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寫龍第一人|新時代中華文化理論創新系列文章
作者: 汪禮賢 (原創)
中華文明說
中華之文明,上下五千年。
中華之生命,已活一萬歲。
一萬年間,
多少文明興起,
多少文明消失。
唯獨中華文明長存不亡,
何也?
大到一個國家,
從那里來,又向何處去;
中到一個家族,
從那里來,又向何處去;
小到一個家庭,
從那里來,又向何處去;
都能記錄得清清楚楚。
放眼世界,
試問?
一萬年來,
那個文明能做到這樣!
唯有中華文明。
四大文明古國,
唯一剩下中華文明古國。
中華文明有何萬年長存之道?
祭袓:中華民族萬年長存之根本;
孝道: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之源泉;
家庭:中華民族繁榮昌盛之活力;
家譜:中華民族生長發育之記錄,
修史:中華民族國家歷史之記憶。
祭祖、孝道、家庭、家譜、修史
讓中華民族過去、現在、未來,
永遠連在一起,永遠不會分割;
讓中華民族生命活力旺盛,
永遠生機勃勃,永遠長盛不衰;
讓中華民族智慧光芒四射,
永遠發明創新,永遠與時俱進。
誰說中華文明落后,
中華文明已活一萬歲,
現在依然生命強大,
未來還將長存不亡。
二零一四年九月一日汪禮賢作于北京
世界歷史上有四大文明古國一一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國,唯一剩下來的只有中華文明,中華文明從伏羲畫卦傳道開始至今一萬年時間里一直沒有中斷,全世界幾十多個文明中只有中華文明是這樣的! 中華文明有何萬年長存之道?
壹、文化自信一一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古往今來,世界各民族都無一例外受到其在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上產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響。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
一、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國家領導人說一一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我們的同胞無論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鮮明的中華文化烙印,中華文化是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基因。希望大家繼續弘揚中華文化,不僅自己要從中汲取精神力量,而且要積極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促進中外民眾相互了解和理解,為實現中國夢營造良好環境。
二、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從三皇五帝到現在而沒有斷層的文明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從三皇五帝時代開始就沒有離開過大昆侖山下中原的原住民國家,這一切均有史書文字明確記載而從未中斷過的。而且我們的文字也是世界壽命最長最成功的文字,是科學文明古國的標準!而在人類所有的文字中,唯有漢字能超越語言而獨立存在,最初的文字就是八卦卦爻符號系統。
中國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歷經數千年殘酷而激烈的竟爭中不失掉自我,并且以易文化禮文化龍文化同化異族而傳承至今的文明。
自伏羲畫卦傳道以后,經歷氏族公社,然后到炎帝黃帝堯舜禹部落聯盟,再到禹的兒子啟創立王國一一夏朝,從夏商周王國至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統一中央集權制,開創中華帝國時代,后歷經秦漢魏晉南北朝,再到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然后中華民國到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前后歷經氏族公社、部落聯盟、王國和帝國時間長達一萬年之久,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一至沒有中斷過。
我們回頭看看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是現今還依舊存在的,而且是從沒有斷過層的文化和文明,至今還依然充滿了活力!而早己滅亡的那三大文明古國已經成為曾經輝煌的歷史一一公元前539年,波斯人將古巴比倫文明滅亡。古埃及文明于公元前600年就被阿拉伯人滅亡了!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也在雅利安入侵后就滅亡了!現在居住在這里的都是由外來的侵略者或外來民族建立起的移民國家,以及被征服的土著人。就如同現今的美國人與印第安文明和墨西哥人與瑪雅文明沒有任何傳承關系一樣。不僅沒有關系,而且最早的入侵者還獵殺了數以千萬計的印弟安人,霸占了他們的家園,滅絕了這里的本土文明!如歐洲列國在歷史上是被居住在北歐不毛之地的哥特人一一日耳曼游牧民族南下之后,滅亡羅馬帝國而建立的移民國家。而埃及、伊拉克等國家幾經更替之后,許多現住民連自己的歷史和文字都講不清楚和不認識。
中華歷史上有幾次被外族小數民族取代漢族統治中國,如鮮卑族、蒙古族、滿族等,如開創大唐"貞觀之治"的李世民和開創"開元盛世"的李隆基就有鮮卑族血統,開創"康乾盛世"的康熙雍正乾隆就是滿人,中華文化不但沒有消失,反而融入外來文化新鮮血液后而得到不斷壯大發展并不斷發揚光大傳遍世界。中華文化以她獨特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的包容性,海納百川,一步一步成為世界文化。
