開發的機器人跑酷的畫面,這表明該款機器人從跑步、開門、單腿過障礙物、后空翻之后又新增一項技能。
可見,隨著硬件和軟件的飛速發展,人工智能正在逐步走向成熟,盡管目前的人工智能仍然僅僅算是智能還沒有智慧,也就是沒有自我意識,但是誰又能確定這個“零點”不會到來呢?
一旦機器發生覺醒,在智慧、體力以及種群擴張等各方面都將碾壓人類,屆時它們會選擇和人類和平相處嗎?
不要以為這一切都是空談!永遠不要懷疑人工智能自主學習的能力!
機器人Sofia就曾在一檔節目上揚言要毀滅人類!這是人工智能向人類發出的最嚴重的警告!
就在不久前,美國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就曾向人類大聲疾呼道:“我一直在敲警鐘,但是直到看到機器人走到街上殺人,人們都不知道該如何反應,因為它們看起來如此空靈。”正如埃隆馬斯克所說,那么一場關于人工智能的危機離我們已經不遠了!
7、DNA基因編輯的風險
自60年前科學家第一次發現DNA,人類從此了解了生命的奧秘,之后克隆羊、克隆嬰兒相繼出現,從1990年全球聯合繪制人類基因圖譜開始,發展到現在僅需一名科學家就可以編輯基因,人類仿佛正在變得無所不能。
現在的DNA編輯工具越來越簡便,當前最火熱的CRISPR/Cas9技術,就可以實現基因敲除、特異突變引入以及定點轉基因功能,可以預見,未來人類編輯基因就像家常便飯一樣普遍。
但是,隨著基因編輯技術高速發展以及技術壁壘的降低,其失控的風險也日益加大,每個人都可以從黑市上購買到相關設備和DNA片段,并加以編輯形成瘋狂傳播并滅絕人類的病毒體,個人毀滅人類不再是夢想。
而且這種毀滅也許不是有心為之,更可能是無心之過,比如,你想修補一個病毒,你當然不能確定其后果是什么,也許就會修出來一種不是通過自然產生的病毒,這樣的病毒很有可能在自然界是沒有方法殺滅的。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人們通過基因編輯創造一種全新的生命,這種生命超越人類的智慧和體力,進而消滅人類取而代之或者圈養人類作為自己的食物,類似的影視作品有很多,比如《人猿星球》、《人獸雜交》等。
8、生物武器和基因武器
生物武器的古老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赫梯王國,他們每當攻城之時,就將感染了兔熱病的綿羊放入敵方城市或陣營,導致對方人員染上這種致命疾病;而英國人在入侵北美大陸的時候,也用一張天花病人使用過的毛毯,成功的致死50%以上的印第安人;一戰末期的德國人,更是使用炭疽和馬鼻疽襲擊協約國的軍隊、馬匹,在一年半的時間內殺傷了2千萬人,并讓5億人受到感染。
但是,一種武器對人類的傷害越巨大,軍事上對它的渴望就越迫切,各國對生物武器的研究始終在緊鑼密鼓的進行著,尤其是當生物武器傍上了基因工程技術之后,人類前景更加堪憂,因為這種武器對人的攻擊是無形而致命的,根本無法防范。
生物武器之所以這么受熱捧,就在于其制造和使用是非常方便的,只需很少量的菌種,僅僅一個實驗室規模的生產就可以滿足軍事使用,而且除了少量菌種需冷藏外其他的不用考慮儲存問題。
目前的生物武器已經發展到第三代,主要是通過基因工程制造致病或抗藥微生物,制造攻擊人類的“動物兵”或者制造慘絕人寰的種族基因武器。
最前沿的基因武器甚至可以精準的消滅某個人,也可以直接毀滅特定生物種群,比核武器有過之而無不及,讓人聞之膽寒。
二、不受約束的經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1、環境惡性循環
以前發展經濟用犧牲環境的做法帶來經濟增長,從而導致環境惡性循環,經濟再增長要更大程度破壞環境和犧牲環境為代價。然而,地球的大氣資源、土壌資源、水資源、空氣資源、生物圈資源循環是有限度和有限度使用的,一旦超過限度,便會進入下一個惡性循環階段,再也回不到上一階段的良性循環了。
現在全球氣候變暖,如不能在2030年之前將上升的溫度控制在1,5至2度之內,那么大氣熱量系統循環將進入下一個惡化階段,地球大氣圈熱量循環系統在很長時間內再也回不到上一階段了,這將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加劇,南極和北極冰川融化速度加快不可避免,全球海平面將會上升幾米甚至幾十米,人類將再一次面臨大洪水這一巨大災難!
