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來低調的電信軟件龍頭亞信科技,今年以來頻頻受到資本市場和產業界的關注。
9 月初,亞信科技正式被納入恒生綜合指數、恒生港股通指數以及恒生互聯網科技業等指數,同時被納入港股通。更早一些,中國移動認購亞信科技1. 82 億股新股,股份占比約20%,并于 9 月 2 日完成新股發行和股權交割,中國移動成為亞信科技第二大股東。
企業被納入港股通,普遍意味著資本流動性提升,以及公司價值重估。事實上, 2018 年亞信科技在香港上市以來,就開始在內部重構新賽道,在核心的運營商BSS業務(包括計費等業務支撐系統 )之外,開啟了5G OSS、DSaaS數字化運營、垂直企業上云三大新業務。
財報顯示,亞信科技 2020 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約25. 041 億元,同比上升1.0%,凈利潤約2. 326 億元,同比增長228.8%,其中新業務實現營收2. 297 億元,同比上升77.7%,將新業務收入占比推升至9.2%。這也意味著,目前BSS業務仍占據了其90%以上的收入,但是新業務在5G和云的催化之下快速成長。
近日,亞信科技CEO高念書接受 21 世紀經濟報道專訪時表示:“我們去年就定下了規劃,到 2024 年達到百億業務規模,新業務預計占比重的40~50%。”他也告訴記者,現在是以創業公司的心態去探索發展新業務,“要如履薄冰去做,沒有高枕無憂的事,任何增長都不容易,在新業務的增長和公司整體盈收之間,始終在找一個平衡。”
5G的“翅膀”
1993 年亞信正式成立,在創始人田溯寧帶領下,亞信拿到了國內撥號上網的首批訂單并迅速成長,亞信也被稱為“互聯網建筑師”,并成為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高科技企業。此后的產業浪潮更迭中,亞信又進行了私有化,直到 2018 年,選擇在港股以亞信科技重新上市出發。
一直以來,亞信科技是國內電信軟件界的隱形冠軍,和大客戶運營商們共經起伏。根據光大證券報告,亞信科技 2018 年在電信軟件行業中的市場份額約25%。
但是企業級軟件往往扮演幕后角色,而如今隨著5G、云計算、AI逐步進入垂直領域,更多的To B企業走進大眾視野。尤其是對于5G而言,B端應用才是最核心的用武之地,運營商不愿意繼續做“管道”,甚至有進軍應用的野心,亞信科技也早在原有電信業務的基礎上拓展新產品,并橫向遷移企業級軟件能力。
目前亞信科技的策略線很明確,一方面繼續鞏固原有的電信業務,核心的BSS業務依舊穩健;另一方面,在5G和云計算市場打開新方向。
“5G來了以后,為To B的公司插上了一個翅膀,業務范圍更廣、深度更深,比如在通信的網絡上,因為5G來了以后,切片的網絡或者一些行業的專網可以去做更靈活的組網,為垂直行業提供一個安全的專有的通信網絡,”高念書告訴記者:“比如能源行業對這種專網的訴求更多一些,包括發電、輸電,他們對網絡和數據的安全性要求很高。”
在他看來,5G專網在今年會更大規模地普及,但是,“今年不一定會有大規模的5G應用,比較大的爆發可能得等到 2022 年。現在大家都在布局階段,都在找標桿、找樣板,明年可能會規模會更大一些,要真正的大爆發,估計最早到也要到 2021 年的下半年乃至 2022 年才有可能。”
但是5G帶來的切片等新特性、垂直行業的新場景,已經對電信軟件企業提出了新要求。亞信科技也從BSS進入到OSS(業務支撐系統)業務、數字化運營業務、云服務商領域,產品也包括AI、計費、PaaS平臺、網絡智能化產品等等。
同時,亞信和運營商的合作方面也更加深入,比如移動入股對雙方均有重大意義,多位通信業內人士向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探索5G業務的未來發展上,移動入股能夠增強雙方協同,更好地打造5G多量綱計費系統,提升企業數字運營水平,共同拓展政企業務市場。而且,亞信科技表示,這不影響和其他兩家運營商的合作。
也有通信行業從業者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電信旗下有中通服,移動只有晶儀設計院、晶儀建設,亞信科技可以對移動的能力進行補充。
對于和運營商的合作,高念書表示:“雙方是優勢互補,它有很強的通信產品能力,在交付和行業的背景上我們可以彌補短板,共同去拓展垂直市場會更容易一些。”
如何跑出新賽道?