三、文脈、血脈、國脈一一三脈一體化傳承體系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四大文明古國唯一剩下中華文明古國。世界上的文明從原古至今一萬年來一直沒有斷層的只有中華文明! 為什么會這樣呢? 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始祖伏羲的先天易道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太極家庭觀、大一統民族觀和大一統國家觀形成了世界上獨有的中華民族文脈、血脈、國脈三脈一體化傳承體系,使中華民族、中華文化、漢字文明、中華國家四個方面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可分割,從而使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一萬年延續不斷,文明薪火世世代代傳承永續。
易道不滅,文化延續。漢字不滅,文明延續。血脈不斷,家族延續。修史不斷,國家延續。
中華民族自伏羲女媧始祖龍開始就講家庭和家族血脈傳承的姓氏文化,我們都是龍的傳人,都是龍的子孫后代。至炎帝開始蠟祭祖先,講祭祖文化。至黃帝時代,制服飾,定禮儀,造文字,造城邦,垂衣裳而天下治,開創華夏文明。至舜帝開始,開創道德文化。至周文王以孝道治國,開創周朝八百年天下。至孔子開創修身齊家治囯平天下的儒家文化,從而形成身、家、國、天下四位一體的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傳承體系。至漢武帝劉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后的二千多年里,儒家的身、家、國、天下四位一體的文化一直傳承延續至清末。
儒家和道家是中華文化兩大主流,都主張將身、家、國、天下四位一體修行。儒道兩家為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傳承永續起到了巨大作用并做出了巨大貢獻。
儒家鼻袓孔子開私塾教育先河,孔子是中國教育鼻祖,被譽為"萬世之師"。著作有《詩》《書》《禮》《易》《樂》《春秋》。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道家鼻祖是老子,著作有《道德經》。《道德經》是用文字對易道進行禪述。主張追求自然之道一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經》曰:"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俢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鄉,其德乃長; 修之于國,其德乃豐;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吾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貳、文脈傳承一一中華文化上萬年延續不滅之根源
中華文化有三大內容: 一是易文化,二是禮文化,三是龍文化。中華文脈傳承體系主要也有三個方面: 一是易文化傳承體系,二是禮文化傳承體系,三是龍文化傳承體系。
一、易文化傳承體系
中華文化有四大系統一一道系統、文系統、字系統、書系統。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一一道以述理,文以載道,字以記文,書以寫字。道系統是伏羲開創的先天易道,是太極八卦圖,是無字天書,一陰一陽謂之道,中華文化實則是易道文化。
伏羲發現"易"并畫八卦傳授易道,炎帝黃帝堯舜禹周文王歷代帝王一脈相傳,將"易道"中"太極陰陽合一整體觀"應用到中華民族生產和生活各個方面,如天人合一宇宙觀、太極家庭觀、大一統民族觀等,并經老子和孔子發揚光大逐步形成"身、家、國、天下四位一體"的大一統中華民族國家觀。后經秦始皇統一六囯后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帝國,后又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軌,"太極整體觀"在國家層面的應用被秦始皇發揮到了極致。直到二千多年后的現在歐盟還沒有完全實現一體化進程,而早在二千多年前秦始皇就已經實現了中華民族國家大一統的一體化的進程,由分封制王國進入到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帝國。由此可以看出,秦始皇的統一的大秦帝國是世界歷史上最早的洲際聯盟,這就是"太極整體觀"對中華民族國家做出的巨大貢獻。
秦之后的漢武帝劉徹完全繼承了秦始皇的衣缽,廢除漢初的分封制,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帝國,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以后"身、家、國、天下四位一體"的中央集權制大一統的中華民族國家觀被后世所有帝王所尊崇,并一脈相傳,盡管其中有魏晉南北朝長達360多年的分裂,但終歸在隋唐走向大一統。后經五代十國出現70多年的短暫分裂,在宋朝又歸于大一統。自此以后,宋元明清至民國至共和國,中國都是大一統的國家。
伏羲易道文化系統上萬年傳承,其中"太極家庭觀"和"大一統民族觀"讓從炎帝黃帝開創的華夏文明傳承至今,中華民族一直繁衍生生不息香火延續不斷。其中"大一統國家觀"讓禹的兒子啟建立中華民族國家夏朝開始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建立中央集權制帝國到現在長達四千多年的時間里一直延續不斷。……
《周易·系辭》曰: “古者包犧氏之王者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伏羲為天下王,經常仰觀日月星辰的變化,低頭察看山川澤壑的形態,還經常注意飛禽走獸的皮毛紋理,以及植物的千姿百態,探求大自然的奧秘,并且細心體驗周圍環境給自身活動帶來的細微變化。他相信無論是周圍自然現象,還是自己的身體活動都遵循一個普遍規律,他決心要發現這一規律。伏羲通過孜孜不倦地追求,將觀察所得結合自己的身體體驗,終于總結出宇宙天地萬物人類社會運行的總的規律,首創易道太極陰陽理論和易道太極八卦圖。