2、缺德的經濟行為危害人的生命健康
有些黑心的企業主將沒有經過處理的工業污水直接排到地下水中,致使地下水遭嚴重污染,而人食了這些水后,各種奇怪的病由此產生。
還有一些缺德的企業主為節省成本用有毒的原料生產食品投入到市場,讓廣大消費者食用。這種明明知道有毒的食品對人的身體會造成很大傷害,但利欲熏心,做著缺德傷天害理的事情。
叁、二十一新世紀人類發展模式升級一一從雙輪驅動躍升四輪驅動
人類如何走出"人類制造"的科枝和經濟活動危害大自然環境和人類身體健康的困局?人類發展模式需要理論創新一一從科技和經濟雙輪驅動發展模式躍升到哲學、科技、道德、經濟四輪驅動發展模式。用天人合一的哲學來約束科技發明創造朝著有利于人類的方向發展,用天人合一的道德來約束經濟行為朝著大自然環境良性可持續循環方向發展。
一、"人類制造"和"天地制造"的辯證關系
工業革命改變了人類的思維模式,從"靠天吃飯"的"天地制造"轉變成靠"人類制造"來提高生產力的思維模式。后來"人類制造"的工業革命出現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全球氣候變暖,嚴重危害到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是因為科學家和發明家根本沒有考慮"人類制造"符不符合"天地制造",符不符合天地大自然循環運行規律和符不符合人體生命運行規律,制造出的生產和生活用品不符合地球生物圈的運行規律,如塑料垃圾等,地球大自然在短時間內無法降解,從而出現了全球環境污染問題。如抗生素,在剛剛開始發明抗生素的時候,科學家和醫學家都認為,可以殺死所有病菌。但是,根本沒有考慮病毒有自我進化自我完善的功能,導致抗生素全球范圍內的濫用,人為地培養出了眾多的超級細菌,在培養超級細菌方面人類已經充當了宇宙"造物主"的角色。還有轉基因食物等等……
工業革命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了"人類制造",讓人類生產力和經濟發展獲得了指數級的發展。但"人類制造"是有約束的,要符合"天地制造",如"人類制造"不符合天地大自然的生態循環運行規律。那么,"人類制造"會走向人類的反面,會徹底毀滅人類。
從前面科學具有雙刃劍(既可造福人類,也可以毀滅人類)和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作用,我們可以知道一一 "人類制造"是不可以為所欲為的,是不可以不顧天地大自然生態循環運行規律的,是不可以不顧人體生命運行規律的,是不可以不顧人類倫理道德的,是不可以不顧人類安危和世界安全的,"人類制造"一旦隨心所欲地進行,超過了地球大自然承受的極限,超過了人類道德底線,那么人類被"人類制造"徹底自我毀滅的時候就不遠了。
所以人類思想和人類制造必然敬畏天地大自然生態循環法則,必須敬畏人類倫理道德,必須敬畏世界良知秩序,必須敬畏宇宙因果報應循環天道……
二、為什么農業革命沒有出現工業革命環境污染
農業革命生產和生活資料都是從大自然來的,基本上都是大自然造的,天地大自然循環能自己降解掉,基本上不存在環境污染問題。如造房子用的木頭、竹子、石頭等。如制衣服用的絲稠、麻、棉花等。如肥料用的是人糞、畜糞、樹葉和農作物等有機肥料,這些大自然都可以自然降解,也不會對蜜蜂有益昆蟲造成傷害。
然而,工業革命時代,農業生產用的是人造的化肥和農藥,人畜糞感覺不衛生給舎棄了。如果長期使用農藥和化肥,會使土地肥力喪失,土地板結,并會大面積毒害蜜蜂等有益昆蟲。蜜蜂大面積滅絕后,會給農作物授粉帶來嚴重影響。而且,食物中會有農藥等殘留物,人食用后會影響和危害人的身體健康等。
為什么"天地制造"模式沒有環境污染? 為什么"人類制造"模式有環境污染? 是因為違背大自然天地生態循環的運行規律。所以,"人類制造"要符合"天地制造",要符合天地生態循環運行規律。如果"人類制造"不符合"天地制造",違背天地生態循環運行規律,那么,"人類制造"就會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而一旦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到全面破壞,那么,這將導致人類面臨生存危機。如現在人類所面臨的塑料污染全球環境危機:
人類每年要生產3.11億噸塑料,每年有2.8億噸塑料成為垃圾,其中69.2%通過原料回收可以被再次利用,但是剩下的30.8%,也就是0.86億噸的塑料無法被回收利用。這些無法被回收的塑料垃圾,從被遺棄的那一天起,就開始了“進攻人體”的漫漫征程。