“的確我們在BSS這行業是一個領軍者,但是如果我們僅局限在這邊是領域,早已經看到天花板。但是一夜之間脫離是不可能的,我們立足于通信行業,并尋找新的增長點,新業務也是基于在運營商市場以后打磨出來的產品,然后再用于其他的行業。”高念書談道。
具體來看,亞信科技為自己規劃了三方面的增長點,其一是電信OSS領域,目前亞信科技已經推出了網絡智能化和虛擬化的產品及解決方案,網絡規劃、網絡優化、網絡客戶體驗管理、網絡管理和編排等系列產品。高念書向記者表示:“一些IT公司參與到OSS領域是一個大趨勢,一方面是因為B域和O域(數據域)融合的需要,另外一方面是技術演進的需要,IT技術需要更多地跟通信技術結合起來。”
亞信科技的第二個增長點在于DSaaS,簡單理解是基于數據運營的SaaS工具。這首先可以用于運營商領域,在高念書看來,客戶的滲透率高、飽和率高的情況下,靠新增用戶拉動收入很難,必須要提升價值經營。換言之,要根據客戶需求和場景來進行“千人千面”的推薦,而亞信科技的優勢在于了解運營商的數據結構,但是如何更好得使用運營商數據、創造新的盈利模式還需要更多探討。
更重要的是,亞信科技的DSaaS客戶除了運營商,還包括金融、政務、警務、交通等其他行業,在今年上半年也成為新業務中增速最快的領域,高念書告訴記者,在DSaaS業務中,非運營商企業占比在25%~30%之間。
第三個增長點在于垂直行業的云服務,據悉,亞信科技先后成為阿里云MSP合作伙伴以及華為云CSSP,提供多云管理平臺,云的搬遷工具等等,已經在金融、交通、郵政、能源、零售、政府等重點行業拓展業務。在這一領域中,亞信科技依舊專注軟件服務,并且聚焦在大型B端企業,這也是亞信科技的基因和強項。
近年來,巨頭們紛紛投入到5G、云計算的硬件基礎設施當中,但是企業上云之后,是否有足夠多的SaaS應用來滿足企業需求,是更為關鍵的問題。在國外,SaaS賽道較為成熟,國內的SaaS才剛剛起步,其中的軟件生態開始建立,市場巨大,各家公司從不同角度切入,目前還未跑出巨頭。
對于亞信科技而言,如何將 500 多種產品能力移植到其他行業是一大考驗。“也許不能直接把產品搬到其他行業里去,但是它有相當大的可復用性,底座的通用部分可以復制,甚至可以達到60%的可復用程度,”高念書告訴記者:“我們不是從頭開始做,技術中臺、業務中臺運營、再加上新招行業專家,結合起來為這個行業提供服務。”
尤其是對于大B企業,高念書表示,亞信科技積累了大型項目的管理和交付能力,這是一個現場服務的能力可能很多To C公司是不具備的,而我們是經過每一年成百上千的項目摸爬滾打出來,并且作為服務提供商,需要和大B企業一起成長,必須有一個團隊跟著它謀劃業務,而不是掙快錢的理念。而對于中小企業,亞信科技會推出輕量級別的平臺型服務,提供金融、征信等各方面的服務。
重構亞信
在外界眼中、財報數據中,亞信科技主要為三大運營商提供核心的業務支撐系統。但是在亞信科技內部,高念書已經在打破原有體系,頗有“二次創業”的意味。而亞信科技的重構可以追溯到 2017 年,當時就開始進行了戰略的重新確定,包括如何提升運營商的經營價值、以及如何拓展運營商之外的新客戶。
高念書向記者介紹道,新業務中的DSaaS是 2018 年才真正開始落地,OSS在 2018 年提出來, 2019 年做產品開發, 2020 年開始做商用,新戰略真正的起始點在 2018 年。“在之前也做過一些探索,但是相對來說沒有特別的清晰。那時公司沒有分大B企業、中小企業,所有市場都做,我認為當時的問題出在中小B企業的市場,因為采取了和大B市場一樣的打法。”
這也直接導致了成本的上升,“對于大B企業需要陪伴客戶一直做價值提升,到中小B企業也每一家做定制,陪伴中小企業的成本特別大。當你拿了很大的成本去做一個市場時,相對來說對方買單支付能力比較弱,自身經營風險大,所以我認為當時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聚焦,打法沒有區分。所以現在我們很清晰得先選擇在大B垂直領域聚焦,對中小企業提供一個平臺級的服務。”高念書談道。
大型B端企業的市場市場固然龐大,但是要深入新的行業,也并非易事。高念書就談道,對于大產業的生產流程、內部的協同規范等等需要了解地非常深入,有時候需要很大的時間成本,復雜度也會比想象的要高。
據記者了解,亞信科技也在召集對各個行業有深刻理解的行業專家,同時也會基于產業協同進行一些收購動作。
除了公司定位,另一方面也面臨著在培養新業務的過程中,如何來平衡短期利益和長期策略的執行的難題。
高念書的答案也很明確,在平衡的過程中保持穩定增長,“首先公司要活好,所以是謹小慎微得去做新業務。我需要計算增長速度和成本、以及利潤中間的平衡,做不好就掉到大坑里,以后可能爬不出來。所以發展速度不要求太快,在能控制的范圍里提升發展速度,這個速度之下公司有一定的利潤空間,現在的規劃是兩者兼顧到,這兩年的業績來看是在穩步增長。”
從業績看, 2017 年亞信科技扭虧為盈以來, 2018 年至今營收、凈利潤都得到提升,接下來如何在5G和云化的世界中再造一個亞信科技,還需要經歷考驗。