伏羲發現了《易》,并畫八卦傳授易道。炎帝創《連山易》,開創農耕文明和中華醫藥文明。黃帝創《歸藏易》,統一華夏族,螺祖制衣裳、蒼頡造文字等,開創華夏文明。周文王創《周易》,易學在周朝春秋戰國時從官學流向民間,諸子百家把易道陰陰文化運用于各自學說當中,而成為百家鼻祖。如儒家圣人孔子著《易》《詩》《書》《禮》《樂》《春秋》六經等,儒家亞圣孟子著《孟子》,合起來稱孔孟之道。道家鼻祖老子著《道德經》,道家亞祖莊子著《莊子》,合起來稱老莊之學。墨家鼻祖墨子著《墨子》,法家集大成者韓非著《韓非子》,兵家鼻祖孫子著《孫子兵法》,縱橫家鼻祖鬼谷子著《鬼谷子》等。
伏羲太極陽陰之道被廣泛應用到百家百藝百科等各行各業當中。如道家老子講究一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孔子講究一一中庸之道。墨家墨子講究一一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兵家孫子講究一一以正合,以奇勝,出奇制勝。詩詞對聯講究一一平仄對仗。建筑木工講究一一榫卯結構,中醫講究一一長正氣,排邪氣等等。從而誕生出百家百藝百科之業。
伏羲先天易道又經魏晉玄學和宋明理學發揚光大。宋代陳摶拿出完整的先天太極八卦圖。陳摶弟子卲雍將它變成外圓內方的六十四卦圖,然后此圖傳至歐洲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手中。
易道文系統太極八卦圖傳到歐洲與現代科學融合形成科學易,從而產生出易道科學文系統一一二進制語言,并發明出計算機,這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命運,計算機計算替代人腦計算,使人類文明從此開始進入到宇宙信息文明時代。 從而實現了伏羲易道科學文系統無所不包、無所不能、無窮無盡。
徳國的數學家萊布尼茨根據中國宋代邵雍的外圓內方的六十四卦圖發現了二進制數學和二進制語言。萊布尼茨的二進制數學就來源于陰爻陽爻這一理論基礎,陰爻(- -)用0數字表示,陽爻(一)用1數字表示,0和1數字的組合可以無窮無盡。大自然只有一種語言表現形式,那就是二進制語言,二進制語言沒有任何人造的成份,完全是純自然的,十進制是人造的,不是純自然的。
法國漢學大師若阿基姆·布韋(Joachim Bouvet,漢名白晉,1662-1732年)向萊布尼茨介紹了易和八卦系統。在萊布尼茨眼中,“陰”與“陽”基本上就是他的二進制的中國版。他曾斷言:“二進制乃是具有世界普遍性的、最完美的邏輯語言”。今天在德國圖林根,著名的郭塔王宮圖書館內仍保存一份萊氏的手稿,標題寫著“1與0,一切數字的神奇淵源。”
現在的機器人、智能手機、人工智能、大數據、5G、互聯網和物聯網等高科技都是以二進制語言和數學作為理論基礎的,而邵雍的外圓內方六十四卦圖正是來自于他師傅陳摶的伏羲先天太極八卦圖。由此可見,伏羲是現代二進制信息科學的鼻祖。
現代科學的許多重大發現和突破,如二進制、原子結構、生物遺傳等學科理論,都可以從八卦理論和變化中發現與之對應的形態。在現代由于受易道啟發而獲得諾貝爾獎學金的已有四人,他們是:德國的漢森堡,論文為"測不準原理";丹麥玻爾教授,論文為"相生相克原理",并在慶祝酒會上以太極八卦章贈人;中國的李政道、楊政寧,論文為"不對等定律",并自稱得之于易經之啟示。易學中的不易、變易、簡易之道給科學家以很多的啟示和靈感。
陳摶另一個弟子周敦頤著《太極圖說》,從而成為宋明理學開山祖師,程顥程頤都是他的學生。
中國古代的天文、地理、立法、氣侯、書法、繪畫、樂侓、建筑、醫學、文學、史學、數學、政治、經濟、兵家、武術、氣功、風水等都是以易道陰陽文化為根基的。易對中華傳統文化起到了源頭作用,傳統文化所有方面都受它的影響而交融貫通,各種學術思想受易指導形成一股"大易"文化,這種文化廣大而精微滲透到所有領域。
易道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是中華民族文化中最本質最穩定的內核,一切學術一切思想都離不開易,他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面貌、特色和趨向。決定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倫理、道德、意識和風俗習慣。
伏羲易道文化天人合一宇宙觀是中華民族上萬年生生不息的根源,是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瑰寶。
二、禮文化傳承體系
炎帝開創的農耕文化、黃帝開創的政體文化和舜帝開創的道德文化,這三大文化是中華民族以禮立國之本。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講究禮儀,講究道德,講究倫理秩序。
1、禮文化一一是中華文明的核心,是中華文化的精華
自黃帝制服飾,定禮儀,造文字,造城邦,垂衣裳而天下治,開創中華禮儀文明之后,堯、舜、禹、夏、商、周等歷代帝王一脈相承,禮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核心,是中華文化的精華。
禮原是中國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夏、商、周三代統治階級以禮規范其成員的行為和思想。周禮因革于夏禮和殷禮,最為完備。對于周禮的完美,孔子更是贊嘆不已說: "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儒家創始人孔子把禮視為維護等級制度的重要手段,認為它是區別華(中華民族)、夷(蠻族)的標志。中華文明之所以上下五千年能傳承下來,主要是禮在起作用。四大文明古國一一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國,唯一剩下中華文明古國,主要是由祭祀袓先之禮在起重要作用,維護家庭關系和睦主要是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倫理在起重要作用,維護社會和諧和國家穩定主要是由五倫倫理道德在起重要作用。其中特別是祭祖文化和孝道文化是維持中華民族血脈傳承之根本。
2、身、家、國、天下四位一體傳承體系
中華禮文化和禮文明是由身、家、國、天下四位一體組成。由一個一個的夫妻組成小家庭,由一個一個小家庭組成大家庭,由一個一個大家庭組成大家族,由眾多大家庭組成姓氏,由眾多姓氏組成眾多民族,由眾多民族共同組成一個國家,現在共和國就是由56個民族共同組成。只要姓氏家族存在,中華民族就不會滅亡! 只要中華民族不亡,中華民族國家就永遠不會消失!