陸地環境中的微塑料主要來自污水。那些通過自來水沖入下水道的牙膏、化妝品等初生微塑料,還有洗衣服時掉落的纖維(一套衣服每次洗滌平均掉落1900根纖維)都以微塑顆粒的形式進入地下污水系統。地下污水中的污泥會被用作種莊稼的肥料,這使微塑料得以進入污染土壤,并通過風力、雨水沖刷等作用進入河流、海洋,一部分顆粒在重力作用下進入地下水系統。
這么看來,土壤、地下水、河流、海洋中都有微塑料了。那么人類發明塑料之后這100多年時間里,在自然界中究竟積累了多少微塑料呢。有一個數據可以管中窺豹:海洋中密度較大的微塑料會沉入海底,有研究顯示目前海底沉積物總重量的3.3%都是微塑料。
自然界中,包括原生動物、浮游動物、魚類、龜類、鳥類、鯨類等超過220個物種都被發現會在飲食時攝入微塑料。有些魚類在幼年時期會特別喜歡吞食塑料顆粒,比如鱸魚,它在幼年時對微塑料的喜愛甚至超過它的食物——浮游生物,有飯不吃,光吃塑料。
2009年,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研究團隊在北太平洋海域采集了27種共141個魚類樣本,結果在9.2%的樣本胃內檢測出微塑料。研究發現 17 種陸地生態系統的鳥中有 16 種鳥的胃腸道中含有微塑料。雖然大部分動物體內的微塑料會通過排泄排出體外,但是仍然有小部分會殘存于腸道中,甚至其中一部分會通過腸道壁進入動物的其他器官。
當人類進食扇貝、魚類、鳥類等食物時,就可能攝入這些微塑料。此外,由海水加工而成的海鹽不可避免也含有微塑料。另外由于地下水、河水受到微塑料污染,所以自來水中也含有微塑料。
微塑料終于成功侵入人體,吃個飯喝個水都危機四伏。有研究顯示,美國人每人每年會攝入5800個微塑料!
那么每天咽下這么多的塑料,究竟對人體有什么損害呢?目前微塑料對人體的傷害在科學界還沒有定論,不過我們可以從它對其他動物身體健康的影響了解一二。
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研究發現,在富含微塑料的環境中孵育出來的魚類生長發育速度明顯降低,且活躍程度也降低。此外,在工業生產中為了使塑料具有一些特殊的物理性質(如彈性、剛性、紫外線穩定性、阻燃性、光澤等), 會加入一些增塑劑。很多增塑劑具有毒性,大量攝入可能干擾人體內分泌,影響生殖發育。
另外微塑料顆粒對環境中的重金屬、有機農藥、多環芳烴、二噁英等有毒污染物有吸附作用。其中二噁英是毒性相當于氰化物130倍的劇毒物,多環芳烴是致癌化合物。
《Scientific Reports》刊登的論文《攝取塑料對魚類肝臟的影響》一文指出,攝食吸附了化學污染物的微塑料后,魚的肝臟會產生明顯的病理性損傷。
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研究者實驗中發現部分魚在接觸微塑料后會在48小時以內死亡。
雖然人類文明不斷進步,但究竟怎樣的生活方式才是最科學的?這依然是一個需要深刻反思的問題。
三、天人合一的科學觀、經濟觀、生產觀和生活觀
人類究竟要怎樣的一種生活方式才是科學的呢? 用天人合一的科學觀和天人合一的經濟觀來指導人類的一切科技和經濟活動,用天人合一的生產觀和生活觀來指導人類一切的生產和生活行為,這樣就不會出現環境污染和資源危機了。
天地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一個完整的自然生態循環體系。天人相分的思維方式會讓人類的科技發明創造和經濟行為嚴重破壞大自然環境。同時,天人相分的思維方式也會讓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破壞大自然生態循環系統。所以,要用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對人類的一切科技、經濟、生產和生活行為進行指導和約束,從而避免出現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事件發生,讓人類的經濟保持可持續良性發展。
用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對科學和科技發明創造進行指導和約束,使科技發明創造出的產品符合天地生態循環運動規律,符合綠色工業產品標準,從而避免塑料垃圾全球生態危機這樣的惡性事件重演。
四、人類發展模式由雙輪驅動躍升四輪驅動