中華民族自伏羲女媧始祖龍開創家庭和家族血脈傳承的姓氏文化。至炎帝開創蠟祭祖先的祭祖文化。至黃帝時代,制服飾,定禮儀,造文字,造城邦,垂衣裳而天下治,開創華夏文明。至舜帝開創道德文化。至周文王以孝道治國,開創周朝八百年天下。至孔子開創修身齊家治囯平天下的儒家文化,從而形成身、家、國、天下四位一體的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傳承體系。至漢武帝劉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后的二千多年里,儒家的身、家、國、天下四位一體的文化一直傳承延續至清末。
從伏羲開創姓氏文化開始,至黃帝統一華夏族,然后堯舜禹至夏商周到戰國七雄,相傳堯、舜、禹、湯、周等均是黃帝的后裔,黃帝被奉為華夏民族共同始祖。
我們都是伏羲女媧龍的傳人,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我們都是一棵樹上開花散葉結的果。樹高千丈,落葉歸根。我們都是一脈血緣相牽,姓氏家譜文化傳承讓中華民族永遠打不散,永遠拆不散,永遠血脈相連,永遠骨肉相牽,我們無論走到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永遠永遠都是兄弟姐妹,永遠永遠都是一家人。
3、祭祖文化一一中華民族萬年長存之根本
自炎帝發明蠟祭祖先后,祭祖文化就一脈相傳。清明節、七月半、重陽節、除夕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四大祭祖大節。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逢年過節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和祠堂祭一一又稱廟祭,是一個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同祭祀祖先。
伏羲發現了易,創造了易文化。女媧煉五色石補天,挽救了大自然,拯救了人類。并摶黃土造人,給了中華民族血肉身軀,養育了中華民族。易文化是中華文化之根,是中華智慧的源泉。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伏羲女媧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我們都是"龍的傳人"和"龍的子孫"后代,伏羲女媧為中華民族始祖龍。
炎帝創《連山易》,教人耕種五谷,解決中華民族吃飯問題,自此中華民族進入農耕社會; 同時,嘗百草,辨別各類草藥,解決中華民族治病問題,開創中藥文明; 并蠟祭祖先,開創祭祖先河。黃帝創《歸藏易》,發明衣裳和房屋,解決中華民族穿和住的問題; 定禮儀,解決社會倫理秩序問題,從此禮儀始興,中華民族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 黃帝史臣蒼頡造字,中華民族從此進入文明時代。炎帝黃帝共同開創了華夏民族和華夏文明,我們都是炎黃子孫,炎帝黃帝為華夏民族始祖。
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是在祭祖中傳承下來的,我們在祭拜伏羲女媧始祖龍、炎帝黃帝華夏始祖的時候,我們弘揚了龍的精神,傳承了中華文化,復興了中華民族,延續了中華文明。
4、孝道文化一一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人生百事孝為先,孝道能讓晚輩與長輩和諧,能讓社會和諧,是家庭和社會和諧穩定的根本保障。
孔子在孝經中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釋義: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從此產生。被譽為"萬世之師"的孔子首先教人的就是"孝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在《孝經》中論述了從天子到鎮守各方的諸侯、九卿官員、讀書的士人、以及庶人百姓的孝道。
古代的圣賢帝王,都是這樣為我們做出了榜樣。周文王還未繼承王位之前,對父母就由衷的敬愛,每日三次問候父親從不間斷。早晨雞初啼時,即整理衣裝,去向父親請安,中午又去問安,晚上再去問安。聽到父親安康,就心中歡喜。若知道父親欠安,就很擔憂,并想方設法,幫助父親解除不安的因素,然后才放心。對父親的飲食,也十分注意。對飯菜的冷熱,父親飯量的多少,都關心入微。這就是中國著名的傳統童蒙教育課本《弟子規》中"入則孝"篇說的"晨則省,昏則定"。
周文王以"孝"著稱,以孝道文化治國,五倫都盡到極致。以德教化天下百姓,開創周朝八百年基業,是中國歷史上最長久的王朝,周文王因此而成為歷代帝王的先師和學習的榜樣。
5、五倫倫理道德一一家庭關系和社會秩序穩定的基礎
中華民族自古就講究五倫,五倫是家庭關系和社會秩序穩定的基礎。五倫倫理道德是一一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所謂“父子有親”,就是父親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慈愛關懷,而子女侍奉父母的時候要孝順體貼,就是古人常說的“父慈子孝”,才能父子有親。
所謂“君臣有義”,即“君仁臣忠”。君使臣以禮,臣奉君以忠。君仁,是處處替下屬著想;“臣忠”,忠于上級,忠于本分與職責。那么,君則正,臣則忠,自然君臣有義也。所以,君臣關系是道,仁與忠就是德。
所謂“夫婦有別”,是指有別在家庭的責任,也是指夫待妻盡其責任,妻事夫君盡溫和;總之是說,為人丈夫要擔起要養家的責任,而妻子要有責任把家庭里的一切事務治理好。從而夫唱婦隨,自然夫妻有情也。
所謂“長幼有序”,長為兄,幼為弟,就是說要兄長愛小弟,小弟敬兄長,從而兄友弟恭。哥哥要時刻想著弟弟,對弟弟關懷備至; 而弟弟從小到大有哥哥的照顧,這份恩情不能忘懷,從而一團和氣,從而長幼有序也。兄弟之間要懂得手足之情,要和睦相處。
所謂“朋友有信”,是指朋友之間交往要有信義,講究信用。要不論貧富,一視同仁,以道德來往,自然朋友有信也。
三、龍文化傳承體系
伏羲女媧人首蛇身,蛇身即龍身,合體為龍,龍的傳人、龍的精神就是從這里開始。
龍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精神的象征。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一一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且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口旁有須冉,頜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等。龍是原始社會各個部落圖騰的綜合體,象征中華民族由眾多的部落和民族組成,體現中華民族整體團結奮進的精神內涵。龍的誕生是中華民族追求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追求人與自然和諧、追求中華民族大一統的體現。
一萬年來,中華民族在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龍的精神指引下萬年不滅,長盛不衰。龍的圖騰成為中華民族的標志,龍的精神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龍,可以呑云吐霧,縱橫天下。龍,可以呼風喚雨,福萌國民。經過萬年的演變,龍在中華傳統符號中已居于首位,成為中華民族的圖騰、徽章和象征。
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出現在人們目力所及的地方,建筑物上刻塑它,工藝品上縷繪它,影視戲曲里演唱它。衣食往行,吃喝玩樂,三千六百個門類,九萬九千九百座名勝,到處都能見到它那或嬉笑、或和悅、或怖怒的容顏,以及那或盤旋、或騰躍、或奮飛的身影。
龍文化體現出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精神內涵。在古代的神話傳說中,龍或作為開天辟地的創生神,與盤古齊名; 或積極參與了伏羲女媧的婚配,從而繁衍了人類; 或幫助黃帝取得了統一戰爭的勝利; 或協助夏禹治理洪水,為千秋萬代造福……
龍是偉大的,因為它得到了所有"龍的傳人"的尊敬。龍又是高尚的,因為它是一種"精神",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對每一個龍的傳人,龍的子孫后代來說,龍的精神是一種血肉相連的情感! 令所有中華兒女奮發和自豪! 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標志,得到了世世代代的傳承和弘揚,發揮著巨大的精神紐帶作用。龍文化不僅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也被海外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獲得了世界范圍的廣泛認同。
叁、血脈傳承一一太極家庭觀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之源泉
自伏羲發現《易》,并畫太極八卦圖傳授易道以來,天人合一宇宙觀和太極陰陽合一整體觀便應用于中華民族生產和生活各個方面,也應用到中華民族血脈傳承上,形成個人、家庭、家族、家譜、國家、天地六合一的太極家庭觀。
中華民族血脈傳承一一太極家庭觀,有六重太極,一重一重擴大,最小一重是夫方,為男,屬陽,與妻方,為女,屬陰,夫妻男女陰陽合一為一個太極,這是血脈傳承生兒育女繁衍后代的根本。最大一重是人與天地合一為一個太極,生我者父母,養育我者天地,即天地人合一的宇宙觀。
一、第一重太極家庭觀
第一重太極是夫方,為男,屬陽。與妻方,為女,屬陰。夫妻雙方共同組建成一個家庭為一個太極,這是中華民族和姓氏家族血脈傳承繁衍之根本。
二、第二重太極家庭觀
第二重太極是父母長輩和子女晚輩組建成一個家庭為一個太極。只有父和子女,或者只有母和子女,都不能成為一個太極。現在有很多單親家庭,只有父和子女,或者只有母和子女,這些都不是完整的家庭。這樣的家庭是不完美的,這樣的單親家庭對于子女來說是有缺陷的,因為任何子女的成長,缺少父愛和母愛都是不完整的,很多問題青年就是在這種環境中長大而形成的。
三、第三重太極家庭觀
第三重太極是上輩、中輩、下輩合一為一個太極,即夫方父母和兄弟姐妹以及兄弟姐妹的子女,與妻方父母和兄弟姐妹以及兄弟姐妹的子女加起來成為一個太極。在中國三代、四代、五代甚至更多代同堂居住一宅的家庭很多,并且都能和睦相處。很多大家族大宅院就是幾代同堂的,這樣的家族一般都有家訓家德家規家教家傳。在這種大家族環境下成長,出的人物也很多。如錢氏家族,曾國藩家族等。