科學是雙刃劍,可以造福人類,也可以危害人類和毀滅人類。如何讓科學朝著造福人類的方向發展,而不是朝著危害和毀滅人類方向發展呢? 經濟可以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可以破壞環境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如何讓經濟活動朝著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而不是朝著破壞環境危害人類健康發展呢? 這就要求人類發展模式需要理論創新一一從科技和經濟雙輪驅動發展模式躍升到哲學、科技、道德、經濟四輪驅動發展模式。
一、用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對科技發明創造進行指導和約束。
進入21世紀,人類面臨空前的全球能源與資源危機、全球生態與環境危機、全球氣候變暖危機等多重挑戰,主要是"人類制造"出了問題,"人類制造"不符合"天地制造",不符合天地生態運行循環規律。
以前,科學家和發明家根本就沒有考慮科技的雙刃劍負面作用會對人類的生存造成巨大危害,如全球氣候變暖、海洋陸地塑料垃圾、超級細菌、基因武器、核戰爭、機器覺醒等等,只管發明創造,從來不管發明創造的科技產品使用后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有多大破壞作用,也不管給人的身體健康帶來多大危害!……
所從要解決"人類制造"違背大自然生態循環運行規律的問題,就要用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對科技發明創造進行指導和約束,如"人類制造"違背大自然生態循環運行規律的一律不能研發和生產,要堅決杜絕塑料垃圾全球環境大污染惡性事件重演。
用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來指導第四次工業革命——綠色工業革命,使科技發明創造有據可依。用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來指導人類一切科學研究活動。用天人合一的科學觀取代天人相分的科學觀。用天人合一的生產觀和生活觀取代天人相分的生產觀和生活觀。使用地球大自然生產(天地制造)的可降解的再生循環資源,不用地球降解和循環不了的"人類制造"的生產和生活資料(如人造塑料等),這樣地球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就不會被污染和破壞了。
二、用人類道德對全球經濟行為進行規范和約束
人類共用一個地球,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資源是很有限的,大氣資源、水資源、冷熱空氣資源是全球循環的。
一個地方環境污染會影響到其它地方,從而產生鏈鎖反應。如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因地震導致的核泄漏,到目前為止已經9年過去了,對福島海域附近環境和生態都有很大的輻射污染。在日本福島海域內捕獲的巨大魚種,相對于其他魚類,此魚的大小基本上是其他魚的3-4倍,巨大個頭下隱藏著碩大的魚嘴……
如人類經濟活動會嚴重影響全球氣候變化。地球大氣圈中的氧氣(O2)和二氧化碳(CO2)是循環的,如植物白天吸收CO2,并呼出氧氣,并通過光合作用貯藏能量,不斷生長,將碳變成自己的身體。晚上吸收氧氣,呼出二氧化碳。動物吸收氧氣,呼出二氧化碳。動植物互補保持空氣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恒定。這是地球大自然生物圈設定好的循環體系,是各種生物都必須尊循的。
當今人類工業革命和城市文明,大量砍伐樹木,燃燒儲存在地下幾百萬年和幾億年的石油、天然氣等,把貯藏的碳經燃燒后變成CO2釋放到空氣中來。這樣大氣中CO2的濃度就會快速上升,CO2是溫室氣體,造成全球大氣增溫,引起全球大氣全面升溫,造成全球氣候變暖,而出現極端天氣。同時,這將導致地球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大自然大氣熱量循環體系被破壞,會向著破壞的方向惡性循環。今后,極端天氣將會變成常態,高溫天氣將會經常出現……
所以為了人類共同的地球家園,為了后代能繼續很好地活下去,必須用人類道德對全球經濟行為進行規范和約束,讓人類共有的地球家園氣候和生態環境回到適宜人類居住的正常狀態。
作者介紹: 汪禮賢,字正坤,號南山一人,中華寫龍第一人,1966年出生于湖南衡山,自由學者和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