四、第四重太極家庭觀
第四重太極是家庭的過去、現在、未來合一為一個太極。中國家庭一個姓氏中家庭的修譜,這一本本家譜把一個家庭中姓氏在歷史上的傳承來龍去脈都記錄得清清楚楚,上至幾千年,下至幾千年都有詳細記錄。現在孔子的后代已傳至現在八十三代,春秋時期管仲的家譜至管仲這一代前面還有六、七十代。
炎帝蠟祭祖先,開創了中華民族祭祖文化先河。每個姓氏大族都有祠堂放置這一族脈祖先的靈位,每年在祭祖日的時候都要祭拜祖先靈位。在祭祀祖先的時候,便認為過去和現在是一體的,便產生了血濃于水的親情和歷史事實。在祭祀先祖的時候,慎終追遠,大家都是一家人,血脈傳承是永遠的,即使人入土了,家譜上清楚地記錄著一一你從那里來的,是誰生的你,你的父母是誰,你的祖先是誰,你這一族這一脈是從那里開始開枝散葉的等等。
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在大陸訪問期間還要回湘潭祭祖,以報答袓輩的生養恩德。孔子的后代有很多人在海外,每年都要派代表回山東曲阜祭祀孔子。
中華姓氏就是這樣在祭祖中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不管海外華人根落那個囯家,有多長時間,短至幾十年,長至幾百年,他的心里都想著祭祖的事情。
五、第五重太極家庭觀
笫五重太極家庭觀是后代子孫祭祀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合一成為一個太極。伏羲女媧是中華民族始祖龍,人首蛇身,龍的精神、龍的傳人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伏羲畫卦傳道,女媧補天并摶黃土造人,伏羲女媧繁衍了中華民族,并開創中華姓氏文明。 炎帝播種五谷,嘗百草,開創農耕文明和中草藥文明。黃帝統一華夏族,造城邦,定禮儀,黃帝正妃螺祖制服飾,開創服飾文明,黃帝史官蒼頡造字,開創漢字文明等,伏羲女媧炎帝黃帝螺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
象原臺灣國民黨主席連戰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在大陸訪問時都去祭拜黃帝陵,臺灣與大陸文脈血脈囯脈不可分割,同屬一個文化,同屬一個祖先,同屬一個中國。
中華民族血脈就是這樣在祭拜伏羲女媧炎帝黃帝螺祖時,一代又一代傳承延續下去,并不斷到中華大地和全世界各處開枝散葉,繁榮昌盛。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就是這樣在祭拜中華民族伏羲女媧始袓龍和黃帝嫘祖初祖當中,一代又一代傳承延續下去。同時與外族聯姻,不斷補充新鮮血液發展壯大,并不斷與時俱進將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發揚光大。
六、第六重太極家庭觀
第六重大極是人和天地合一為一個太極。生我者父母,養育我者天地。人是小宇宙,天地是大宇宙,人這個小宇宙要與天地大宇宙進行信息、能量、空氣、水和食物的交換和循環。人呼吸的空氣,喝的水,吃的食物都來自于天地。
象北京就有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古代帝王每年都要舉行大典來祭祀天地,禱告天地,祈求豐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
易道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是中華民族文化中最本質最穩定的內核,一切學術一切思想都離不開易,他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面貌、特色和趨向。決定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倫理、道德、意識和風俗習慣。
中華易道文化天人合一宇宙觀和六重太極家庭觀是中華民族血脈傳承上萬年生生不息并一代接著一代繁衍永續的根源。
肆、國脈傳承一一大一統的民族觀和國家觀是中華民族國家傳承永續之根源
中華民族自伏羲女媧始祖龍開始就講家庭和家族血脈傳承的姓氏文化,我們都是龍的傳人,都是龍的子孫后代。自黃帝統一華夏族開始,就講究大一統的民族觀,華夏族是由很多民族共同構成,并和睦相處。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建立中央集權制帝國開始,就講究大一統的國家觀,過去的分封制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大一統的中華帝國時代。從伏羲時代開始的姓氏文化,從黃帝時代開始的大一統民族觀和從秦始皇時代開始的大一統國家觀,使中華民族國家不斷發展壯大,中國版圖一直不斷穩步擴展,并一直延續到現在。現在中國有56個民族,各民族一起和諧共處,共同建設自己可愛的美好的國家。 中華民族國家從禹的兒子啟建立國家夏朝(約公元前21世紀)以來一直到現在都沒有中斷過,中國國家歷史長達四千多年之久。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外族統治,一是北魏時期鮮卑族,二是唐朝鮮卑族,三是元朝蒙古族,四是清朝滿族等。但是中國都沒有被外族滅亡,只是改朝換代(執政者朝庭更替,國家沒有更替)。漢民族、漢文化、漢字文明都沒有消失。外族統治中國后,依然用漢文化、漢字文明來統治管理國家,反而加入游牧民族的新鮮血液后,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變得更加多元化,變得更加強大。
我們回頭看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現今還依然強大的存在著,而早己滅亡的三大文明古國早已成為曾經輝煌的歷史。公元前539年,波斯人將古巴比倫文明滅亡。古埃及文明于公元前600年就被阿拉伯人滅亡了!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也在雅利安入侵后就滅亡了!而埃及、伊拉克等國家幾經國家政權更替之后,許多現住民連自己的歷史和文字都講不清楚和不認識了。
為什么中國被外族游牧民族軍事占領后滅亡不了呢? 為什么其它三個文明古國被外族軍事占領后,文明和囯家一同滅亡了呢?這是因為中華文化四大系統一一道系統、文系統、字系統、書系統太先進、太強大,任何外來文化與中華文化四大系統一對比都顯得非常落后,任何外來文化都無法取代傳承幾千年的伏羲開創的天人合一宇宙觀而形成的大一統的中華文化四大系統,只有舎棄自己落后的文化而向先進的中華漢文化學習。
在北魏時期中國被一個少數民族統治,這個民族叫鮮卑族。其中有一個女性,她是漢族,但在鮮卑做了太后,叫馮太后。另外一個就是她的孫子,是鮮卑族里面的一個拓跋氏,他叫拓跋宏,這個人在漢族的歷史書上叫做北魏王朝的孝文帝。
孝文帝接觸漢文化后,深刻認為“我們在軍事上是勝利者,但是在文化上我們是漢文化的學生”。孝文帝在他奶奶的帶領下在八、九年的時間里面做了幾件驚天動地的影響中國命運的重要大事:
一、廢除鮮卑語,所有的官員都學習漢語;
二、不準再穿鮮卑服裝,必須穿漢服;
三、遷都,從他們原來的首都(現在山西大同)遷到河南洛陽,遷到農耕文明的中心地,實行《均田法》等農耕文明的法律;
四、鮮卑族的貴族努力和漢族通婚,造成血緣相通。
至此中華文化和國家存亡之際,中華民族、中華文化、漢字文明和中華國家不僅沒有滅亡,反而在鮮卑族人的通婚中得到發揚光大。 唐朝的唐太宗,他的血緣二分之一是鮮卑族。所以一個小小的民族由于它的英明的決策,把它的血緣輸入了一個偉大的漢族,從而創建了一個偉大的朝代一一大唐。所以,我們對北魏孝文帝這個33歲去世的皇帝要表示一種尊重。因為他不但避免了中華文化的缺陷一一文有余而武不足,而且還一次性補強了中華文化,把馬背上的雄風帶給了中國盛唐。如唐之后宋朝的文人統治就出現了文有余而武不足的問題,因打不過金人,而出現靖康之恥,喪權辱國,國土面積一再縮小。
公元5世紀以后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那個時候羅馬帝國已經淪落了,然后滅亡了。從此,歐洲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這一淪陷就是一千多年。
而此時的中國由于在孝文帝等人的努力下,經過一百多年的復興,進入到了偉大的唐朝。公元7世紀的唐朝,到現在為止還是讓中國人和全世界華人激動萬分。現在全世界各地華人聚集居住的地方還叫"唐人街"。當時,羅馬帝國滅亡以后羅馬城的人口不到五萬。而當時的歐洲,擁有一萬人口就已經是像模像樣的城市了。而在當時大唐的首都長安城內,人口不算城外就是一百多萬。七十幾個外交使團,三萬多個外國留學生,城里面吃的是阿拉伯面食,用的是羅馬醫術,還通用拜占廷的金幣和波斯王朝的銀幣。世界各國的宗教在那都有道場。物價非常便宜,刑事案件極其少,人們的幸福指數極高……
經過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武則天和唐玄宗李隆基等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將中華文化和中華藝術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巔峰高度,李世民開創的"貞觀之治"到李隆基開創的"開元盛世"前后時間長達一百一十多年,中華文化實現了儒釋道合一,中華藝術書法、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瓷器和茶道等達到前所未有的巔峰狀態。
特別是李世民定下的國家修史制度給中國修史傳承做出重大貢獻,這一國家修史制度的確立,讓中國各個朝代歷史都有詳細文字記錄,并形成國家制度傳承永續,這樣中華民族國家就永不滅亡了。而且,每個朝代所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都有記錄可查。縱觀全世界所有文明,也只有中華文明能做到這種極致完善的程度。
皇帝每天做了什么,說了那些話,那些做的對,那些做的不夠,都有寫史的人記錄在冊,這樣就能知道自己從那里來,又將走向何方。《舊唐書·魏徵傳》中記錄李世民說的一段話:"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貞觀三年,唐王朝正式設立史館于禁中。從此,史館作為官方的主要修史機構,經歷宋、遼、金、元、明、清等朝,有近千年的歷史。 在史館的努力下, 唐代總共修撰了 八部“正史” , 即《 梁書》 、 《 陳書》 、 《 周書》 、 《 北齊書》 、 《 隋書》 、 《 晉 書》 、 《 南史》 和《 北史》 等, 占據我國傳統說法上的“正史” 的三分之 一。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這些史書從漢代司馬遷的《史記》一直到清代編寫的《明史》,貫穿了整個中華文明。而這二十四部書中,竟然有八部也就是說三分之一的史,都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朝完成的。
有人說人類歷史上真正的文化中心有三個——公元7世紀的長安,19世紀的巴黎和今天的紐約。但19世紀的巴黎、現在的紐約和公元7世紀的長安比還有一個不足的地方,那就是商業味道太濃,缺少詩情畫意等文化藝術份圍。
大唐帝國首都那可是充滿了藝術天才,在詩歌方面有詩仙李白、詩圣杜甫、白居易、王維、王勃、孟浩然、王昌齡、王之渙、翰愈、劉禹錫、柳宗元、李商隱、杜牧等等,唐詩代表了我國古典詩歌的高峰,清朝康熙年間編的《全唐詩》,就收錄有詩人二千三百多家,作品四萬八千九百多首。
在書法方面有初唐楷書四大家一一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盛唐有草圣張旭、懷素,世稱顛張狂素,將狂草達到一個巔峰境界。楷書有顏真卿、柳公權,世稱顏筋柳骨,將楷書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大唐書法是中國書法的一個高峰,它反映了大唐盛世雄偉氣象。
在繪畫方面有畫圣吳道子、閻立德、閻立本、王維、李思訓、張萱、周昉等,畫圣吳道子開創岀"吳帶當風"畫風境界,成為中國繪畫至今無人超越的巔峰境界。
還有塑圣楊惠之、茶圣陸羽、藥圣孫思邈……
這就是公元7世紀到8世紀的大唐盛世,中華文明被發揮得非常優秀非常精彩,而且由于絲綢之路上的商品: 絲綢、瓷器、茶葉等,和各國遣唐使在長安學習,以及文字輸送到日本、韓國和東南亞,所以它已經成為世界文化的一個不可動搖的中心,這讓全世界都為之震撼,到現在還聲名遠播一一全世界各地華人居住的地方叫"唐人街"。
滿人統治中國后,學習漢文化、漢文字和書法藝術。自清入關進入北京定都開始,福臨(順治皇帝)和他的代代子孫帝王們就非常重視用漢文化統治天下,康熙、雍正、乾隆更是對漢文化了解得精之又精。這對后來開創康乾盛世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在乾隆十二歲之前,已熟讀《詩》《書》《四書》等,并且能一字不差地背下來。后來又接著學習了《易經》《春秋》《性理精義》等書,還對《通鑒綱目》《史記》《漢書》以及唐宋八大家之文進行精研。乾隆從這些書中懂得儒家經典和理學精義,對社會現實、民生疾苦、前朝歷史也都有了深刻的認識。作為少數民族出身的統治者,清朝皇帝非常重視漢文化中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因為它博大精深,把如何治理農耕社會的問題講得極其透徹。
乾隆從十二歲開始就學寫文章。最初主要是寫讀書心得,這些讀書筆記涉及了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執政者最關注的領域。他還研究了中國歷代皇帝的帝王史,其中最為他所推崇的一本治國之書就是唐人編纂的《貞觀政要》。《貞觀政要》記錄了唐太宗李世民與群臣討論的治國之道。乾隆還親自為這本書作序,說每讀此書時就會追憶當年的"貞觀盛世",不禁長嘆三聲。由此可見,乾隆非常注重從各種書籍中學習經邦治國之道,為自己今后真正繼承江山社稷做準備。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這三位帝王,開創長達近一百三十四年的康乾盛世,是清朝統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間,中國社會在封建體系下達到極致,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中國清朝政府統一蒙古、東北、新疆、西藏、臺灣,奠定了如今中國的版圖,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大一統和國家的大一統。……
這就是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地方,它博大精深到讓軍事占領者,自己主動放棄自己的文化和語言,而自愿選擇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而不象其它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三個文明古國那樣,被軍事占領者的文化和文明所替代,替代后的文明古國便永遠地消在人類歷史長河中。
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華文明、中華國家歷經上下五千年沒有滅亡,在歷經各種挫折和苦難后現在依然生命強大活力旺盛,這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之根源,這就是中華文化傳承永續之根源,這就是中華文明永遠不會滅亡消失之根源,這就是中國依然存在依然強大依然生機勃勃之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